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香菇是一種主要的食用菌,其是人們飯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蔬菜,由于其營養價值豐富、味道誘人,被譽為“山珍”。目前,我國香菇栽培技術越來越成熟,香菇栽培面日益擴大,隨著栽培技術的不斷改進,高寒山區種植香菇的面積越來越大,因此,文章重點對高寒山區香菇栽培技術進行了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寒;山區;香菇;栽培;技術;應用
1.香菇栽培的特點分析
(1)成本較低,取材方便,一般雜灌木、木屑、作物秸稈是主要的栽培材料;(2)栽培周期短,在代料栽培香菇過程中,整個過程不到一年,可以使資金快速周轉;(3)省力、易操作、對栽培場地要求低,操作非常簡單,可以隨地搭建大棚栽培香菇;(4)不受氣候條件的影響;(5)原材料具備較高利用率,可以將栽培過香菇的菌筒進行二次加工,制備成飼料或者營養肥。
2.選擇栽培設施
由于在高寒山區地帶,主要以山地為主,晝夜溫差比較大,氣候相對比較干燥。在該地區栽培香菇時,應選擇保溫、保濕性能強,高通風性的栽培設施。一般,常用的栽培設施為鋼架拱棚、日光溫室。若在栽培香菇時,選擇的是日光溫室,要求其坐北朝南偏西5-10°,其溫室的長度、脊高、室內寬度、后屋面仰角分別為60-80m、4.8m、10m、38-40°。墻體基部、頂部厚度分別為3m、1.6m,后墻立柱長、埋深分別為4.8、0.3m。選擇日光溫室膜時,應優先選擇厚度為0.12 mm的醋酸乙烯高效保溫無滴防塵膜或者聚氯乙烯無滴膜,后屋面保溫材料優先選擇竹膠板,寬、厚分別為1.2m、10mm,草簾寬、厚分為1.2m、5cm;前屋面保溫材料優先選擇寬、厚分別為2m、4cm的保溫被,并設置相應的自動卷簾設備;后墻間隔距離為3.2m,豎向預埋PVC通風管,要求通風管的直徑為200mm,設置的出風口應距地面0.3m。在搭建鋼架拱棚時,應盡量將其設置為鋼骨架結構,其長、寬、脊高分別為45-60m、8m、3.5m,并在端面位置設置一個門,門的尺寸為1.5m×2.3m。在設置鋼拱架時,應每隔一米設置一個,鋼拱架選擇使用熱鍍鋅高頻焊管,尺寸為54mm×27 mm×2.0 mm;橫向設置5根熱鍍鋅圓管,尺寸是25 mm×1.5 mm,使用套絲箍將橫拉桿相連;在選擇大棚外層覆蓋材料時,可以使用雙層6針扁絲遮陽網和聚氯乙烯膜(單層厚度為0.12 mm),使用卡槽卡簧對棚膜進行固定。設置卷膜設備,在香菇的出菇階段,可以將棚膜卷起進行通風,為防止蟲害,可以設置防蟲網。
3.香菇栽培技術分析
3.1選擇香菇品種(菌株)
在高寒山區香菇栽培時,應盡量選擇香菇238、808等低溫或者中溫型品種,且在購買香菇菌株時,應在正規的菌種經銷渠道購買,切勿貪圖便宜,購買到劣質菌種。
3.2培養料配方
在高寒山區栽培香菇時,選擇栽培原料過程中,應選擇原料新鮮、無病蟲菌害、霉變問題的原料。具體原料配比如下:(1)68%的雜木屑、1%的輕質碳酸鈣、15%的棉籽殼、1%的石膏粉、15%的麩皮,料水比例為1;1.20;(2)50%的棉籽殼、1%的石膏粉、5%的玉米面、15%的麩皮、28%的玉米芯、1%的過磷酸鈣,料水比例分別為1;1.25。
3.3拌料裝袋
在拌料裝袋時,應選擇低壓聚乙烯栽培袋,型號為17 cm×55 cm×0.0045 cm的。在裝袋前,提前10天對雜木屑加水進行預濕處理。在完成準備工作后,由生產線統一進行拌料和裝袋工作。為保障香菇的出菌質量和產量,需嚴格控制培養料含水量,盡量將其控制在62%-65%范圍內,將pH控制在5.5-6.0之間。
3.4滅菌與接種
