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成,楊娜娜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上海 201620)
在市場發展的過程中,傳統審計報告與信息需求者之間的矛盾彰顯的更加明顯。與此同時,作為信息使用者和審計師之間的溝通橋梁——審計報告的作用也更加明顯。這些方面都要求審計報告的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審計報告準則的修訂也提上了日程,隨著2015 年IAASB 公布的審計報告準則,我國財政部于2016 年12 月發布新審計準則,其中也著重強調了關鍵審計事項的引入,這體現出我國審計準則緊隨時代的發展,順應新需求的趨勢。
世界上主要政府機構、團體組織與我國政府均希望通過引入新的關注對象——關鍵審計事項,推動審計報告質量的提高,提高審計報告的公眾接受程度,推動審計報告質量的提高。同時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一變化過程中,希望從審計事項對會計事務所的審計過程進行改進與提升,從而貫徹我國現代風險導向審計。
在上述發展趨勢影響下,各國的相關人士以及工作者對這一新的變化進行細致的研究工作,同時希望這一新內容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觀察到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微妙關系,進而發現政策是否對現在的一些狀況產生影響。本研究利用所收集的數據,與公司業績之間進行相關性分析,通過觀察關鍵審計事項與企業的年度業績之間存在的相關關系,發現關鍵審計事項與企業的業績呈現負相關關系,也就是關鍵審計事項越多,公司的績效方面就會越差,進而影響企業業績。
《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504 號》于2016年12 月公布于財政部官方網站,加強了我國準則進一步與國際準則趨同,新準則中著重提到的一點即注冊會計師應該選取在審計過程中,通過與管理層溝通所發現的重點事項進行披露。因此,關鍵事項在審計報告中,究竟該如何列示,同時又是通過什么渠道進一步影響審計意見及是否能夠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
在此之前,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已經對此做出了很多的討論與研究。在這過程中,關鍵審計事項由于時間較短(許靜靜等,2019),重點對其中的字段分析和政策效應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提出了關鍵審計事項與審計質量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促進了審計質量的提升。同時,隨著政策的推行及廣泛的實施,在實證方法研究以及實驗研究中,學者發現,關鍵審計事項能夠有力地提升審計質量,同時關鍵審計事項越多,可能對審計質量的提升程度更加明顯(楊明增等,2018,張金丹等,2019)。在傳統的審計報告中,從信息傳遞來講,由于自身審計報告所包含的信息具有信息增量和傳遞效果,因此,信息使用者通過審計報告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各類信息,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借助準則將關鍵審計事項添加到審計報告中的這一舉動,可以通過這一段落產生的盈余信息,使投資者在獲得信息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報告的有用性和相關性,最終影響投資者的決定(尹蘅、李麗青等2019)。同時,由于更新的審計準則,事務所們需要在新的準則指引下,付出多于以前工作的人力和時間成本,滿足新的審計準則中的關鍵審計事項。同時,這對審計師的專業能力、審計證據以及潛在風險都有所提升,所以我們可以大膽假設,更高的審計質量會引起審計費用的提高,同時會使得公司的應計盈余和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得到進一步下降(閆慢慢、莊飛鵬等2019)。
綜上所述,有關關鍵審計事項的研究,各部分專家學者已經產生了令人欣喜的結果,并且進一步解釋了新政策實施的效果顯著。在此基礎上,創新地從關鍵審計事項與企業的業績出發,研究兩者之間的相關關系,從而進一步加強相關領域的認識。
第一,將關鍵審計事項添加到審計報告中的這一政策,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同時,這一方式,也使得投資者可以得到超過以前的信息,進而使得風險發生可能性下降,使得投資者的行為不可控性提高,對于其負面影響更高,進而產生對企業的不信任感,最終導致投資失敗。從銀行的角度來看,審計信息一直是銀行是否對企業進行信貸的標準之一,在關鍵審計事項引入的情況下,增量風險信號可能變成信貸風險提示,從而像影響投資者一樣對銀行產生影響,因此,降低銀行的信貸支持力度。基于這兩種角度,研究認為關鍵審計事項會影響企業獲得資金的渠道,更多的統計事項會使得公司獲得更少的籌資,因此,會影響企業的現金以及經營狀況的穩定程度。
第二,根據頒布的審計準則可得到關鍵審計事項的特征。關鍵審計事項是從審計師與治理層溝通的事項中選取的,一是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較高的領域或識別出的特別風險;二是與管理層重大判斷領域相關的重大審計判斷;三是當期重大交易或事項對審計的影響。與之前的審計報告相比,新的審計報告中所重點提到的關鍵審計事項,也正是往往能夠影響企業的財報是否被公平恰當地說明和防止重大錯誤發生的可能。同時,這也與我們所提到的企業層面的經營風險有著莫大的關系。在以前的文章研究中(閆慢慢、莊飛鵬,2019),對 2017 年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審計報告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在關鍵審計事項中,資產減值,收入以及重組事項占據了披露事項中的最大部分,這些事項均與企業的經營狀況,以及傳統意義上的報表操控方面有著密切聯系,這些事項對公司經營和財務風險起到了重要的預示作用,也反映了公司的經營問題,暗示著公司的業績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
如果關鍵審計事項在審計報告中的數量越多,企業在自己的籌資過程中所受到的約束越多,從而對企業的經營和財務運作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負面風險,根據這一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設如下:
H1:公司披露的關鍵審計事項與公司業績呈現明顯的負面影響,關鍵審計事項越多越會導致公司業績變差。
跟隨新的審計報告之后的內容,本研究選取了2017 年以來的所有A 股上市公司披露的關鍵審計事項作為樣本,作為分析的數據來源,同時對樣本進行篩選。在這一過程中,剔除ST、*ST 公司;剔除樣本數據存在缺失的數據;剔除證監會分類中的金融行業公司。本研究使用的披露關鍵審計事項數量數據,主要通過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報以及巨潮資訊網等網站中自行整理,其余數據來自國泰安數據庫。
被解釋變量:參照張宗新等人的研究,選取資本回報率(ROA)、每股稅后利潤(EPS)用來解釋公司的未來業績(DEPV)。
解釋變量:年度審計報告中關鍵審計事項個數(KAM)。
主要控制變量:選取了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TOP1)、審計報告意見類型(Audittyp)、資產與負債的比率(ZiChanFuZhaiLv)、企業規模(LNSIZE)、審計會計師事務所規模(BIG4)等指標作為控制變量。變量的含義以及名稱如下表中所示(表1)。

