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鑫
摘 要:《建筑內外:50個標志性建筑詳解》(節選)是一本用素描圖紙介紹世界建筑物設計特色的建筑科普作品,面向普通大眾,具有科學性、文學性、通俗性。該文結合闡釋運作理論,結合具體案例,探討該理論如何運用在建筑科普文本翻譯實踐中,使譯文忠于原意、文從字順、通俗易懂,使目標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似的閱讀體驗。
關鍵詞:闡釋運作理論;建筑科普文本翻譯;《建筑內外:50個標志性建筑詳解》(節選)
引言
《建筑內外:50個標志性建筑詳解》 (Architecture Inside + Out: 50 Iconic Buildings in Detail) 一書主要由建筑歷史學家約翰·祖考夫斯基和專業建筑插圖畫家羅比·波利共同編寫,于2018年由泰晤士&哈德遜出版社出版。
該書采用素描繪制的記錄圖,向普通大眾讀者展示由圖書作者團隊挑選介紹的50座標志性建筑的設計特色和相關的歷史背景。因此,這本書屬于建筑科普類書籍,其內容具有科學性,語言具有文學性、通俗性(郭建中,2004)。
對于同樣對建筑感興趣的漢語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內容也很有價值,因此,譯者選譯了這本書的部分內容,共計10000字左右。結合喬治·斯坦納提出的闡釋運作理論“信任、侵入、吸收、補償”,譯者在實踐中感受到了該理論對于以《建筑內外:50個標志性建筑詳解》為代表的建筑科普翻譯的指導作用。
1 闡釋運作理論
闡釋運作理論由喬治·斯坦納在《通天塔:語言與翻譯面面觀》中提出。斯坦納認為,翻譯過程,譯者要給予原作信任,相信原文“言之有物”(莊繹傳,1987:69),而譯者選擇文本,也與個人興趣和文本價值有關 (Steiner, 2001)。然后,譯者侵入原文,理解原文。圣哲羅姆認為“意義就是讀者的俘虜”(芒迪, 2014: 234),理解具有侵入性。譯者運用語言和文化知識,破除原文語言和文化外殼,找到“意義”。第三步,就是吸收,譯者要將“意義”用目的語表達,注意兩種語言差別帶來的困難,確保譯文符合漢語表達習慣,表達意義準確,給目標讀者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第四步,補償。由于中英文語言和文化的差別,譯文可能會有一些目標讀者無法理解的部分。原文意義在譯文中要充分表達,最大可能地掃清目標讀者的閱讀障礙,使目標讀者能夠獲得與原文讀者相近的文本信息和閱讀體驗,實現原文和譯文的平衡,完成翻譯任務。
2 闡釋運作理論視角下《建筑內外:50個標志性建筑詳解》(節選)翻譯分析
科普文本,是指向普通大眾傳播科學知識的文本。因此,科普文本必須信息準確,語言通順,通俗易懂,符合目標讀者的表達習慣。對于《建筑內外:50個標志性建筑詳解》(節選)的翻譯,也需要遵守這些要求。
2.1 信任
信任,是指譯者相信原文有意義,言之有物。《建筑內外:50個標志性建筑詳解》(節選)中介紹的建筑物都是標志性建筑,其歷史背景和建筑設計都是科學真實的,例如羅馬斗獸場、克萊斯勒大廈、總督宮等建筑都是真實的,書中對這些建筑的介紹都是真實的。
《建筑內外:50個標志性建筑詳解》(節選)語言通俗易懂,文風樸實,使用素描圖紙介紹建筑特點,生動形象,能夠帶給普通讀者較好的閱讀體驗。如果譯為漢語,也能為對建筑學感興趣的漢語讀者提供更多的建筑知識,豐富視野。因此,譯者相信《建筑內外:50個標志性建筑詳解》(節選)的內容是真實的,是值得翻譯的。
2.2 侵入
侵入,是指譯者在理解時要把意義從文字外殼中俘獲出來。譯者要打破語言和文化外殼,找到背后的意義內核,準確理解。《建筑內外:50個標志性建筑詳解》(節選)為科普類文本,具有科學性和文學性,因此,翻譯時必須要忠于原意,準確傳達科學知識。
2.2.1 專業術語侵入
建筑科普文本介紹建筑知識,其中會有一些建筑專業術語,這些術語譯為漢語,需要譯者侵入原文,查詢原文含義,同時,了解漢語語境中這些術語的譯法,應當符合建筑學領域的語言習慣。
例1 If the project moves ahead, a variety of design development and then more detailed, scaled working drawings, with building material indications and specifications, are all created to physically construct the building.
