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脈昆
摘 要: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糧食作物,玉米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玉米既是飯桌上的一道美食,也能有效預防便秘,因此備受人們喜愛。新形勢下,隨著我國不斷完善的農業種植技術,也有著越來越高產的種植技術水平,并使玉米的產量和質量顯著提高。玉米在生長過程中,病蟲害會嚴重威脅到玉米的品質和長勢。所以,在利用高產種植技術的同時,還要將病蟲害防治工作切實做好,本文對此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玉米;高產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策略
隨著我國不斷提高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農業部門工作的重心,就是如何對農業科學技術有效運用。作為市場上具有極大需求量的農作物,玉米的應用價值極高,在農業領域中的應用也極其廣泛。而不斷提高的農業技術水平,對于提升玉米種植的產量和質量,也發揮了有效的促進作用,并有所改善了種植農戶的經濟效益。但是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會有諸多因素對其生長發育帶來影響。因此亟待改良種植技術,以促進玉米產量的不斷提高。而目前因為不斷改變的自然生態環境,也不斷增加了病蟲害的類型,因此必須采取有效防治病蟲害的措施。本文結合工作實踐,深入分析和探討了玉米高產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策略。
1.提高玉米高產種植技術與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必要性
1.1 更好的發展玉米種植業
玉米的高產密切關聯著種植過程中的技術應用,通過對種子合理的選擇,以加強技術的應用效果,能更好更快的發展玉米種植業。在選種的過程中,通過有效運用新技術,能更加順利和精密的篩選玉米種子。選種之后在利用新技術培育,能提高玉米種子的發芽率,同時還能將天氣對玉米成長的影響降到最低。結合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特點,在全面響應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下,進行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有效推廣,一方面能保障有效處理病蟲害防治難的情況,另一方面還能避免出現農藥殘留的難題,全面實現農產品質量的提升,有利于實現預期的增產增收的目標。通過發揮出綠色防控技術的優勢,能有效促進農作物生長的綠色環保的特點,進而有效全面控制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具體則是采用生態控制、生物防治及物理防治的有效措施的結合,旨在全面保障落實玉米綠化的健康發展。
1.2 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
在玉米種植過程中,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是在防治病蟲害的同時去保證玉米的高產量。在進行生物防治技術、物理防治技術等綠色防治措施的推廣實踐中,孩子應從實際出發,在全面踐行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全面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概率,積極實現良好的農業可持續化發展的要求,確保農作物的產量及質量的要求。針對農作物的病蟲害的化學防治的實踐環節中,在有效保障病蟲害蔓延得以控制的基礎上,還應全面重視關注病蟲害的耐藥性問題,否則,往往容易出現一定的藥物殘留的問題。在全面推廣綠色防控措施的基礎上,能有效降低高毒和高殘留農藥的使用,從這個角度來看,能實現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好農業生產的安全。
2.玉米高產種植技術要點
2.1科學選種、播種
影響玉米種子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包括光照資源、降水量、地形等自然因素。所以,在選擇種子時候,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對于玉米質量和產量帶來影響的重要因素,就是蟲害、病害和倒伏,因此所選擇的玉米種子,能對這些危險因素有效抵御。一些農戶盲目認為,應選擇新品種,這樣才能有較高的產量。而事實上,新品質的選擇,必須要經過實驗區種植,同時還要觀察與本地的自然環境是否適應,這樣才能對玉米種子類型進行確定。在播種時,還要對播種時間合理選擇。通常,南方玉米播種的時間是選擇在3~4月左右,而北方在時間上相對較晚。在播種過程中,種子之前的距離要適當,若是過大的種植密度,則會出現爭奪營養成分的現象;若是過小的密度,會導致土地資源的浪費。結合玉米種植的實際特點,應從抗病強的玉米品種入手,并有針對性加強農機農藝結合管理的措施。
2.2 有效處理種子
針對玉米種植,有包衣處理、浸種等多種處理種子的方式。例如通過應用種子包衣技術,能進一步提高種子質量。而利用現代化方式處理種子,能夠將種子中攜帶的細菌、線蟲或者其他病毒等有效消除,使種子受病蟲害侵襲的概率極大的降低。通過種子包衣技術的運用,能全方位保護玉米種子,使種子抗倒伏、抗病害能力有效提高。
2.3 加強施肥管理
施肥管理,是在播種后主要運用的管理措施,需要與種植品種及區域的氣候情況相結合開展管理。通過分析生長的土壤,掌握土壤中有哪些元素是玉米成長所需要的。通過發揮出種肥異位同播技術的優勢,積極保障實現氮肥、磷肥和鉀肥得到合理化應用和利用,能有效實現肥料比例的合理化搭配。通過對肥料的合理配置,對玉米定期開展施肥工作。積極實現精耕細作,保障落實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加強合理化的施水肥管理,明確具體的田間的通透性要求,不斷提升植株的抗病能力。為了使玉米生長過程中的養分充分,及有必要進行定期追肥。玉米的肥料多數屬于穗肥或者氮肥,因此應與玉米的生長情況和生長階段相結合,對適合的肥料進行選擇。另外,還應重點保障良好的種植及生長的環境,及時進行雜草清除,鏟除病蟲害棲息的場所及寄主植物。收獲玉米的基礎上,開展秸稈粉碎,腐熟還田等措施,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全面提升,有效控制病蟲基數。
3.玉米常見的玉米病蟲害類型及防治措施
3.1瘤黑粉及其防治措施