在滅菌架上存放已完成封口的菌料袋,并將其在規定時間內轉運至滅菌鍋,完成滅菌工作,在滅菌過程中,當滅菌鍋溫度達到規定要求后,應將該溫度維持8-10小時,待停止加熱工作后應燜2-3小時。拌料、裝袋、滅菌工作應在當天完成。待完成料袋滅菌后,應將其及時運輸至凈化車間進行冷卻處理,待料溫降至30℃以下時,及時完成接種工作。接種工作由自動接種設備完成,相較于人工接種方式,自動接種設備具備高效率、低成本、污染小的優勢。
3.5發菌管理
3.5.1菌絲培養流程
在發菌室完成發菌工作。在菌架上放置已接種的料袋碼,并將其運輸至發菌車間。一般,菌架設置的為3層,規格為1.0 m×1.0 m×1.9 m。發菌室溫度、濕度、CO2濃度應分別控制在20-26℃、40%-65%、在3000mg/L范圍內為最佳,為保障發菌室溫度的穩定性,智能環境控制系統是一種常用的控制系統。在整個發菌過程中,應每隔5-6天對菌絲生長情況進行檢查,若發現染雜袋,應及時進行處理。當發菌20-25天,接種穴菌絲出現連接后,應每隔2小時進行一次通風,每次通風時間控制在20 min,CO2濃度控制在2500mg/L。正常情況下,發菌期在40-60天之間,具體根據品種、環境而定。通過對菌種進行60d的培養,待菌絲完全吃透培養料,將其運輸至出菇棚中,脫去塑料袋上架轉色,菌棒間距為3-5 cm,在上架時應輕拿輕放,盡量保證菌棒不受破壞。一般,在轉色期,溫度、濕度、光照強度分別控制在20-22℃、85%-90%、200-300lx,待4-7天后菌棒表面慢慢長出白色菌絲,每天需要通風2-3次,每次通風時間為20-30min。
3.5.2脫袋擺棒注意事項
在脫袋期間,應科學把握脫袋時機,具體如下:(1)當菌絲已經完全長滿袋,且出現收縮,與袋壁之間形成一定的縫隙;(2)用手觸摸檢查菌袋,待菌袋表面出現瘤狀隆起物,待隆起至2/3,用手觸摸隆起位置,待其摸起來松軟、具有一定彈性和黏滑感;(3)用眼睛觀察香菇菌絲,若其生長比較均勻、表面潔白,且接種穴周圍的菌絲顏色為微棕色。若菌袋已經滿足上述條件,則可以判定香菇菌絲生理已經發育成熟,即可進入脫袋轉色階段的管理。在天氣較好的日子,將生理已經成熟的菌棒從菇棚內移出,進行脫袋工作,將脫袋的菌棒整齊擺放在相應的架子上,菌棒間距為3-5 cm,并與地面呈70°-80°的夾角,在擺放完成脫袋的菌棒后,需在其上面及時覆蓋塑料薄膜,以保證菌棒不會出現脫水問題。待4-7天后,菌棒表面會形成一層濃白色菌絲,菌絲呈倒伏形態,形成一層菌膜,分泌相應的色素,此時,菌棒會逐步從白色向粉紅色、褐色轉變,最終形成褐色菌膜,形成的菌膜與樹皮比較像,此時可以判斷轉色工作完成。
3.6出菇期管理
在高寒山區栽培香菇時,當進入出菇期,一旦現蕾,應及時做好破膜工作;適時出菇;做好管理工作,對于經過浸泡處理的菌筒,在香菇生長期可以不在進行噴水工作,在對厚菇進行培養時,應對高溫、低溫進行嚴格控制,培養花菇,應做好加溫排潮工作,拉大晝夜溫度差距,促進花菇的形成。當溫度合適的情況下,20天即可出一茬菇。
結束語
現階段,栽培香菇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由于不同地區氣候條件存在較大差距,為提高香菇產量,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香菇栽培技術,尤其在高寒地區栽培香菇時,一定要將其當地的氣候條件考慮在內,科學搭建香菇栽培大棚,以提高香菇產量和質量。
參考文獻:
[1]陳士瑜,陳惠.菇菌栽培手冊[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246-251.
[2]侯俊.香菇栽培技術研究[J].園藝與種苗,2013(11):1-4,15.
[3]于海萍,魏生龍.河西走廊日光溫室栽培香菇技術[J].食用菌,2006,28(4):43-44.
基金項目:融水苗族自治縣局縣會商專項科技項目 (合同編號:20200103)
作者簡介:馬林(1986-), 男,漢族,廣西融水人,大學本科,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