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益梓 何丹林 劉滿清 聶慶華
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
鴿與雞、鴨、鵝合稱為四大家禽。鴿肉以高蛋白、低脂肪著稱,肉質細嫩、風味濃郁,既是美味佳肴也是高級補品,營養食用價值高;同時富含膽素、泛酸和軟骨素等,有防止動脈硬化,防止脫發、白發和未老先衰,改善血液循環,加快傷口愈合等藥用保健價值,享有“一鴿勝九雞”的美譽。肉鴿生產速度快,飼養周期短,投資少,市場回報率高,在肉禽市場中份額不斷增大;生產逐步與現代化、規模化和產業化養殖模式接軌,企業間的競爭愈加激烈,企業為獲得更高的利潤,除了科學管理和節約成本以外,遺傳育種對畜牧業技術貢獻值為40%,選擇飼養高產、優質的種鴿尤為關鍵,因此對種鴿的科學管理與嚴格選育是實現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
鴿屬于晚成鳥,按生長期大致分為乳鴿期、童鴿期、青年鴿期、配對鴿期和產蛋期,其中童鴿和青年鴿合稱為后備鴿,后備種鴿飼養與種鴿的生長性能、繁殖性能、使用年限等聯系密切。后備種鴿管理需了解并掌握雛鴿的生理特點和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
生產中選苗留種約在30日齡時,可根據季節進行調整。此階段種鴿由父母鴿哺喂階段過渡到獨立生活階段,離親管理重心為預防親鴿哺喂轉為自由采食、飼料由水乳狀轉化為顆粒狀、母源抗體水平下降抗逆能力差、自身保溫能力不足等原因所引起的后備鴿生長受阻和發病。童鴿上籠前5~7天飲水中添加5%的葡萄糖和0.1%的維生素C、黃芪多糖等預防應激,適當添加抗生素防治童鴿感染大腸桿菌病和支原體感染;飼料中拌酵母粉助消化防止積食;冬季注意保持室內溫度和鴿籠干燥,夏季注意通風防蚊蠅;適時添加保健砂補充礦物質;少喂多餐,每天喂3~5次并及時清除剩余料粉,避免病菌滋生;初期童鴿不會飲水吃料,若觀察到童鴿張口呼吸、目光呆滯、站立不動,需人工輕按鴿頭至水槽中,輕按其頭,經反復訓練幾次即可教會飲水;加強巡查,仔細觀察童鴿精神狀態、糞便和飲水采食等狀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理。
飼養密度與養殖成本控制、養殖利潤、動物疾病健康、動物福利直接相關。不同生長階段籠具大小不同,童鴿舍內籠具一般長寬高分別為0.77米、0.6米、0.5米,密度2~4只為宜,前期或冬季可適當增加密度,后期或夏季應調整至每籠2只。密度小浪費空間增加成本,密度過大采食爭斗頻繁,休息時間短,采食量不足,易引發疾病,導致生長受阻。在飼養過程中,根據童鴿的體形將相差較大的個體分離調整至不同籠內,生病或精神狀態欠佳的調整至末尾下風處或直接隔離。
通常后備鴿對能量飼料、蛋白質飼料、礦物質等需求比任何生長階段都要敏感,生產中由豆料、玉米、小麥等組成的原糧和全價飼料結合。童鴿期由于消化道稚嫩,不能過多消化質硬的原糧,因此選擇混飼。上籠初期原糧與全價料比例為3∶7,保護童鴿消化道并提供足夠的營養,后期放飛棚中比例調整為5∶5,飼喂量根據日齡進行調整,每餐定量飼喂,以半小時內吃完為宜。上籠1周內,需另外添加保健砂補充礦物質和維生素,同時保健砂還能助消化,提高胃功能和飼料轉化率,降成本。
