黃偉
【關鍵詞】辦學目標;課程結構;課程特色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36-0023-03
課程建設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是學校內涵發展的主要指標,也是學校教育質量提升的平臺和杠桿。但如何搞好學校課程建設或如何把本校的課程建設好,卻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它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如學校的歷史傳統、學校的現實境況、區域的經濟文化等,尤其以下幾個方面須認真對待:是否對辦學目標有清晰的理解與精準的提煉,是否有系統的課程規劃,課程結構是否合理,有無本校的特質和特色。對這些問題的應答是評價課程建設優劣的基本依據。
當前,最為突出的問題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課程缺乏系統規劃與設計,不能用切實的教育思想和核心理念來統領課程,導致課程建設要么散亂無序,要么稀松平庸。有的學校雖有豐富的課程資源和教學實踐,但多數仍然處于社團活動或課外活動的樣態。這樣的社團活動和課外活動盡管也能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常常時有時無,不能一以貫之,難以構成整體、形成合力。其二,有的學校某一課程確有悠久的歷史,也頗有特色,但只是一枝獨秀,對學校的整體發展和全校師生的全面發展引力不足、助力不顯。其三,有的學校能夠開設出幾門課程,實施起來也有驕人的成績,但細加考察便知其中隱含著不小的問題。例如,學生的可參與范圍較窄、受益率較低,課程的普惠性較弱。這種僅僅面向少數學生的課程建設有悖基礎教育的精神和準則。盡管有些課程可以面向學生的個性、特長與興趣,但課程的總體設計應該讓所有學生都有自己可選、可愛的課程,不能僅僅面向少數,更不能只關注那些有條件參與的學生。
上述三個問題,不僅應該引起我們在課程建設時的理性思考和理論關注,更應通過課程建設的實踐探索來加強糾偏和完善。正是出于這樣的良愿,筆者希望通過以上四所學校的課程建設經驗引發實踐者和研究者對課程建設的理論思考和實踐完善。結合課程建設的三個突出問題,筆者認為課程建設大致有三個基本向度。
第一,明確的辦學目標。對于校長來說,形成清晰而準確的辦學目標是一種常識,幾乎沒有哪個校長會說自己的辦學目標不清晰,但要深究起來可能就有不少糊涂賬。比如,學校辦學目標的具體內涵是什么,辦學目標的內涵有什么有特別之處,為什么是這樣的目標而不是別的,如何落實學校的辦學目標等。這樣一問,既可能把人問懵,也可能促人清醒。實質上,這里隱含的問題是,校長有無真正基于對教育深刻而獨特理解的辦學思想,而非人云亦云地裝潢門面;校長有了基于對教育深刻而獨特理解的辦學思想,就意味著具備了自己的教育哲學,這樣,學校才能提出適切而卓越的辦學理念;出于對教育深刻而獨特理解的辦學理念必有一套實施的載體和路徑,而其載體和路徑無他,必定是課程。
簡言之,好的辦學思想必須憑借課程實踐來兌現。在這一問題上,四所學校的課程建設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樣例。南京審計大學附屬實驗小學(以下簡稱“南審附小”)的辦學目標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家國情懷、德智和諧、人格健全的時代新人。圍繞這一目標,他們以“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為校訓,以“見賢思齊,從善如流”為校風,從山水中發掘現代的、校本的教育意蘊,進而建構了一套整合國家課程、校本課程的課程體系,從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實現“培養時代新人”的教育目標。南京市浦口區大橋小學(以下簡稱“大橋小學”)的辦學理念是“發展每一位”,其校訓是“尚志·勵學”,為此他們從“大橋”的形象與結構中獲得教育精義,借助“大橋”的意象,把基礎教育落實在“奠基與擺渡”上,通過課程建設,讓橋的象征與基礎教育的使命有機地結合起來,巧妙地實現了基礎教育的“引導”和“普渡”功能。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山湖花園小學(以下簡稱“山湖花園小學”)位于太湖之濱,該校以“水”作為校本課程的文化符號,創立了校本課程體系,在這一課程體系中開發了“水文化”課程。江蘇省丹陽市第九中學(以下簡稱“丹陽九中”)秉持“以善為本,厚德載物;從善如流,幸福此生”的教育哲學,將學校課程之魂確定為善,既是良善之善,亦是精專之善,這樣便聯通德智,通向立德樹人的大目標。
第二,自洽的課程結構。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無論是學校校本課程的整體設計與規劃,還是某門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都需要有系統思維來整體規劃,并且要形成自洽嚴謹的結構。只有形成良性結構,才能具有整合的育人效力,指向并達成育人目標。這一點在四校課程建設的案例中也得以體現。南審附小的“山水文化”課程中的“仁山智水”“游山玩水”“高山流水”“青山綠水”“依山傍水”五類課程與山水教育意蘊一脈貫通,各類課程各有側重,各有功能,但又相互關聯,相輔相成。大橋小學的“津梁文化”課程中“支點性課程”“支柱性課程”“樞紐性課程”“通達性課程”形成了平衡而合理的課程結構,很好地解決了課程與教學中的“基礎性”“主干性”“綜合性”“發展性”和“個性化”問題。山湖花園小學的課程方案盡管只展示了一門特色課程,但其內在的結構脈絡十分清晰。從“水文化”內涵的發掘到課程內容的開發,再從內容開發到具體實施,逐步推進。特別是水課程內容的展開,更是體現了課程建設者的深度探索。丹陽九中的“善善相得,從善如流”課程文化建設賦予了善的豐富內涵,用善把德智體美勞聯系起來,形成育人之善與善于育人的有機統一。
第三,鮮明的課程特色。有無特色是衡量校本課程價值的主要指標,也是課程生命力的集中體現。特色不僅表現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更表現為這一課程與學校辦學思想、學校人文地理環境、學校品質追求的高度融合。特色的形成雖非一日之功,但課程建設自規劃設計始就應該有特色追求。各校課程建設的特色都極其鮮明,其特色形成的樣態也各有特點。山湖花園小學的“水文化”課程最具特色,這一特色不僅是他們自覺的理性追求,也是他們對課程長期探索和實踐的結晶。而南審附小和大橋小學,其特色則主要體現在課程架構和獨特的價值追求上。南審附小位處山水之間,取意象于山水,得意蘊于山水,圍繞山水這一自然與文化符號展開課程設計,把“五育”內容有機融入其中,通過五類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明確指向時代新人的培養;大橋小學從“大橋”形象獲得教育的啟悟,由大橋的結構和功能寓指基礎教育的使命——奠基與擺渡,通過課程建設為學生架設通過向未來的立交橋,從而真正落實“為人格奠基、為理想擺渡”的辦學理念;丹陽九中的“從善文化”課程源自練湖文化,從練湖的歷史和練湖波光中獲得了靈感,由此提煉、發掘的課程文化便具有地理區域特色和傳統文化蘊涵。
上述三個方面,是學校課程建設的三個維度,也是三個支點,它們相互支撐,構成良性互動系統。當然,僅此還遠遠不夠,還須有一套實施、保障和評價系統的推進。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教育學博士,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