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雨?黎書
【關? 鍵? 詞】中共百年報刊 ;“活的”文獻; “四史”教育讀本
【作者單位】郝雨,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黎書,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基金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中國共產黨‘初心話語建構與紅色報刊傳播”階段成果(2020BXW008)。
【中圖分類號】G23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0.006
2020年1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指出,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這是“四史”教育的首次提出。隨后,中央黨校發出通知,要求各級黨校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批示精神,充分認識進一步加強“四史”教學的重要性,把“四史”作為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開展“四史”教學引導黨員干部不斷檢視初心、滋養初心,鞏固和升華理想信念,不斷錘煉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
尤其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示要重視“四史”教育問題,他在多個場合、多次會議中反復重申黨政干部、高校師生等人群要學習“四史”。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黨中央立足黨的百年歷史新起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動員全黨全國滿懷信心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做出的重大決策。”如何使“四史”教育成為面向廣泛人群的,且形成一種長效化、穩定化的教育機制,是本文要重點討論的問題。
一、 中共百年報刊之于“四史”教育的基本邏輯
“四史”教育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思政教育的角度出發,“四史”教育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步驟就是“進教材”[1]。因為只有完善的教材體系,才能深化廣大黨政干部、高校師生乃至人民群眾對黨史的了解,進而增強對黨的認識。基于此,我們認為,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四史”教育讀本及其視像化媒介內容,能夠從教育層面實現這項長期性工作的目標。尤其是在媒介融合時代,“四史”教育通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能獲得更好的、更長效穩定的傳播效果。
近年來,我國已經出版了不少黨史類精品教材或著作,對提高黨政干部和高校師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盡管學界對“四史”的研究成果斐然,但從理論上來講,以往的一些史著大多是依據各自的史述邏輯撰寫,還沒有形成“四史”理論指導下的結構體系。而整體性的“四史”寫作邏輯和視角不足,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四史”教育的成效。因此,有必要打造一套基于“四史”邏輯框架的教育讀本,而中共百年報刊正是“四史”教育讀本書寫的重要文獻史料。
1.中共百年報刊記載了中國共產黨的生動歷史
“中共百年報刊”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各級組織創辦的報紙刊物,它完整記錄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及百年發展的歷史腳步和心路歷程,成為近百年來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重要輿論宣傳載體。
實際上,中共早期報刊活動比正式建黨時間要早。1915年《新青年》的創辦,開啟了中國共產黨報刊的歷史源頭,其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1919年周恩來主編的《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和1920年創辦的《共產黨》等,均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打下了輿論基礎。
有研究指出,五四運動前后,中國的進步報刊達400多種。其中,部分報刊對馬列主義和十月革命的宣傳已日漸系統化和全面化,同時注意運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中國社會現實,指明中國革命的前途并進而宣傳這種前途[2]。這些報刊完整記錄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生成和使命擔當。在黨領導的革命時期,中共報刊“在革命斗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宣傳、動員和組織作用,對團結人民,打擊敵人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即使在極為惡劣的環境下,甚至在敵人的心臟部位,中共報刊都能夠沖破各種艱難險阻,從來沒有中斷過自己的聲音”[3]。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共報刊也配合黨的中心任務的轉變而轉變。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一系列黨報黨刊積極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主張,不僅記錄了1949年以來新中國的蓬勃發展,報道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的重要進程,還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偉大成就。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共報刊更是擔負著引導社會輿論、動員組織群眾、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不僅及時報道新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要信息,而且起到引導社會輿論和宣傳革命精神的作用。因此,中共報刊所承載的內容完整貫穿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21.7—1949.10)、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10—1978.12)、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12—2012.11),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2.11至今)四個歷史時期,整體上涵蓋了“四史”的各個塊面,是“四史”書寫過程中極為重要的史料。