后備鴿日飲水量為30~50毫升,夏季炎熱需水量更高,因此,充足的水源供給是養鴿業的關鍵之一。干凈的水質是保持養殖健康必要條件,應每天清洗蓄水桶、水槽和藥桶,每天檢查水線是否暢通,每半個月用消毒劑浸泡清理1次。認真巡查鴿舍,初期需人工教水,后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密度調整,確保每只種鴿能正常飲水。
新上籠童鴿羽翼未豐,對溫度變化較敏感。冬季半封閉式鴿舍應做好防寒保溫工作,根據晝夜溫差,及時調整篷布高度,防止冷風直接吹在鴿子身上,必要時添加火爐、保溫燈等保溫措施,確保溫度在25~28℃的理想狀態,同時避免通風換氣不良引起的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夏季要防暑降溫,盡可能敞開篷布、打開排風扇,適當添加1%葡萄糖防止中暑引起的消食。濕度控制在55%~65%最佳,春季濕度過大,飼料易發霉變質滋生曲霉菌,易引發球蟲病等,同時水分代謝受阻,體溫上升、食欲和抗病能力下降;冬季干燥,應加強空氣流通,勤打掃鴿舍,保持空氣新鮮,避免飼料粉塵、動物毛屑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全進全出”制度是指同一場區、生產區或鴿舍內同時引進、淘汰種鴿,當鴿子全部調出后,有利于實現生產區的徹底打掃、清洗,再利用高錳酸鉀和福爾馬林熏蒸消毒,有效殺滅病原體、切斷循環傳播途徑,是高效的疾病防控手段。消毒封閉15~30天后,再引進下一批種苗,循環運作。
后備鴿前期生長增重快、新陳代謝旺盛,需要豐富營養物質支撐生長發育,但單籠飼養空間限制鴿子運動,長期營養過剩易導致腹水和腿部疾病等。后期配種前,鴿子發胖,會導致公鴿精液質量下降,受精率降低,母鴿開產日齡延遲,產蛋年限縮短,總產蛋量下降。
乳鴿期母源抗體為雛鴿提供重要免疫保障,離親后母源抗體保護力下降,且外界環境變化多端易導致發病,及時接種疫苗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手段。種鴿場常見傳染病有H5和H9亞型禽流感、鴿瘟、鴿痘、鴿大腸桿菌病與鴿沙門菌病等。種鴿場對以上疾病應制訂科學的免疫程序:5日齡接種鴿痘活苗,11日齡接種傳染性支氣管炎與鴿瘟二聯活苗,25日齡接種鴿瘟滅活苗,55日齡接種H5亞型禽流感滅活疫苗,120日齡接種H5亞型禽流感滅活疫苗,150日齡免疫接種鴿瘟滅活疫苗,往后每隔2個季度補免鴿瘟和H5亞型禽流感滅活疫苗各1次。應確保選購優質疫苗,科學保存和稀釋疫苗,把握免疫最佳時機,規范免疫操作。免疫接種前后,注意抗生素和消毒劑的使用,以免影響疫苗效價。
衛生與防疫是養殖場持續運行的命脈,要高度重視衛生與防疫、因地制宜地制訂消毒防疫方案并嚴格執行。實行外來車輛、人員登記制度,需經過消毒、沐浴等進場程序;要求每天早晨刷洗水槽、料槽等飲水和采食系統;上下班前清掃地面衛生;每周帶鴿消毒1次(錯開疫苗接種期),打掃鴿舍周圍污物、糞便等;定期進行鴿舍小環境和鴿場大環境的大范圍殺滅病菌工作;發現病禽及時隔離,死禽應深埋、焚燒等無害化處理,病死禽所在鴿籠應用消毒水噴灑消毒;結合“全進全出”制度輔助防疫工作進行;養殖糞污經過堆肥或微生物發酵等無害化處理作有機肥利用。同時加大防疫宣傳和培訓工作,規范衛生防疫流程,提高員工防疫意識和加強監控力度。