譯文:如果項目繼續推進,還要陸續繪制各種擴初圖、按比例詳細繪制的施工圖,確定建筑材料規格要求,為后續施工做好準備。
分析:這句話中,侵入的難點在于 “design development drawings” 和 “working drawings” 兩個建筑專業術語的理解。網絡搜索后,譯者了解到建筑施工,會涉及到三類圖紙:擴初圖、施工圖和深化圖。經過查詢,確定 “design development drawings” 應當譯為“擴初圖”,而 “working drawings” 應當譯文“施工圖”。
2.2.2 利用語境侵入
建筑科普類文本具有科學性和文學性,語言通順、通俗易懂。在翻譯時,譯者應結合上下文語境理解原文含義,選擇符合原文語境的用詞,做到符合語境,語言通順,讓讀者真正讀懂含義,獲取信息。
例2 More importantly, they may include clinical, measured drawings that serve as important historic documents- and that might one day help to restore and even reconstruct a building, especially if the working drawings no longer survive.
譯文:更重要的是,記錄圖中,可能還有簡潔平實、經實地考量的圖紙,可作為重要歷史資料保存,將來可用于建筑修復或重建。如果施工圖遺失,記錄圖在重建和修復建筑時尤為重要。
分析:這句話侵入時,難點在于“clinical”。 這個詞常用義為“臨床的”,而在這句話中,指的是“建筑物或房間簡陋的,無裝飾的”。所以,在這句話中譯為“簡潔平實”。因此,確定詞義,不能直接按照常用義或字面意思,而要根據上下文語境,采用最合適的意義和譯法。
2.2.3 利用歷史知識侵入
《建筑內外:50個標志性建筑詳解》(節選)中,除了介紹建筑物的建筑知識,也介紹了建筑物的歷史背景。對于這些知識,譯者需要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當時的信息,從而準確理解所指內容,使譯文意義明確,通俗易懂,確保譯文能夠體現科學性的文本要求。
例3 The two-chamber system developed in England from the thirteenth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ies has been the model for numerous other parliamentary systems.
譯文:13到18世紀產生于英國的兩院制為其他許多國家議會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分析:這句話侵入理解,需要借助歷史信息。查詢網絡得知, “two-chamber system” 是指英國式兩院制:英國議會建立初期,“設立由貴族組成的上議院和以平民組成的下議院以互相制衡”1。因此,這個詞的譯文為“兩院制”。這體現了建筑科普文本的科學性。
2.2.4 邏輯關系侵入
建筑科普類文本具有文學性,因此,在行文上要文從字順。譯者在侵入時發現,有些句子前后沒有明顯的邏輯詞,而細讀之后,發現前后文有邏輯關聯。對于漢語讀者來說,說明原文邏輯關系是必要的,可以幫助讀者避免前后文不連貫的問題。
例4 A computer-generated image has less humanity. Perhaps it is just too real.
譯文:電腦制圖會少一些人文色彩,也許只是因為電腦制圖本身太過真實。
分析:原文有兩句話。但譯者侵入理解時,發現前后兩句有先果后因的邏輯關系:電腦制圖為什么會少一些人文色彩,也許只是因為電腦制圖本身太過真實。翻譯這兩句話時,就添加了因果邏輯詞,把兩句話譯成兩個分句表明邏輯關系,使前后文意義更連貫。
2.3 吸收
吸收,是指譯者把原文意義吸收到譯文中,在目標語中,用恰當準確的語言表達內容。對于建筑科普類文本,吸收就是要做到忠于原意,文從字順,通俗易懂,確保譯文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體現科普文本的科學性、文學性、通俗性。思果 (2017:1) 認為,“翻譯是重寫”,要打破字的桎梏,用中文表達原文的意義。因此,在吸收時,要在忠于原意的基礎上,理清原文邏輯。由于中英兩種語言差異大,如中文重意合、英文重形合,譯者要在忠于愿意的基礎上,用符合漢語習慣的表達方式將原文意義吸收到譯文中,保證譯文通順,通俗易懂,為漢語讀者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
2.3.1 對原文詞語的吸收
英語句子結構呈樹杈狀,以主干為枝干,其他信息常常以定語等其他成分附著于主干上,形成枝杈。而漢語像波浪一樣,多短句。因此,在英譯漢時,譯者要把握邏輯關系,當按照原文語言結構無法翻譯時,把句子中各意群拆分出來,按照原文邏輯用漢語表達。科普類文本具有通俗性和文學性,必須語意通順。
例5 The plans created by architects of the pre-computer age are often beautiful things.