2.中共百年報刊蘊含豐富的歷史細節,有利于打造“有血有肉”的“四史”教材
從思政教育層面來說,“四史”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注意教材內容的多樣性、豐富性、可讀性,爭取在面對不同類型的人群時都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當前,高校思政課堂、各級黨史部門等機構是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在大力推動黨史文化的傳播。然而,隨著新媒體的興起,既有的“傳—受”關系已經被解構,在“人人都是傳播者”的時代,接受比傳播更為重要。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去迎合“流量一代”的趣味,而是要積極轉變思政教育的相關理念,而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教材內容不夠鮮活”,難以達到“入耳、入腦、入心效果”[4]。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認為,“四史”的書寫不僅要借鑒已有的歷史研究成果,還要做到回到現場、還原場景、挖掘故事,以此提高受眾對“四史”教育的接受度。“回到歷史現場,就是要和歷史人物一起經歷其事,而不是作為旁觀者,也不僅僅是參與者之一,而是和所有親歷者一起經歷他們各自所經歷的全部過程。”[5]
中共百年報刊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細節,有利于我們打造一套“有血有肉”的“四史”教育讀本。這套教育讀本的優勢是結合宏大敘事與“眼光向下”的視角,將一系列感人至深、充滿人情的故事情節納入恢宏的史述之中,以此提高受眾的接受度。事實上,增強故事情節的“四史”教育讀本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歷史書寫的一種升華,因為“回到現場”必須依據大量的史實,而歷史就隱藏在社會細節中,在與社會互構之中形成。只有這樣的“四史”教材,才能深入人心,取得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因此,“四史”教育這項新課題、新任務并不是無源之水,它完全可以從中共百年報刊文獻中挖掘資源。而中共報刊完整涵蓋了“四史”各個塊面的內容,不僅是形象生動、史料豐富,還利于我們對“四史”進行“深描”。對歷史進行“深的描述”[6],可以使得我們更容易理解歷史中的社會事件、行為、制度或過程,而經過“深描”之后的“四史”才是兼具“骨干”與“血肉”的“四史”。只有推行這樣的“四史”教材,才能更好地推進思想建黨和理論強黨工作,更好地凝聚廣大青少年和社會群眾,更好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二、使用中共百年報刊書寫“四史”教育讀本的價值意義
中共百年報刊承載著黨的初心話語、紅色故事、思想路線和新聞圖像,不僅是“四史”教育讀本可以選擇并運用的重要文獻史料,而且對“四史”的書寫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1.建設一套基于“四史”邏輯框架的教育讀本,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加強“四史”教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加強“四史”教育。為此,黨政機關、高校師生紛紛開展了各種“四史”教育活動。那么,當前使用的“四史”教育讀本又是何種狀況?共產黨員網的“四史”專題教育欄目為我們提供了具有指導意義的圖書資料,其中包括《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中國共產黨簡史》《紅軍長征史》《新中國發展面對面》《新中國口述史》《偉大的歷程——中國改革開放40年實錄》《改革開放口述史》等,這些教育讀本固然是各自史述領域內的經典,但缺乏基于“四史”邏輯框架的整體性視角,內容也存在相互交叉的情況。
實際上,“四史”展現的是黨在不同領域內所做出的歷史貢獻,而貫穿其中的核心要義則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并莊嚴地寫入黨章,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因此,我們要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真正融入“四史”教育中。
2.中共百年報刊完整承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有助于我們深刻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涵
2020年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愿服務隊全體隊員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報刊是近代中國主要的傳播載體,是傳播馬克思主義最迅速、有力的工具,因此《勞動界》《共產黨》《新青年》等報刊成為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輿論宣傳的主要陣地,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初期傳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20年9月,中共上海早期組織將《新青年》改造為黨的機關報后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陳獨秀的《談政治》,這篇文章與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起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初期傳播過程中的里程碑作品。“它不僅標志著陳獨秀完成世界觀的根本性轉變,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最初成果”[7]。
