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業喜 任啟宇
(吉首大學 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湖南 張家界 427000)
2017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了新時代資助育人體系要將扶困和扶智、扶困和扶志相結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而資助育人的工作不僅包含解困,更重要的是要達到育人與成才的效果,著力讓受資助學生擁有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擔當的良好品質。[1]
當前國內外學者在資助育人方面有著較豐富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就資助育人機制與功能價值進行不同維度的分析;二是資助育人工作現狀問題與路徑探索;三是新時代資助育人多維體系建構;四是用各種量化方法進行資助育人精準認定與資助。但研究整體存在重質性、輕量化,重靜態、輕動態,重理論、輕實證的現狀,鑒于此,本文通過對高校資助育人進行量化動態評價的實證研究,可有效彌補上述不足,為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成效提升提供參考。
美國學者斯塔夫比姆(Stuffle-beam)于1967年首次提出CIPP模型,該模型由背景評價(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價(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和結果評價(Product evaluation)4個評價要素組成,運用該模型構建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成效評價指標體系,這個模型最基本的觀點是:評價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證明,而是改進。
李克特量表是一種測量態度的工具,自誕生以來就對社會科學領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李克特量表的題目往往為陳述句,選項為若干數字,其代表一些心理等距的詞語,最常用的是5點等距量表:1、2、3、4、5依次對應一個否定含義或肯定含義,“5”往往表示程度最強的肯定情況,“1”表示程度最強的否定情況。它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種回答,分別記5、4、3、2、1分,分值越高也就表明認可度越高。根據CIPP模型構建的評價體系,設計學生滿意度問卷調查,問卷評分采用李克特量表法,本文中社會機構對受資助生的扶持度、社會人士對在校受資助學生的關注度、資助育人工作者的經驗、受資助生對資助資金的需求度、學校資助人員配置合理性、學校資助計劃現勢性、資助項目的宣傳力度、資助管理規范性、學生對監督工作的滿意度、受資助學生的人生規劃意識和資助工作師生滿意度等11項定性指標采用本方法進行數據的調查與量化。
1.確定客觀熵權
第一步:運用極差法對李克特量表法采集回來的主觀指標數據和其他客觀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1)
第二步:計算各項指標的熵值。
(2)
(3)
第三步:計算每項指標的差異系數。
Dj=1-Ej
(4)
第四步:求每項指標的熵權。
(5)
2.確定主觀權重
層次分析法(AHP)是一種確定權重常見的方法,它能夠將與決策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采用德爾菲法獲取數據,讓專家對目標進行評分,然后建立目標層、準則層和方案層,運用yaahp軟件算出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即Uj。
3.確定組合權重
根據熵值法和層次分析法(AHP)所得指標權重確定各指標的組合權重:
Wj=εVj+(1-ε)Uj
(6)
式中:Vj為熵值法算得的指標權重,Uj為層次分析法算得的指標權重,ε為層次分析法的權重系數,熵值法的權重系數為1-ε。
構建目標函數:
(7)
將(6)代入(7),使Y′=0,解得ε=0.5,1-ε=0.5,所以:
Wj=0.5Vj+0.5Uj
(8)
線性加權綜合法是一種評價函數方法。它通過各指標的重要性賦予相應的權系數,然后使用數學模型將多指標的數值綜合成單個的綜合評價值,以便總體上的分析和規劃,具體計算如下:
(9)
其中FER為資助育人工作成效指數,n為評價指標數。
高校資助育人評價過程綜合定量和定性方法。本文通過運用CIPP模型,參考相關研究指標體系[2-4],將CIPP評價模型中的4個環節,引入到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成效的評價中,將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和成果評價分別細化為環境基礎、資源配置、過程行動和成果績效4個主指標,并細分為10個二級指標和26個三級指標(表1),對貫穿資助工作各項考評指標進行定量分析,并針對指標定量的結果,對資助育人工作的具體實施以及資助工作改良有著積極的導向作用。

表1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成效評價指標體系
1.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吉首大學學生資助中心官方統計數據、吉首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官方統計數據和發放的相關調查問卷等。社會機構對受資助生的扶持度等11項定性指標,通過對當年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取得數據。研究共發放問卷1500份,2015~2019年各300份,該院期間每年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約350人,每年各回收有效問卷237、241、253、274、288份,共計1293份,總有效率86.2%。
2.數據處理
根據上述數據來源,將26項指標的原始數據按式(1)-(8)進行計算,得出各級各指標權重和組合權重(表2),鑒于篇幅,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只羅列了組合權重,三級指標羅列了Vj、Uj和組合權重,據式(9)得出吉首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2015~2019年資助育人工作成效指數(表3)。

表2 各指標組合權重及排序
1.成效指數結果界定
對于計算的成效指數結果,需要對其進行界定,通過多輪征詢資助育人專家意見,并仔細研究相關文獻,將資助育人工作成效指數分為5個階段,即低階段[0,0.2]、較低階段[0.2,0.4]、中等階段[0.4,0.6]、較高階段(0.6,0.8)、高階段[0.8,1]。
2.成效總體變化動態分析
從表3可見,吉首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2015~2019年資助育人工作成效指數呈不斷上升趨勢,說明成效總體逐年提升,但成效提升速度由快減緩,資助育人工作成效經歷了“較低—中等—較高—高”的過程,并趨于穩定在“高”階段。具體而言,資助育人工作成效指數從2015年的0.244提升到2019年的0.872,年均增長率為37.48%,2016~2018年是吉首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資助育人工作成效快速增長階段,在兩年時間內資助成效指數從0.282猛增到0.727,年均增長率達60.55%,2018年后趨于穩定。