譯文:計算機時代到來之前,建筑師的設計圖都非常漂亮。
分析:這句話原文中,“architects” 有一個限定詞 “of the pre-computer age” ,這個詞表示時間,所以,在吸收時,譯文將這個詞提前,譯為短句,作時間狀語,即“計算機時代到來之前”,這樣漢語表達符合習慣,語意通順。
2.3.2 對原文句子的吸收
翻譯即譯意,因此,在科普文本翻譯中,需要在理清原文意義及邏輯關系的基礎上,把原文信息按照邏輯關系清晰的表述出來,行文要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體現科普文本的文學性和通俗性。
例6 Architects have long considered the governmental assembly buildings in Chandigarh, India(1952-61), by Le Corbusier(1887-1965), and those in Dhaka in Bangladesh(1962-82) by Louis Kahn(1901-74) to be among the great twentieth-century architectural pilgrimage sites in the world.
譯文:勒·柯布西耶(1887-1965年)設計的印度昌迪加爾國會建筑群(建于1952-1961年)、路易·康(1901-1974年)設計的孟加拉國達卡國會建筑(建于1962-1982年)一直以來是建筑師公認的20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筑圣地。
分析:這句話原文以 “architects” 為主語,但是侵入原文,譯者發現這句話的重點強調的是國會建筑群,而不是建筑師的觀點。所以譯文在吸收時,把“國會建筑群”作主語,把其余部分譯為定語,這樣吸收,符合原意,文從字順。
2.4 補償
補償,是指原文和譯文在信息上的平衡被打破,譯文必須要充分表達原作內容,使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似的閱讀體驗。科普文本的目的就是要讓更多的讀者能夠獲取文本信息,了解科學知識。因此,必須通俗易懂,語言通順。
2.4.1 語言補償
由于中英兩種語言差異較大,為了使譯文符合漢語表達習慣,有時需要增譯詞語,把原文的內容更加清楚地表達出來。
例7 Because of its scale and history, the Colosseum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visited attractions in Rome, receiving some 4 million visitors annually.
譯文:羅馬斗獸場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現在依然是羅馬接待旅游人數最多的景點,每年有四百萬左右游客到訪。
分析:這句話原文中, “scale and history” 如果只按字面翻譯為“規模和歷史”,那么原文中對羅馬斗獸場的贊美就無法表現出來。因此,譯文選擇了補償,將漢語中與“規模”、“歷史”搭配的褒義詞添上,即“規模宏大,歷史悠久”,傳達出原文的含義,充分表達原作者的意圖。
2.4.2 文化補償
建筑科普文本中,有一些建筑術語、歷史事件信息,普通漢語讀者可能沒有了解過相關知識,譯者就要把漢語讀者并不熟悉的等信息在譯文中盡最大可能補償出來,幫助讀者掃清知識障礙。
例8 My passion for drawing architecture manifested itself during my first years of living in London, when I started drawing and painting West End theatre facades ‘plein air’.
譯文:我早年在倫敦居住,為西區劇院立面外光派素描(直接在日光下作畫)并著色,那時我對建筑素描就表現出了極大熱情。
分析:這句話原文中, “plein air” 名為“外光派素描”,但是,考慮到譯文讀者事先并不了解這種素描,譯文選擇了補償,在文中直接用括號把“外光派素描”的含義指出,內容較短,便于讀者理解,也不會花費讀者太多時間。
3 結束語
建筑科普文本具有科學性、文學性、通俗性。闡釋運作理論可用于指導建筑科普文本翻譯,滿足忠于原意、文從字順、通俗易懂的語言要求,使目標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似的閱讀體驗。
參考文獻
[1] Steiner, G. (2001).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 郭建中 (2004). 科普與科幻翻譯.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3] 芒迪,杰里米 (2014). 翻譯學導論:理論與應用 (李德鳳 譯).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4] 思果 (2017). 翻譯新究.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5] 莊繹傳 (1987). 通天塔:文學翻譯理論研究.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