表1 變量名稱解釋
為檢驗H1 假設,構建模型(1),其中KAM代表關鍵審計事項個數,DEPV 代表公司業績,其余則是控制變量。


各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2)。最終收集的數據量一共為6 966 個樣本,其中主要的部分解釋如下:被解釋變量ROA 均值0.05,標準差0.083,EPS 均值 0.49,標準差為 1.004,這說明公司之間的業績差異存在,可以進行下一步分析。解釋變量披露關鍵審計事項個數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6,均值2,企業之間的關鍵審計事項存在不同,可以作為解釋變量。從資產負債率來看,企業的標準差較小,說明他們之間較為接近,因此,關鍵審計事項可能成為影響因素。

表2 描述性統計
在確定相關的控制變量后,進一步分析數據,做相關系數回歸分析,所得結果如表3 所示,證明這些變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是可以進行相關研究的,沒有發現之間的共線性顯著,排除主要變量之間的共線性關系,可以進行下一步檢驗。

表3 相關系數矩陣
以下是進行模型測試后的結果(表4),在此過程中,主要驗證關鍵審計事項和企業業績之間的關系,分別使用ROA、EPS 進行回歸,回歸后對應的KAM的系數分別為-0.008 以及-0.097,兩者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效果喜人。最終實證結果表明,企業的業績與企業披露的審計報告中的關鍵審計事項之間存在著負相關關系,即關鍵審計事項數越多,公司的業績可能越差,從而證明了H1 假設。

表4 回歸結果
在現有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學者對于新的審計報告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同時,在研究的過程中,更加關注關鍵審計事項與公司內部的聯系。通過這一過程,發現關鍵審計事項的數量與企業業績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關系,當事務所給出的審計報告中涉及更多的關鍵審計事項時,公司的未來業績可能會不容樂觀。并且,這種關系也可能與企業的內部控制以及企業性質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
希望通過這一事實,告訴投資者和利益相關者,在進行選擇與判斷時能夠充分地利用審計報告中披露的關鍵審計事項,及時調整自己的決策。希望企業高管,在關鍵審計事項得到披露的同時,關注自身的內部發展,通過這一信息提高自身的風險抵御能力。當然,在研究的過程中,只利用了關鍵審計事項這一項數據,從回歸分析的結果來看,可能企業的內部控制以及第一大股東等因素也會影響企業的未來業績,因此,可以通過區分企業是否具有內部控制,并進一步研究其間的聯系,得到更加精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