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口老齡化能夠顯著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但在影響程度上存在區域異質性,人口老齡化在促進本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會對周邊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從影響渠道上來看,人口老齡化會通過增加人力資本積累、加快技術創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也會減少勞動力供給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 勞動力供給 ; 人力資本積累 ;技術創新
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導致消費結構的變化。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和老年人逐漸退出勞動力市場,老年人的消費需求也會發生變化。因為老年人口對體質健康等的硬性需求會增加對醫療服務等行業的需求,同時其在住房、教育、文化娛樂、食品、服裝、住房和交通等方面的需求都會發生變化,表現出對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需求下降,對勞動密集型服務需求增加,對服務的需求也會增加。劉利的研究表明,人口老化正在推動醫療支出,主要是因為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因此,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對消費結構會產生影響。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雖一直保持快速且穩定地增長,但也面臨著環境污染、資源浪費以及經濟結構失衡等一系列問題。尤其在黨中央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后,就如何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已成為當下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眾所周知,人口是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中國經濟多年持續的高速增長,主要來源于人口紅利。蔡昉研究發現,在1978-1998這二十年期間里年平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能達到9.5%,勞動力數量增長的貢獻份額占到24%。自2000起,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接近7%,意味著中國正式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人口紅利也隨之消失。人口老齡化不僅會對經濟增長數量產生影響,也加大了對養老保障、醫療衛生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需求,進而引起了公共財政壓力增大、家庭養老功能減弱等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
一.理論分析
1.1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的勞動力供給效應
穩定充足的勞動力供給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基本推動力,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會逐漸減弱勞動力的供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產生的最直接后果是大量適齡勞動人口的不斷下降,進而導致勞動參與率的降低,勞動時間投入的不足最終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意味著勞動年齡人口結構的老化,由于生產中可用的勞動力相對減少,使得社會平均勞動生產能力減弱,會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當然在由老齡化導致的生育率降低后,父母也加大了對孩子的教育投資以及其他綜合素質方面的培養力度,從而有利于后代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1.2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的人力資本積累效應
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往往是以人力資本作為內在條件,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深可能會對人力資本產生負面影響。首先,從個人角度來看,隨著年齡的老化,身體機能以及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將逐漸退化,導致老年人口比年輕人口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成本去學習相同的知識和技術,但其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并不高。其次,就社會層面來說,人口老齡化的加深增加了對養老、醫療服務的需求,這些項目的建設加大了政府資金的緊張,從而使得政府財政減少了對公共教育的投入。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口老齡化對人力資本投資也有積極促進的一面。人口老齡化產生的兩大主要原因:其一是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導致的少兒人口減少。這使得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重心由數量轉向質量,促使父母集中資源加大對子女的教育投資,進而增加人力資本積累,促進經濟增長。其二是老齡人口持續增長使人們的預期壽命延長,人力資本投資回報期的上升,使得人們在年輕時更愿意主動去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從而提升了人力資本水平。丁玉龍基于托達羅人口流動模型,通過對人口老化的研究指出了農村貧困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當農村勞動力人口流入城市時,因為從城市賺取收入的提高將會有利于農村整體收入水平的提升;而城市勞動力人口過多將導致勞動力過剩,競爭壓力加大,從而將導致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降低,所以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可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農村勞動力人口的回流,有利于農村勞動力人口比重增加,降低農村人口老齡化比率。最后丁玉龍指出,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越大越不利于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王笳旭等通過研究人口老化對城鄉收入不平等的影響的面板數據,指出人口老齡化會導致城鄉收入差距拉大,而且不同的地區差異性也不同,發達地區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差距會更大。
1.3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的技術創新效應
技術創新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部分學者認為老齡化會制約技術創新進而阻礙經濟向高質量發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其一,個體年齡結構與創新產出呈倒“U”型關系,個體的創新產出峰值在35-40之間,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身體機能和認知能力會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創新能力的降低直接影響創新產出;其二,老年人口在接受新知識、新技術方面存在一定障礙,以及考慮到掌握新技術后獲利時間較短,導致其創新動機和創新意愿的減弱。并且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避免新技術的推廣對自身產生擠出效應,甚至會對新技術的研發進行抵制。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老齡化未必會抑制技術的創新。原因如下;一是老年勞動力通過干中學積累的工作經驗會彌補其認知能力的降低而導致的生產率下降二是老齡化導致的勞動力稀缺,倒逼企業轉變生產方式加大技術創新投入,通過機器生產代替人的勞動,從而有利于技術創新。
二.對策與建議
因為老年人身體健康等硬性需求,老年人會注重醫療等服務,因此,人口老化可以提高第三產業的就業率,但不能提高第三產業的附加值,因為從事的都是價值鏈較低的服務行業。同時,因為當代社會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有時間而且對生活質量要求提高,老年人外出旅游次數增加,老年大學數量增加,因此要加強和重視對老年教育文化和老年娛樂服務業的發展。以年齡為標準的退休制度已不再適應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所以可以重新返聘老年人口,在需要技術和經驗的行業,將沒有生產力的勞動者轉化成勞動生產力,可以適當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壓力,發揮有勞動能力和有勞動意向老年人的余熱。
為了確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實現積極的老齡化,世界衛生組織強調以生命周期方式處理老齡化問題。目前,生產勞動不僅依靠體力,智力和經驗也在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總結
我國新生人口數量連年下降,人口老齡化日漸嚴重,此發展趨勢對城市經濟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影響尚未可知。為了順應時代發展,加快城市經濟建設,有效調整產業結構,通過構建關系模型,對3項指標的關系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人口因素對中國的城市產業結構、經濟建設均有較大影響,建議將產業結構調整、加強教育、適當對外開放作為城市建設規劃側重點。
參考文獻
[1]趙放,董麗,項衛星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房價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空間溢出關系[J1.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279(3):108-118,239
[2]李根長江經濟帶產業結構與城鄉收入差距關系研究一基于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經濟問題探索,2019,444(7):76-81.
[3]傅沂,梁利.人口老齡化,科技創新與新型城鎮化的關系研究-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PVAR實證分析U1.管理現代化,2020,227(1):50-54
作者:范力寧(1999.10--)男,山西大同人,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金融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