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亮鋒,龐穎怡
(上海海關院海關與公共管理學院,上海 201204)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日益重視身心上的愉悅。在此推動下,我國旅游產業蓬勃發展,2018 年我國國內旅游人數達到55.39 億人次,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為5.97 萬億元。各級政府紛紛出臺相應政策,支持、鼓勵本地旅游產業發展,以期帶動經濟發展。作為世界客都,梅州在客家文化旅游和紅色旅游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為了更全面探索出促進梅州客家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方式,需要對梅州客家文化旅游產業進行SWOT 分析。
1.政治優勢明顯。梅州既是世界客都、原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開國元勛葉劍英元帥的故鄉,其發展一直受到黨中央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為了促進梅州經濟發展讓更多的梅州人民擁有獲得感、幸福感、成就感,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視察梅州,對梅州經濟發展指明方向。2014 年3 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的批復》,梅州再次成為人民熱議、媒體高度關注、專家學者探討研究的重要對象。
2.文化資源豐富。作為閩粵贛客家大本營,梅州客家人數較全國其他客家地區多。其中,梅州客家話是梅州客家文化一張亮麗的名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神州之聲(下午時段)、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客家之聲都是梅縣話作為客家語中最為標準的指定語言。除了語言外,梅州客家兒女在生活中建筑了民居特色建筑——圍龍屋。截至目前,梅州圍龍屋數量約為兩萬座。截至2019 年1 月,梅州市國家級、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達到5 處、93 處、148處。梅州市共有革命遺址359 處,不僅數量多,而且分布廣、種類齊全、保存狀況較好。豐富的客家文化資源對促進梅州客家文化產業和推動外地游客赴梅州旅游具有重要意義。
3.客都知名度高。雖然梅州客家民居建筑圍龍屋并未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是作為粵閩贛客家大本營、世界客都,梅州的知名度相對其他客家地區來說還是很高的,也是外界了解客家文化的窗口。截至2019 年8 月30 日,在中國知網上輸入“客家”一詞可以找到10 849 條結果,輸入“梅州客家”有461 條結果,輸入“贛州客家”則有81 條結果,輸入“永定客家”有173 條結果,輸入“惠州客家”僅有27 條結果。在梅州、永定、贛州、惠州四個地區中,學者更加關注梅州客家文化的動態,這從側面反映出梅州客家文化的知名度更大些。在發布問卷調查中,有51%的參與問卷調查者認為,梅州客家文化的知名度大于永定、贛州、惠州這三個地區。
1.經濟落后,資金相對缺乏。梅州地處粵東北,地勢崎嶇,與珠三角地區距離較遠,經濟受珠三角地區輻射效果不明顯。梅州雖然毗鄰汕頭經濟特區,但是由于汕頭地區生產總值較小,對梅州經濟輻射范圍有限。梅州經濟雖然取得巨大成就,但與廣東其他地區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從縱向分析,2018 年梅州地區生產總值約為1978 年生產總值的一百三十倍,梅州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從橫向對比分析,無論是地區生產總值還是生產總值增速,梅州與廣東其他地級市相比劣勢明顯,梅州地區生產總值小,而且增速緩慢。2016 年至2018 年梅州地區生產總值在廣東省21 個地級市中排名第 17 名,2018 年梅州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為2.40%,增速在廣東省21 個地級市中最為緩慢。