1949年后,中共報刊體系越來越健全,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以《人民日報》為中心、以黨報為主體的報刊網絡,并迅速成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新高地[8]。如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它借助傳統報刊和新媒體等媒介形式得到了更加完整的記錄和高效的傳播。因此,中共百年報刊完整記錄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是我們深刻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文獻,也是“四史”教育的重要內容。
3.全面總結中共百年報刊中的歷史經驗,為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供歷史借鑒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指出:“當前中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當今中國不僅面臨“百年未有”的機遇,也面臨國際社會的巨大挑戰,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怎么應對是根本落腳點。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波瀾壯闊,既有革命高潮也有革命低谷,即使在中共革命處于低潮期的長征途中,共產黨仍然堅持辦報。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那樣:“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9]長征途中,《紅軍》《前進》《戰士報》等報刊充分發揮了輿論宣傳作用,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真理反擊國民黨的不當言論,鼓舞紅軍戰士的士氣,將革命信念和火種在長征沿途撒播。“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10]。
三、策劃“四史”教育讀本對中共百年報刊的選擇與運用
如果說中共百年報刊是“四史”教育讀本建設的“活的”文獻,那么,具體有哪些史料文獻可以被運用到“四史”教育讀本之中?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初心話語的回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事實上,初心話語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以貫之的精神內核所在。書寫“四史”教育讀本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凸顯黨的初心話語,展現不同歷史階段初心話語的演進過程。因為“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本質上是人民幸福心理的外化,它們之間存在天然的同構性,彼此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共同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而不斷成長和演進”[11]。
如在建黨初期,《向導》《中國青年》《中國工人》等報刊紛紛創立,中共黨報系統初現全貌。中國共產黨充分運用紅色報刊這一大眾傳媒宣傳黨的綱領,統一黨的思想,吹響革命理論的號角,為革命政治斗爭提供了正確的理論指導,并在艱難復雜的社會環境中進行輿論引導的有益探索,指引著中國共產黨革命道路的實踐方向,彰顯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這些報刊以鮮明的革命思想光芒,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初心的生成脈絡,表明革命目標、方向和道路的確立,是“四史”教育讀本書寫過程中需要不斷強化的。
2.紅色故事的運用
紅色故事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實現國家強大、民族振興、生活幸福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蘊含著革命精神,昭示著時代價值,激勵著革命傳人,是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12]。歷史不僅要展現宏觀事件,還要凸顯人在史述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紅色故事的運用能夠豐滿“四史”教育讀本的細節,有助于我們回到現場還原歷史;另一方面,紅色故事也增強了“四史”教育讀本的可讀性,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中共百年報刊中記載了大量的紅色故事,刻畫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例如,傅作義將軍的女兒傅冬菊,作為一位紅色報人,就有著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整個平津戰役期間,傅冬菊以記者的身份在傅作義四周充滿兇險的環境中冒險潛伏,確保了中國共產黨與傅作義之間的聯系,保護了許多革命同志。新中國成立后,更是涌現了許多為社會主義建設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跡。2019年,習近平為袁隆平、于敏、申紀蘭等人頒發了“共和國勛章”,以表彰他們為國家做出的突出貢獻。類似的人物事跡在黨報黨刊上可謂屢見不鮮,都可以運用到“四史”教育讀本之中對青少年起到勵志的作用。
3.思想路線的記錄