3月齡以上青年鴿抵抗力上升,若天氣晴朗時可讓后備鴿進行洗浴,水中可添加刺激性小的殺蟲劑,既滿足鴿子喜好又有利于清除體表寄生蟲,有助于種鴿生長。洗浴時間建議在氣溫較高的午后,每次自由洗浴30~50分鐘,及時倒掉洗浴水,以免種鴿飲用導致中毒。
科學配伍、藥物質量、規范給藥等直接影響治療效果,藥物質量和配伍都由專業人員把控,因此,在養殖中給藥管理成為藥物投放的最后一道關卡。根據不同的治療目的和藥物形態,可分為口服法、飲水給藥法、拌料給藥法、保健砂給藥法和注射給藥法等。飲水給藥法應注意給藥前2~4小時停水,確保能在2小時內飲完;拌料和保健砂給藥法應混合均勻,以免食用過多導致中毒或過少未能達到預期療效;注射法可配合疫苗一起接種,減少應激次數;選擇合適的給藥方式和加強監督,杜絕因方法錯誤、貪圖方便而降低療效的現象。
童鴿50~80日齡為換羽期,由翅膀內側第一根主翼羽向外的次序更換,身體上羽毛同時更換,到6月齡左右換完最后1根主翼羽后達到成熟。后備鴿換羽期生理變化大,消耗營養多,需補充足夠能量飼料,同時日糧中添加火麻仁或油菜籽含量,保健砂中添加硫氨基酸;注意環控和防疫,換羽皮膚充血易感染,抵抗力下降,身體脆弱引起感染、感冒和氣管炎;并適時安排驅蟲工作,春夏季注重殺滅蚊蠅,預防鴿痘傳播,換羽期又稱危險期,必須加強管理。
性發育開始后,雄性的領地意識覺醒,同一鴿籠或飛棚內會出現打斗現象,打斗易消耗體能導致采食量上升,浪費飼料,而且受傷或死亡造成種鴿淘汰率上升,增加養殖成本。若發現打斗,及時分籠飼養,減少損失。
養殖檔案是生產過程有序可循的信息載體,使生產過程具有連續性、可溯源性。記錄完備的檔案能夠反映出養殖行為中監測方法、監測結果及當事人。建立完整的后備鴿養殖檔案在生產上有利于記錄種鴿來源、品種、數量、既往病史、用藥及免疫記錄等,利于統計生產績效、總結工作;在育種角度上可記錄系譜、引種和選育方案、選種選配方式等估測育種值,避免近親交配,修正選育方案。
通過選種選配、品系繁育、改善培育條件等有效措施,力求提高鴿群生產、繁殖和抗病性能等。對鴿群進行人工選擇、去劣留優、改變繁殖的隨機性,使鴿群某些性狀變異擴大、積累和增強,提高欲改良性狀的理想基因頻率、決定變異的方向,從而使種鴿的育種結果朝著預期的方向發生改變。
2.1.1 留種的季節性 鴿的種用年限一般為3~5年,保持生產高效高產需要不斷補充青年種鴿。鴿性成熟和體成熟后方能留作種用,種鴿選留前期需做好留種計劃,留種安排在夏季末和秋季為宜。春天高溫陰雨條件,室內濕度大,氨氣較濃,天氣多變使鴿易出現腹瀉、感冒、患流行性疾病,飼料容易發霉變質,管理難度增大;冬天由于晝夜溫差大受低溫應激,種蛋和雛鴿易受凍,雛鴿易患傷寒感冒、鼻炎、氣管炎和消化不良等,且種鴿處于繁殖低峰期,雛鴿成活率、健康度低。
