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鵬
摘 要:音樂戲劇劇本創作是的音樂教育戲劇實踐的重要環節,其中純音樂戲劇劇本創作是音樂戲劇劇本創作的難點,本文以音樂聆聽文本的故事性、場景性、儀式性為依據,結合“音樂戲劇+教育戲劇”中純音樂劇本創作的即興性,試揭露音樂聆聽文本與純音樂戲劇劇本創作的關系及方法。
關鍵詞:音樂戲劇;教育戲劇;聆聽文本;劇本創作
引言
全國中小學音樂+教育戲劇美育學術研討會(后簡稱研討會)中,中國音樂學院國家美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秘書長丁旭東指出,新時代美育的抓手是“音樂戲劇+教育戲劇”(后簡稱戲劇)。在研討會后的交流中,丁旭東還指出,這種美育形式的特點是,指導老師越專業,教育效果越佳。因此,筆者認為,地方基層美育建設的難點在于其基層教師的跨領域專業知識的缺失,至少包括純音樂戲劇劇本的創作,筆者就這一現實問題探討如下。
一、研究的現實需求
戲劇是新時代美育的抓手。當前實踐,多以項目的形式出現,這種項目的形式所具備的物質條件、專業指導是充分的。而戲劇在下行實踐當中,基于研討會對基層藝術教師構成的判定,必然會存在教師跨領域專業素質不足的情況,即指在當下中小學藝術教師大多以音樂、美術為專業,跨領域編撰劇本、排演戲劇的能力不足。因此,研討會(下文簡稱研討會)在推動戲劇的戰略有三,一是編撰教程,一是組織培養教師,一是豐富學校藝術教師的專業構成。在基層教師的具體實踐中,純音樂劇本創編相較音樂劇目遷移后的排演多出“編撰劇本”的環節,這一環節的具體解決就成為了基層教師在實踐當中的困難。
二、聆聽文本與純音樂戲劇劇本
聆聽文本與純音樂劇本創作的共通基于音樂欣賞與演繹的審美接受的。兩者構建文本的過程中,都會涉及角色、劇情、場景乃至儀式的建設,也即行為目的的相通。所謂行為目的,舒爾茨《現代心理學史》,指出“托爾曼認為行為‘包含著’目的,指向某個目標,或者學習達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徑。[1]”換言之,就是聆聽文本與純音樂劇本創作都是編故事,也即設定角色、場景、背景、儀式等內容。所謂角色、劇情、場景乃至儀式,在美學上是具體作品的意象。通過重建,成為跨領域文藝門類的具體意象。也就是說,通過聆聽音樂,建立包括但不限于角色、行為、事件、鏡頭語言、情緒、感悟等的文本,可以在劇本創作中找到對應。聆聽文本中的角色給聽者帶來的性格、形象、姿態、表情等等印象,可以在劇本中角色所處具體劇情的設定中得以體現;行為給聽者帶來的輕重、快慢、活的形象,可以在劇本角色行為所表達的情緒得以呈現;事件給聽者帶來具體意象,如跑動的人、交火、垮塌聲等等,可以在劇本事件具體的次要演員、布景提供啟發;鏡頭語言給聽者帶來的視角轉換感,可以在劇本舞臺設計中焦點的轉換提供設計思路;情緒給聽眾帶來的緊張、舒適、沉思、厭惡、喜愛等等感受,可以為劇本設計故事時的情緒引導或指導舞臺的預設視覺效果;感悟給聽者帶來的抽象認知,可以為儀式的設置提供方向。
三、具體意象對應關系——基于普羅科菲耶夫《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聆聽文本的劇本對應關系
第一樂章展現的聆聽文本梗概:蘇聯二戰衛國戰爭時期,主人公是一名熱愛民族傳統、傾心蘇聯發揮主觀能動性文化氣質的公民。隨著戰事的迫近,主人公思想做著激烈的斗爭,最后在偉大人類精神的號召下奔赴前線,在炮火中洗練了精神意志,有了生死與共的戰友、同志,卻因不幸中彈昏迷,離開戰場。醫院中,主人公在昏迷的深淵中仿佛聽到了偉大精神的聲音,掙扎著,掙扎著醒來,掙扎著,掙扎著不顧傷痛,四處尋找那個聲音,幾次尋而不得,卻在猛一回頭時,找到了那個聲音,激動無比。
假定創作劇本,角色有懷有民族熱情和偉大理想的主人公,參戰前主人公身邊的人們,戰爭中冷酷無情的敵人,有著共同崇高理想的戰友,昏迷中試圖喚醒主人公的醫生或護士。場景以戰前、戰爭、負傷后為分期,有戰前的主人公家中,門外熟悉的生活場景;有戰場中己方營地、戰場、敵方營地;離開戰場后的病房、醫院樓外的四處、尋到崇高精神具現為人的地點。鏡頭語言可以轉化為舞臺語言,比如主人公負傷支撐不住昏迷時第一視角往下栽然后黑屏的鏡頭語言可以轉化成具體演員往下倒的時候舞臺燈光的全滅。情緒方面,如主人公未上前線時的內心糾結到崇高的精神可以從演員踱步步頻逐漸變小然后頓住,然后昂首挺胸,同時用舞臺燈光地明滅不定到最終大亮展現。對偉大精神地感悟,可以內化為對劇本設計的教育意義,比如在排演過程中嚴肅對待角色、劇情演繹前提下反思“戰爭”、“為偉大人類而戰斗”“為偉大理想而拋棄平靜生活”討論會。這個討論會,是美育語境下的,對美育教育起到升華作用的重要環節。
小結
音樂聆聽文本是音樂審美意象的文本形式,參照這種文本形式可以獲得較為貼切的形象。然后通過劇本創作者的文化體驗轉化為具有象征意義的劇本細節,在戲劇的討論環節當中得以升華。在聆聽文本與純音樂劇本創作的關系的方法論方面,還應通過對音樂創作的背景進行深入推理,從而獲得貼切的劇情時代信息。對創作者思路歷程的考察,從而更容易獲得主人公的性格與對待其他角色的態度(也可通過音樂聆聽)。
參考文獻:
[1]舒爾茨.現代心理學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