科林伍德指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13]因此,“四史”也屬于思想史這一領域。“四史”整體講述的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實踐史,其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四史”的主線,而黨的領導也是一個不斷前進、發展、完善的過程。“中共中央機關報刊的歷史,真實反映了我們黨思想路線變化的軌跡,生動記錄了我們黨理論水平提高的過程,忠實記載了我們黨英勇斗爭實踐的業績。”[14]
中國共產黨建黨前夕,《共產黨》月刊成為黨的第一面革命理論旗幟,它指出共產黨要“用光明正大的態度,挺身出來,硬起鐵肩,擔當起改造政黨、改造政治、改造中國的大責任”,不僅明確了建黨初心,也指明了革命方向和革命道路。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宣言》,指出中國共產黨“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建立新中國的歷史使命,揭開了新中國歷史的第一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把全黨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民日報》也在同年12月24日發表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全文公報,對促進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線,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2001年12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以入世為契機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指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將“為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經濟建設國際化發展的新階段。2017年,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同時指出要高度重視新時代的新聞宣傳輿論工作。2021年兩會期間,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新型主流媒體對兩會進行了多維度的宣傳報道,不僅為新聞宣傳輿論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中國新時代的未來走向奠定了基調。
4.新聞圖像的使用
有研究指出,“報刊上的新聞攝影圖片是靜態的、經過仔細選擇的,可以使重點和細節更為突出,還可以反反復復地看……更自如、更清晰,也看得更明白”。這就是圖像的獨特之處,學者稱之為“圖片魅力”[15]。攝影技術出現的時間較晚,但它一出現就受到中國共產黨人的重視,并將其運用到革命宣傳之中。
創辦于1922年的《向導》是中國共產黨報刊史上第一份中共中央機關報,曾兩次集中運用新聞照片進行重大事件報道。“五卅慘案”期間,《向導》刊發了日本帝國主義槍殺工人、英帝國主義槍殺游行群眾的照片;“萬縣慘案”期間,《向導》刊登了英艦炮轟萬縣的多幅新聞照片。這些圖像把帝國主義肆意踐踏中國的行徑記錄了下來,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價值[16]。
1949年后,越來越多反映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狀況的照片刊登在黨報黨刊上,生動記錄了新中國的發展,全面展現了當時的社會整體風貌。這些圖像并非僅僅是文字的佐證材料,還是一種“活的”文獻,其所記錄的歷史細節甚至比文字更為生動和豐富,后人可以透過圖像打破時空的阻隔,實現“此在”與“彼在”的聯通。
李大釗曾言,“新聞是活的社會狀況的寫真”。昨天的新聞就是今天的歷史,我們要通過深挖中共報刊這些“活的”文獻去發現“真實歷史”及其衍生出的“革命精神”,并將諸如長征式的歷史經驗融入“四史”教育中,以此作為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對抗歷史虛無主義的重要路徑。
|參考文獻|
[1]李衛紅. 弘揚黨史文化 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 中共黨史研究,2012(10):14-20.
[2]林之達. 中國共產黨宣傳史[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3]郝雨,李娟. 加強中共革命時期報刊史料整理與研究[J]. 呂梁學院學報,2018(4):10-11.
[4]韓承敏. 反思與重構:高校數字思政教育研究[J]. 江蘇高教,2021(5):89-93+109.
[5]桑兵. 從眼光向下回到歷史現場——社會學人類學對近代中國史學的影響[J]. 中國社會科學,2005(1):191-204.
[6]克利福德·格爾茨. 文化的解釋[M]. 韓莉,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7]田子渝.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初期傳播史(1918-1922)[M]. 北京:學習出版社,2012.
[8]張傅. 中國共產黨傳播馬克思主義百年回望[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9-18.
[9]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0]于安龍. 紅軍長征的宣傳路徑及其歷史影響——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J]. 理論視野,2016(11):62-66.
[11]王朝慶. 中國共產黨“初心”話語的四個維度[J]. 社會主義研究,2019(3):76-83.
[12]王巖,趙愛霞. 講好紅色故事應遵循的五重邏輯[J].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9(6):179-185.
[13]丁耘,陳新. 思想史研究(第一卷)[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4]姜中衛. 中共中央機關報刊歷史沿革考述[J]. 黨的文獻,2013(1):84-89.
[15]盛希貴. 圖像化時代的報刊新聞攝影圖片——對新聞圖片在報刊版面上作用的思考[M]//胡穎. 奮力推動新聞攝影與時俱進. 北京:長城出版社,2003.
[16]甘險峰. 中國新聞攝影史[M]. 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