2.1.2 留種的階段性 留種工作具有周期性和階段性,從親本選擇開始到投入種用生產的半年內都處于選留階段。親本選擇時期父本品系主選前期體重及均勻度、成活率和外觀性狀等,母本品系主要選擇產蛋性能和繁殖性能,同時兼顧前期體重、均勻度、成活率、外觀性狀等。以王鴿為例,種蛋和蛋形指數適中,出殼時間為17.5~18天,出殼體重16~22克,剔除出苗慢、體重不達標的弱苗;25~28日齡稱量乳鴿體重,剔除體重輕、發育畸形的乳鴿,選擇體格健壯、精神狀態好、體重達標的乳鴿作為童鴿飼養;童鴿期一免后和上放飛棚前選留健康、活力強、不過肥或過瘦的童鴿;飛棚放養后,及時挑出眼炎、跛腳和打斗致傷等的青年鴿,剩余健康、達到性成熟和體成熟的后備鴿可按留種計劃上籠;自然或人工配對后,若有配對效果差,重新調整配對后仍未能結合的應及時淘汰;投入半年后,統計每對種鴿生產成績并按生產需要淘汰。
建立核心種鴿群是育種中關鍵的一步,挑選標準:成年公鴿體重650~800克,母鴿550~700克,繁殖周期短為30~40天,年產蛋8~9窩,孵化乳鴿12只以上;受精率理想、破蛋和胚胎死亡少;體形大、喙短、頸粗、背寬、胸闊、腳脛粗壯有力、龍骨正直、羽毛緊密有光澤和眼睛有神;抗病力強、體質好、利用年限達5年左右;換羽期對生產影響小。按條件挑選后,準確記錄每只種鴿的系譜檔案。

鴿由于不同的血緣和地域原因造就了豐富的表型性狀,各性狀遺傳效益差異較大,在品種選育過程中,對于遺傳力高的體尺、體重較產蛋數等性狀采用個體選擇法,對于遺傳力低的繁殖性狀等采用家系選擇法。種鴿利用家系選擇時,常用同胞選擇和后裔選擇兩種方法。
2.4.1 生產性能選擇 生產性能最能體現肉鴿的價值,通常有效的選擇指標包括:體長、蛋重和肉質;8日齡乳鴿體重、25周齡后備鴿體重;25周齡健康度、0~4周齡存活率、5~25周齡存活率;飼料轉化率;種群整齊度;乳鴿年/月出欄量等。
2.4.2 繁殖性能選擇 親鴿的繁殖性能數據包括:產蛋間隔時間、年產蛋數、種蛋受精率、種蛋孵化率、年產乳鴿數、蛋鴿月平均產蛋數、年產蛋窩數、蛋重、健雛率和后代雌雄比例、鴿種用年限、母性等指標。母性作為選育指標,對于需哺喂的晚成鴿,其意義在于有效提高乳鴿成活率,降低孵化時踩爛種蛋和哺育時踩死幼鴿的概率。
2.4.3 抗病性能選擇 疾病對養殖而言是高成本、高風險和大壓力的象征。近年來的育種篩選工作,在生長性能和繁殖性能方面取得顯著的成效,而抗病性能的研究一直滯后,有可能導致與抗病相關的等位基因丟失。抗病性能的指標通常有死胚率、乳鴿死淘率、后備鴿成活率、產期發病率和死亡率、耐藥性、藥物吸收效率等。
鴿品種選配是有目的地組織成年種鴿進行配對。通過人為干預種鴿配對,交配機會集中在表型優良的個體上,使優良的基因得到重組,群體性狀不斷地改進和提高。選配分為個體選配和群體選配,其中個體選配包括品質選配(同質選配、異質選配)和親緣選配(近交、遠交);群體選配方式為純種繁育和雜交繁育。
鴿子的體形、生物學特性、生產性能、產品質量以及遺傳品質等都屬于品質。同質選配將相同優良性狀的種鴿進行有目的配對,使其優良性狀得到保持和鞏固,如選擇與兩個體形大的公母鴿進行配對,其后代的體形大小得以保持或提高。異質選配是利用不同品質或兩相同但程度不同的品質進行配對,以優改劣,使兩種優良品質結合在同一個體或使優良品質的程度得到提升。近交使基因純合,可固定優良性狀,淘汰劣質個體,使群體保持穩定整齊;近交會出現衰退現象,后代淘汰率達到80%左右,才能起到提純復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