瘤黑粉病是玉米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是最為常見的病害類型之一,主要發病部位是在玉米的秸稈、玉米穗和葉片位置。之所以會出現該病,主要是因為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對氮肥過多的使用,導致玉米植株軟化,使果實很難生長。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存活該病的病菌,為生長和發育細菌創作了條件。為此,應將種子的包衣做好,避免過度繁衍細菌,將玉米種子內的細菌消除,同時還要合理的控制氮肥的使用量。在進行玉米抽雄前10天左右環節,選擇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并能通過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 -1 000倍液的情況,這種方式能有效處理瘤黑粉病害的問題。
3.2玉米螟及其防治措施
作為一種常見的蟲害類型,玉米螟主要是在玉米的葉片上方鉆孔,同時還會侵襲到玉米苗的葉心,直接影響到玉米的生長發育。因為玉米螟容易在高溫多雨的環境下大量繁殖,這種病害蟲體往往在白天進食,直接影響到玉米的生長發育的情況。考慮到其屬于鉆蛀性害蟲的類型,幼蟲往往進食為心葉葉肉,這種在玉米心葉的行為,往往會造成大量的莖稈及穗部位受到嚴重的損害。在具體的玉米灌漿的時期,玉米螟為害穗粒,這樣則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穗腐和粒腐問題,自然也會造成玉米的產量及質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在對玉米螟防治的過程中,應與玉米螟的生長周期和生長特性相結合,要大量捕殺處于突發階段的蟲害。對于生物防治手段有效運用,結合玉米螟防控的要求,應充分體現出赤眼蜂的作用,并能體現出較低的成本??紤]到赤眼蜂寄生在玉米螟卵的情況,難以實現玉米螟的正常孵化情況,存在著幼蟲難以生長。結合具體的玉米螟產卵和繁盛環節,應布置相當數量的赤眼蜂,能起到良好的防治玉米螟的作用,將赤眼蜂引入到玉米田間,讓赤眼蜂捕殺玉米螟。鉆蛀性害蟲在玉米穗期較多,主要體現為棉鈴蟲、玉米螟等。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開展性誘捕殺劑的設置,結合具體的面積情況,可以選擇通過五天來進行一次的誘補劑的清理工作,要求每個月進行一次誘芯的更換。為了保障獲得預期的誘捕目標,可以保障選擇不同組合的性誘捕器,從實踐應用來看,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基本上能實現害蟲過冬的根源得以切除。生物防治的手段不會對玉米的生長環境造成破壞和影響,這樣的生物防治手段不會破壞玉米生長環境,能實現玉米種植的綠色無公害特性。
3.3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防治措施
在玉米生長過程中極容易出現大斑病,蛀牙是在室溫環境下且濕度超過90%情況下出現。主要表現在病斑存在于玉米葉片中,隨后呈現出沿著植株下部葉片蔓延的情況,呈現出較為明顯的特征,同時,青灰色斑點存在于葉片部位,并進行一定的葉脈兩端的擴張特點,呈現出越來越深的顏色變化。如果存在著潮濕的環境中,經常性地伴隨存在著大量的灰色霉斑的情況。在溫度26-29℃的范圍中,還會經常性出現玉米小斑病的情況,如果不加以嚴格控制,則會造成玉米生長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在具體的玉米抽雄后的階段中,往往意味著發病高峰的情況,存在著比較大的植株傷害的情況。如果存在著發病初期的情況,主要表現在葉片存在著水漬狀的褐色小斑點的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作用,則會逐步成為一定的橢圓形的情況,并表現出褐色的情況。從保障玉米產品健康安全的角度出發,全面有效減少對于農田的污染問題,這種情況下就贏保障選擇低毒和低殘留的化學藥劑的配置。在進行玉米大斑病的防治環節,應保障落實合理選擇化學藥劑,通過多菌靈溶液和甲基托布津溶液等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在進行圓斑病的預防環節,通過低毒高效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能起到良好效果。防治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主要是選擇優良的品種。將土壤整理工作做好。在發病初期要及時摘除病葉,并進行燒毀,在噴灑667m2噴施25%吡唑的農藥,或者選擇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灑醚菌酯噴灑發病初期的玉米。
3.4玉米紋枯病的防治措施
針對玉米的紋枯病來說,大都發生在葉鞘部位,如不加以有效控制和處理,這會造成莖稈方面的重大損害問題。在發病初期的階段中,起先褐色水漬狀小斑則存在于葉鞘位置,同時,經過一段時間,則會造成增多的病斑而成為白色大斑的情況,從而引發存在著葉片枯死、葉鞘腐敗等問題,并呈現出逐步擴展的情況。在較為嚴重的發病階段中,這樣就會造成病斑逐步擴展到葉鞘和葉片,較為嚴重地影響到植株的生長發育,還存在著一系列的植株萎縮的問題。常用藥物為50%甲基硫菌靈500倍液或者50%多菌靈600倍液防治。防治玉米瘟疫病的要點,是將氮肥施加減少,加強水肥管理。
結語:作為市場銷售的一種重要的農作物類型,在玉米種植過程中,應對高產栽培技術積極運用,以真正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玉米生長過程中,會出現大斑病、玉米螟、瘤黑粉等多種病害,養殖農戶應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以真正提高玉米種植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彬,郭高明,張佳.玉米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對策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7):218
[2]郭延濤.關于玉米高產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研究[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8,(12):20
[3]梁鋒.關于玉米高產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研究[J].南方農機,2020,51(15):227,234.
[4]王艷霞.關于玉米高產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20,(3):76.
[5]王文書.玉米高產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研究[J].農家致富顧問,2020,(14):217.
[5]黃后林.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分析[J].四川農業科技,2016,(2).26-27
[6]雷紅梅,張海強.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6,(8).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