表1 2016—2018 年廣東省部分地級市地區生產總值及2018 年增速
一般來說,一個地區生產總值越大,其知名度往往也會增大,該地區成為眾多游客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也增大。在我們所發布的問卷調查中,只有6%的參與問卷調查者認為“擁有資金支持,開發相對容易”,這從側面反映出梅州市政府在投資客家文化旅游產業和紅色愛國教育基地打造方面缺乏必要的資金。資金的缺乏使得梅州在挖掘、開發客家文化資源、提高梅州客家文化軟實力工作中未能充分地展開進行,阻礙了梅州經濟建設。
2.交通相對不便。梅州總體地勢北高南低,地勢崎嶇,河流密布。高大的山系和密布的水系成為梅州交通不便的自然障礙,阻礙了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提高了設施維護的成本。受地勢影響,梅州公路多為雙向四車道,道路較為彎曲。梅州現在僅有廣梅汕和梅坎兩條鐵路,梅州梅縣機場共有11條航線,僅與國內16 座城市實現通航,旅客吞吐量于2018 年才突破五十萬人次,遠低于同年惠州機場旅客吞吐量。地勢崎嶇不利于通信設備、電力設備、交通設施等工程展開,使得部分梅州貧困村莊未能利用現代通信設備與外界聯系。缺乏現代通信設備和發達的交通網絡,未能及時對接市場需求和社會變化,阻礙梅州人文交流。
3.高校缺乏,民眾素質較低。截至2019 年,梅州市只有嘉應學院一家高校,導致梅州優秀人才外流,這對梅州現代化建設和文化建設均造成不利的影響。除此之外,高校的缺乏直接致使梅州籍學子高考競爭壓力較大,還導致梅州優秀人才外流,本地區又難以引進優秀人才,造成推動梅州客家文化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不足,不利于梅州經濟長期健康發展。

表2 2018 年廣東省部分地級市各級各類在校學生人數統計表(人)
1.政策支持力度大。作為廣東省唯一一個全境為原中央蘇區的地級市,梅州的發展一直得到中央政策的扶持,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國家對粵閩贛原中央蘇區的扶持力度加大。2014 年3 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的批復》,梅州發展再次得到中央政策扶持,包括梅州客家文化產業在內的產業都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后,梅州積極抓住國家戰略和國家給予梅州的優惠政策,加快打造梅州紅色旅游核心區,建設三條廊道聯動、八個原中央蘇區縣(市、區)示范、十三個重點項目支撐的梅州紅色旅游發展空間體系。
2.高鐵時代來臨。2019 年8 月28 日,綜合檢測列車從潮汕站駛入梅州西站,完成首次聯調聯試,標志著梅州高鐵時代的到來。梅汕高鐵開通后,線路沿線地區至廣州、深圳、廈門等發達城市的時間將大幅縮短。隨著高鐵的開通,廣州至梅州由原來約七個小時的車程縮短為三個小時的車程,大大縮短了梅州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出行時間,為梅州客家文化產業和革命紅色旅游產業的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
3.來梅游客增多。梅州市每年接待旅游人數逐年增加,景點接待游客數量也呈現增長態勢。梅州旅游業等第三產業得到發展,來梅游客、研究人員等數量增多,這為梅州客家文化進一步傳播與弘揚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傳播載體,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認同、肯定梅州客家文化。同時,越來越多的游客到梅州旅游消費,帶動梅州經濟發展。

表3 2011 年——2018 年梅州市旅游總收入、增速、占GDP 比重統計表
1.自然災難頻發。梅州位于粵東北部,高峰峻嶺、江河交錯,加上受到夏季來自太平洋的季風影響,常有暴風雨、臺風等極端氣象天氣。自然災害使人類的生命和財產遭受巨大損失,破壞了大量的梅州傳統建設和文物保護單位的相關設施。加之梅州市經濟落后,從有限的財政收入出資賑災,使得梅州市在客家文化旅游產業和紅色愛國教育基地打造方面的資金相對不足。另外,梅州受地形影響,許多交通路線受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沖擊較大,造成公路交通不暢、列車暫停運營、航線停飛,不利于人員流通、文化交流和貿易的進行,這些都是對梅州客家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存在的威脅。

