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棟 滕云飛
【摘 要】學習場景特指學生學習所需要的、學生活動其中的場景,是場所、環境和情境有機結合的綜合體。小學數學場景式學習,作為一種全新樣態的學習方式與環境的建構,致力于對數學學科育人價值的深度挖掘和不斷完善。教師創設文化場景、思維場景、實驗場景、生活場景和數字場景,架構問題探究型、思辨求真型、沉浸體驗型、多元發散型、服務支持型五種學習模式,有利于豐富兒童的認知,激活兒童的思維,增強兒童的數學創造力。
【關鍵詞】場景式學習;小學數學;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36-0067-02
【作者簡介】1.王佳棟,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實驗小學(江蘇常州,213000)副校長,一級教師;2.滕云飛,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實驗小學(江蘇常州,213000)分校副校長,一級教師。
在數學課堂中融合課程內容與學習場景,實施“書院精神引領下的兒童場景式學習”,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數學文化氛圍,引領兒童自主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兒童感悟數學思想,形成數學認知,在個性化的學習中完成主體的發展,培養用數學的眼光觀照生活的能力。
一、問題探究型:基于單元主題的文化場景式學習
1.挖掘數學文化,形成動態學習過程。
數學文化包括數學知識、思想、方法以及它們發生、發展的過程,也包括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是個龐大的、結構化和多元化的系統。兒童學習數學不能僅僅追求靜態的知識結果,還要經歷并感悟人類不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
2.形成實踐,設置形式多樣的主題場景。
濃郁、生動的數學文化環境,有利于學生開展數學學習活動,展示數學學習成果,打開數學方法之門。教師既可以在黑板、墻面等區域,布置古今中外數學名家的故事;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數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鼓勵他們研究和探索其中的奧秘;也可以引入數學在文化藝術、建筑中的運用,讓學生接受數學美的熏陶。
二、思辨求真型:基于直觀感知的思維場景式學習
1.創設感知情境,促進思維邏輯進階。
教師引導兒童進行數學學習時,應注重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兼顧兒童運用具體形象思維感知抽象邏輯的學習特點。對于小學生而言,在生活和游戲中發現數學規律,是感知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的有效途徑。這與書院所倡導的自主與自由的研習方式相通。因此,教師應倡導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的學術精神,創設直觀可視的數學情境,可以讓學生在“玩與學”的過程中強化意識、理解算理、解決問題,體悟數學本質。
2.運用多種直觀手段,豐潤知識體悟過程。
教師在教學時運用多種直觀手段,有助于學生感知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更深刻地體悟數學本質。教師可以在“數概念”教學中有效發揮小正方體、小棒等實物的作用,變抽象的數概念為形象的數量表征,發展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師也可以在運算律教學中,將圖形和數形結合,幫助學生進行本質性理解。教師還可以利用簡約符號、直觀圖示引導學生思考理解算理、分析數量關系。
三、沉浸體驗型:基于活動體驗的實驗場景式學習
1.創建數學實驗場景,拓展體驗空間。
兒童學習數學,不應是“端坐”于教室中,而應是活動起來,操作起來。教師需要將課程與場景進行全面融合,為學生創建一個融探究、吸納、交流為一體的學習空間。學校建設“數學實驗室”,添置數學教具、學具、用具、觸摸屏、電腦、圖書資料、模型、制作材料等。教師借助實驗素材開展數學實驗,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獲得體驗,強化認知。
2.用好數學實驗器材,促進學習真正發生。
教師一方面可以借助實驗的直觀操作和形象展示,加深學生對數學原理的理解,如用小正方體研究長方體的表面積等;另一方面,“問題—實驗—交流—猜想—驗證”是開展數學實驗活動的基本模式,教師可以通過數學實驗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育數學思維,積累基本的活動經驗。
四、多元發散型:基于項目學習的生活場景式學習
1.挖掘生活場景,持續貫穿學習全過程。
現實生活是重要的學習場景,數學學習和生活經驗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在書院精神的指導下,教師可指導學生在校園、家庭、社區的生活場景中觀察相關的數學現象,積累生活體驗和感性認識,為學習新知奠定基礎;亦可以在教學結束之后,指導學生基于課堂所學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相關數學問題。將數學教學和生活緊密聯系,體現了書院以經世致用為特征的務實精神和以求真為特征的學術精神。
2.統整學習資源,豐富學習路徑。
“尚德、務實、創新”是書院文化的精神財富。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應引導其養成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務實研究的學習習慣。教師應打破學科間的壁壘,促進知識間的融通,將原本孤立、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整體架構。教師還可以利用校園里的素材,引導學生實地觀察、查閱材料,開展研究性學習,感悟數學就在身邊的奇妙。教師亦可及時捕捉當下熱點問題,制定方案、分組建群,有序開展研究活動。
五、服務支持型:基于思維可視的數字場景式學習
1.凸顯主體地位,面向每一個學生。
數字學習場域是以使用移動終端和網絡技術為特征的,豐富、靈活、立體的教育資源環境。這為兒童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學習路徑,有利于使教師的“教”逐步向學生的“學”轉型。構建數字化學習場域,可以讓“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方式得以實現,使教師在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等一切可利用的教育的時空中,充分尊重每一個兒童的個體差異與存在價值。同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新性增強,差異化學習、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
2.適度介入媒體,培養思維邏輯。
傳統課堂中,由于技術和環境的限制,即使是具有敏銳的資源捕捉意識的教師,也很難及時有效地還原或“回放”學生的思維過程。學生不斷嘗試、調整、修正的思維過程,很多時候又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教師可利用動態錄屏技術或手機隨時拍攝的方式,記錄下學生的思考過程。在隨后的交流過程中,聚焦學習時產生的問題,充分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
兒童數學場景式學習,有利于促進兒童數學經驗的形成,認知結構的完善,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彰顯了環境育人、實踐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