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旬
摘 要:翻譯不僅是語言之間的中轉過程,更是不同文化之間傳遞的過程。本文從分析中西思維及文化之間的差異入手,進一步分析中西思維和中西文化差異對翻譯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中西思維差異、中西文化差異、翻譯影響
語言的本質與其應用實際上深刻的反映著使用該語言的民族文化和思維方式,其發展和應用都深深的扎根于其文化和風俗之中。想要完成好將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的實踐,則必須掌握不同文化、不同思維方式、不同風俗習慣之間的差異及翻譯策略。
一、掌握語言文化差異的必要性
一個好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應該僅僅來把句子的意思展示給讀者,更需要體現建立在文化和風俗上的句意深度。由于地理、歷史、文化等諸多因素,導致中西語言無論是在思維上還是在邏輯上都形成了一定的差異性。所以一個譯者如果不能深刻了解兩種語言背后所代表的思維及文化差異,就容易在本國文化和思維的影響下只進行淺顯的句意翻譯,這種翻譯策略很顯然是失敗的。
所以,作為一個優秀的譯者,需要深入了解本國以及他國的社會文化、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只有深刻了解其思維及文化內涵,才能讓翻譯的內容讓更加準確合理。將語言的本質于內涵完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
二、中西思維方式差異
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周邊環境、文化等潛移默化影響后會形成的一種特定的思考模式,這就是思維。由于這種模式是長時間形成的,所以思維方式一旦建立就很難再做大的改變。在世界范圍來講,人們雖然生活在不同國家和民族之中,但是思維方式會有許多共性,但是又由于民族歷史和成長環境的不同,不同國家之間人們的思維方式也存在著諸多差異。對于我們當代大多數中國人來講,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生活影響下,容易形成整體性思維,儒家和道家的思維都具有大局觀和整體性,所以大多數中國人看待事物的思維大多是從整體到局部的方式。而以英文為主的多數西方國家則更傾向于局部思維,他們看待事物則是先從局部入手在擴大到整體。
三、中西文化差異
中國和西方國家文化的差異主要來源于其文明的發展歷程。中國文化從古以來一直注重大局觀,凡事考慮大局,集體觀念較強。無論是儒家還是法家其核心思想都有著集體主義的深深烙印。而西方國家受到文藝復興及一些移民國家文化影響更加傾向于個人主義,所以會在思維方式上產生諸多差異。中國文明的發展深受儒家和道家等文化的長久熏陶,逐漸形成了中國人內斂、注重和諧,強調禮貌的溝通交流方式。西方文化則受宗教文化影響較深,特別是基督教的發展對西方文化的塑造起著重大作用。中國人自古就習慣于集體生活,在農耕文明中成長發展,所以集體意識較強,而西方一些國家以海洋為生發展較多,多數形成了一種狩獵和捕撈的文化氛圍。
四、中西思維及文化差異對翻譯策略的影響
中西思維及文化上的差異更多體現在句子的表達上,中文語境中則會以主體為單位展開敘述,更多采用主動句絕大多數句式采取“主語+謂語”的結構。英文則會以某個細節或者局部為切入點開展敘述,所以英文語境里被動句在使用上通常會更多一些。其次對一些詞匯的翻譯必須有對兩種文化深刻的認識才能進行準確的表達。這些差異則需要譯者有良好的發現能力,運用到翻譯實踐當中來。
(一)詞匯缺失對翻譯的影響。中文以整體性為主更加偏向對事物有一個統稱。英文則是對一些事物有著更加細分的定義,但有時候往往缺失一些統稱詞匯。這個譯者的翻譯會造成一定的障礙。比如中文對動物“羊”有一個統稱。然后會在細分為“山羊”、“綿羊”“羔羊”等等品種。而在英文當中雖然有“lamb”“sheep”“goat”“ram”等諸多表達,但卻缺少一個對羊的統稱。再比如中文中對行為“笑”有一個統稱,然后細分為“微笑”“大笑”“苦笑”等等表達。但英文中只有“laugh”“smile”“ridicule”等具體詞匯,缺少對笑的整體表達。相反,英語在一些詞匯中雖然有著整體性的統稱,卻又缺少中文的一些細分詞匯。這些詞匯的缺失都是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比如中國人比較注重親屬之間的備份關系,所以會衍生出“侄子”“外甥”“姑姑”“姨夫”“叔叔”“大伯”等諸多詞匯來形容家族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英文則缺少這些深層次描述這些關系的詞匯。更多的是用“aunt”“uncle”“sister”“brother”等等來簡單表達。這些詞匯缺失的問題給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造成了一定困難。
(二)文化差異對諺語的翻譯的影響。諺語是人們在長久的交流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定的表達方式,具有強烈的歷史和地方色彩。這些固定的表達很難別直譯,只能通過對雙方文化的深刻了解才能形成固定的翻譯轉換。比如無風不起浪,當然我可以翻譯成There is no wave without wind.但是表達這層意思在英語中其實已經有固定的語句搭配,所以翻譯成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則顯得更加地道。再比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我們一般翻譯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因為諸葛亮雖然是我國歷史上知名的的人物,但是對于西方讀者而言,顯然很難理解諸葛亮這個人物所代表的含義,所以采取直譯法會讓西方讀者產生困惑。
(三)對詞匯定義的不同。中西方在很多詞匯上有著明顯相反的寓意。“龍”在中國的動物當中可以說具有最高地位和象征意義,從古至今龍一直被中國人視為驕傲,威嚴的表現。是皇家文化的象征,乃至我們也會驕傲的稱自己為龍的傳人。所以成語當中凡事有龍字出現的,都是代表著積極的意思。龍鳳呈祥、望子成龍。但如果將這些成語中龍的意思直譯為dragon就恰恰適得其反。因為英美的等以基督教為主流信仰的國家中,人們對龍有著不好邪惡的印象。《圣經》中提到Dragon都是和邪惡相關聯的。再比如對于狗、貓頭鷹、馬等動物的理解中西方都多有不同,這里就不一一列舉。
五、結語
總之,翻譯不是語言之間簡單的轉換,而是在細致了解 所學語言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生活習慣以及表達習慣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傳遞的一個過程。一個好的譯者必須深刻理解中西文化差異所在,才能傳遞好原文語言所想表達的確切信息給目標讀者。
參考文獻
[1]劉佳.探究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翻譯的影響[J].讀書文摘, 2017(14): 131-132.
[2]胡筱林,李凱莉,陳婧.探析中英思維方式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與策略[J].明日風尚,2017(18).
[3]楊賢玉.英漢文化差異與翻譯[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 報 ,2001 .
[4]孔海珍.試析英漢文化的差異[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2005,(2),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