表4 2018 年梅州市氣象局發布的重大氣象通知統計表
2.貧困人口較多。因處于地勢崎嶇的山區,梅州受珠三角發達地區和汕頭經濟特區經濟輻射效果不明顯,人民生活改善速度較慢,全市貧困人口較多。截至2019 年7 月,梅州市有省定相對貧困村349個,建檔立卡貧困戶55 712 戶,共計150 958 人,約占全省的9.1%,是廣東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促進貧困人口脫貧成為梅州市政府極為重要的工作,這需要梅州市政府投入更多精力在梅州脫貧工作中,但卻使得用于梅州客家文化旅游產業經濟建設資金和精力有限,不利于梅州經濟進一步發展。
3.景點知名度小。根據2013 年中央黨史研究室正式下發的《關于原中央蘇區范圍認定的有關情況》文件,原中央蘇區范圍縣為97 個,其中江西省49 個、福建省37 個、廣東省11 個。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發生的重大戰役及召開的重大會議大多發生在江西、福建兩省。在客家文化旅游景點方面,福建永定土樓的知名度當屬最高,為國家5A 級景區,2018 年接待游客總數達到九百六十萬人次。而梅州客家文化最著名的景點“梅州客天下景區”為國家4A 級景區,2018 年接待游客總人數約為一百八十萬人次,遠低于永定土樓接待游客數量。這從側面反映出梅州客家文化景點知名度相對較低,景點吸引力較低。
綜上所述,根據利用SWOT 分析法對梅州市客家文化旅游區的分析,調研小組總結出以下分析表。

表5 梅州客家文化融入經濟建設的SWOT 分析總結表
作為“世界客都”,梅州擁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這為梅州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而如何有效實現從文化資源與旅游效益的有機融合,是當前梅州文化旅游發展的關鍵點所在。
梅州各大景區應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立足特色,改變“貪大求快”的發展思維,打造特色旅游景區。對于梅州市政府而言,在發展梅州客家旅游產業的同時,避免同質化競爭及旅游產品單一的問題,還應該加強規劃,促進布局的合理化和定位的差異化。梅州市政府應該在認識和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自身的調控作用,加強地區政府對“全域旅游”的認可度及關注度。在此之外,梅州旅游業的發展需要充分與周邊地區良性互動。
選擇好合適并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資源文化點是建設梅州客家旅游品牌的關鍵。打造旅游品牌應先選好文化點,注重彰顯客家文化的獨特魅力,凸顯特色。從“梅州客家文化問卷調查結果”來看,目前人們認為最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產品是客家美食。那么,梅州市政府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將梅州客家美食作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進行推廣營銷,借此以客家美食這個點,帶動整個梅州地區客家旅游的整個面,以此來推動梅州市當地客家文化旅游的開展。
梅州市政府在對客家文化旅游品牌的宣傳時,應該充分挖掘互聯網的傳播資源,與各大媒體平臺進行合作,有選擇性地選擇微博、抖音、快手、公眾號等多種方式來根據不同年齡層推廣不同的景區內容,以此來擴大知名度。通過政府“形象營銷”、企業“產品營銷”、居民“服務營銷”、游客“口碑營銷”的“四位一體”營銷方式,讓梅州客家旅游產業在旅游發展中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吸引更多的游客。
根據在線旅游市場的市場調研結果顯示,年輕群體已經逐漸成為旅游消費的主流群體,互聯網、新媒體等新科技對這一群體的影響較深。因此,提高智能化的旅游產品對該群體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梅州政府有必要對梅州客家文化旅游景區進行智能化的建設和改造。通過對旅游景區的智能化再建,破除之前的劣勢,加大對梅州客家旅游地區的智能化建設力度。
當前,按照廣東省扶貧規劃,廣州市對口支援梅州市。梅州市以此為契機,應加強與廣州市合作,促進人員交流,培訓線上經濟專業人才,提供技術支持,幫助梅州市重點景區解決遇到的技術難題。同時,梅州市內旅游企業、景區應加強與嘉應學院合作,與嘉應學院產學研發展對接起來,利用嘉應學院平臺,培養旅游業所需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運營人才,為梅州旅游業提供高素質的人才。另外,引入專業的旅游景區職業經理人、高級酒店管理職業經理人、星級廚師、導游等,提升梅州市的旅游管理和服務水平。
梅州市政府應著手建設協同發展格局,在與廣州市合作對口扶貧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梅州市當地的客家文化旅游資源優勢。首先,在未來“雙到”扶貧項目的完善上,應將政府、院校、科研機構、企業這幾個不同的主體相結合,讓各個主體發揮優勢。其次,通過協調各級政府之間的關系,理清各級政府對扶貧中的工作職責和責任,讓扶貧工作的開展落到實處。最后,通過定期開展各個主體間的交流活動,倡導資源共享,互相配合,有效促進梅州客家旅游產業的建設,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縮小與周邊發達地區的經濟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