澠池縣農業農村局 趙紫鈺
根據原農村部印發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范(2011 年修訂版)》,為做好小麥肥料效應田間試驗工作,探討氮肥不同基肥、追肥比例和施用時期對施肥效應的影響,充分發揮氮肥的最大作用,為農民提供施肥技術指導,安排本試驗。
本試驗地塊有2 塊。第一塊試驗地塊位于澠池縣陳村鄉南莊村村南650 m 處,地勢平坦,耕作條件良好。土壤類型為紅黏土,屬典型紅黏土亞類,紅僵瓣土土屬,紅僵瓣土土種。地下水位為45 m,最高40 m,最低50 m,無灌溉設施。耕層厚度20 cm,土體構型為A1123-A48-C75,侵蝕程度無,肥力水平高等,無前茬作物種植。冬小麥種植前為曬旱地,每667 m2產量水平450 kg。土壤養分含量:有機質為25.20 g·kg-1,全氮為0.94 g·kg-1,有效磷為13.80 mg·kg-1,速效鉀為141.00 mg·kg-1,pH 為8.04。第二塊試驗地塊位于澠池縣陳村鄉萬壽村村南150 m 處,地勢平坦,耕作條件良好,戶主姓名張保民,GPS 定位坐標為東經111°38′12″,北緯34°45′05″,海拔611 m;土壤類型為紅黏土土類,屬典型紅黏土亞類,紅僵瓣土土屬,紅僵瓣土土種。地下水位為25 m,最高20 m,最低30 m,無灌溉設施。耕層厚度20 cm,土體構型為A1123-A48-C75,侵蝕程度無,肥力水平中等,無前茬作物種植。冬小麥種植前為曬旱地,每667 m2產量水平380 kg。土壤養分含量:有機質為17.50 g·kg-1,全氮為0.89 g·kg-1,有效磷為14.30 mg·kg-1,速效鉀為169.00 mg·kg-1,pH 為7.3。
1.供試作物。供試作物為小麥,品種為溫麥6 號。該品種在澠池縣近年的種植情況表現良好,受到農民朋友的一致好評。
2.供試肥料。氮肥選用尿素,磷肥選用過磷酸鈣,鉀肥選用進口氯化鉀,根據試驗方案不同配比要求進行配合施用。
1.試驗方案設計。以上2 個方案設計均在不施農家肥的基礎上進行。由表1、表2 可知,N、P2O5、K2O 指每667 m2施用純化肥量,氮肥選用尿素,磷肥選用過磷酸鈣(施用前必須測定有效磷含量),鉀肥選用進口氯化鉀。各處理設3 次重復,試驗設計中各個處理在同一區組內隨機排列,小區面積30~40 m2,每個小區間、區組間均設埂,防止竄水竄肥。試驗地周圍設1 m 保護行。

表1 水澆地冬小麥氮肥運籌試驗方案

表2 水澆地冬小麥氮肥運籌試驗方案
2.試驗小區設計排列如圖1 所示。

圖1
1.試驗安排與試驗地選擇。試驗地選擇遠離村莊、道路、溝渠等有代表性的田塊2 個,土體無明顯障礙層,地勢平坦,肥力均勻,排灌方便。(注:不得在原玉米試驗地上安排試驗,應重新選擇試驗地)
2.土壤樣品采集與分析。試驗前使用塑料或不銹鋼工具,用蛇形取樣法,采集試驗地耕層0~20 cm 的基礎土樣。混合樣由不少于20 個采樣點組成,采樣器垂直于地面,每個點的取樣深度及質量應均勻一致,取樣量不少于4 kg。詳細填寫采樣標簽(按《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范(2011 年修訂版)》中要求的式樣填寫),常規法分析土壤有機質、全氮、有效磷、緩效鉀、速效鉀、有效硫、有效鋅、有效錳、有效硼等養分含量。
3.品種選擇及播種。以優質強筋小麥為主,同一項目縣各試驗點品種要保持一致。供試小麥品種應與上年供試品種一致。
4.施肥。磷肥、鉀肥及40%的氮肥底施,返青期追施60%的氮肥。施肥時應力求均勻,最好1~2 人完成,避免人數太多造成施肥不勻。磷肥1/3 撒垡頭,2/3 掩底,氮肥追肥要深施,施后覆土。
田間試驗產量結果見表3、表4。

表3 每667 m2 產量大于400 kg 的大田試驗產量結果

表4 每667 m2 產量小于400 kg 的大田試驗產量結果
1.南莊村試驗點(高產)。從本試驗可以看出,最高產量為處理4,其次為處理2、處理1、處理3,其中,處理4 和處理2 產量基本相當。從施肥比例看,追肥比例過大,產量反而降低,同樣比例的追肥分開追施比一次性追施產量增加顯著。總體來說,在追肥比例不大的情況下,基肥加追肥要比一次性全施基肥效果要好。
2.萬壽村試驗點(低產)。從本試驗可以看出,小麥最高產量為處理2,其次為處理3、處理4、處理1。從施肥比例看,追肥越大,產量反而下降,追肥比例不應大于50%。總體來說,在追肥比例不大于50%的情況下,基肥加追肥要比一次性全施基肥效果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