表3 吉首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資助育人各項指標成效指數(2015~2019)
3.各指標成效年均指數分析
在4項一級指標中,成效年均指數最大的為結果評價(A4),其次是背景評價(A1)和輸入評價(A2),最小的是過程評價(A3),說明當前結果評價(A4)和背景評價(A1)指標成效比較明顯,而過程評價(A3)指標成效有待進一步提升;在11項二級指標中,成效年均指數最大的是教育政策(B1),其次是育人效果(B8)和回饋效果(B10),最小的是社會環境(B2),說明當前教育政策(B1)和育人效果(B8)指標成效比較明顯,而社會環境(B2)有待進一步提升。在26項三級指標中,成效年均指數最大的是資助育人國家政策出臺數(C1),其次是受資助畢業生考研率(C18)和受資助畢業生參加三支一扶等基層工作人數(C26),最小的是受資助畢業生就業率(C19),說明當前資助育人國家政策出臺數(C1)和受資助畢業生考研率(C18)指標成效比較明顯,而受資助畢業生就業率(C19)指標成效有待進一步提升。
4.各指標成效變化動態分析
各項指標成效指數大都是呈整體上升態勢,但個別年份會稍有下降,成效指數曲線呈U型。在4項一級指標和11項二級指標中:2015~2017年的背景評價(A1)、2015~2016年和2017~2018年的組織計劃(B5)等成效指數稍有下降;在三級指標中:2015~2016年和2017~2018年資助管理規范性(C14)、2015~2017年的受資助學生的人生規劃意識(C22)、2015~2016年和2018~2019年的資助工作師生滿意度(C23)在個別年份稍有下降,其他指標均呈上升態勢。
1.影響因素分析
從一級指標來看:背景評價(A1)、輸入評價(A2)、過程評價(A3)與結果評價(A4)的權重分別為0.212、0.221、0.187、0.380,可見結果評價(A4)的組合權重最大,對資助育人工作成效影響最大,這也意味著結果評價(A4)是決定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成效的最主要因素,其次為輸入評價(A2)和背景評價(A4),組合權重最小的為過程評價(A3),其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成效的影響最小。
從二級指標來看:11項二級指標中,育人效果(B8)組合權重最大,為0.191,其次為經費投入(B4)、回饋效果(B10)、教育政策(B1)、途徑監督(B7)等,組合權重最小的為社會環境(B2)的0.0383。由此可見,育人效果(B8)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成效的影響最大,是其主要影響因素,其次為經費投入(B4)和回饋效果(B10),而社會環境(B2)的影響最小。
從三級指標來看:在26項三級指標中,資助育人國家政策出臺數(C1)組合權重最大,為0.101,其次為受資助學生在校期間所獲省級以上獎項數(C20)和國家資助總金額(C8)等,組合權重最小的為受資助生對資助資金的需求度(C7),組合權重為0.015。這表明資助育人國家政策出臺數(C1)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成效影響最大,是其主要影響因素,受資助生對資助資金的需求度(C7)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成效影響最小。
2.主要問題分析
一般而言,組合權重越大的指標,其成效年均指數越大,則對成效影響越大,但從結果和影響因素分析可知:一級指標的主要影響因素分別為結果評價(A4),輸入評價(A2)和背景評價(A1),其指標成效年均指數前三位分別為結果評價(A4)、背景評價(A1)和輸入評價(A2),權重與成效年均指數二者較為吻合。二級指標的主要影響因素分別為育人效果(B8)、經費投入(B4)和回饋效果(B10),而其指標成效年均指數前三位分別為教育政策(B1)、育人效果(B8)和回饋效果(B10),權重與成效年均指數二者不完全吻合,其中教育政策(B1)不是主要影響因素,但其年均成效指數排名第一位,說明吉首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資助育人工作的主要特色和優勢在于教育政策落實較好,讓受資助學生滿意度較高,但經費投入(B4)為主要影響因素,但其年均成效指數并不高,表明學院對于資助育人還可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
三級指標的主要影響因素分別為資助育人國家政策出臺數(C1)、受資助學生在校期間所獲省級以上獎項數(C20)和國家資助總金額(C8),但其指標成效年均指數前三位分別為資助育人國家政策出臺數(C1)、受資助畢業生考研率(C18)和受資助畢業生參加三支一扶等基層工作人數(C26),權重與成效年均指數二者吻合度較低,其中受資助畢業生考研率(C18)和受資助畢業生參加三支一扶等基層工作人數(C26)不是主要影響因素,但其成效指數排名靠前,說明學院的資助育人工作成效逐年提升得益于受資助畢業生的考研率提升和參加三支一扶等基層工作人數增加,而受資助學生在校期間所獲省級以上獎項數(C20)和國家資助總金額(C8)兩項指標是主要影響因素,但其并不是成效年均指數前三位,說明學院受資助學生在校期間所獲省級以上獎項數的增加數跟不上成效提升的速度,且學院的國家資助總金額不讓受資助學生滿意。
3.成效提升建議
吉首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當前資助育人工作有著自己獨有的特色,較為重視受資助生的實踐成果和成才效果等方面,這使得其資助育人工作成效顯著。但根據上述主要問題分析,可知當前學院資助育人工作可繼續努力以提升成效,具體可從學校和學生兩方面提出如下建議:
學校在資助育人工作中要起到橋梁作用,首先,要及時落實國家和地方各項資助政策,了解受資助學生需求,做好學生精準資助,提升學生的滿意度;其次,要進一步加大資助育人工作的經費投入,積極建設一支業務精湛的新時代資助工作人員隊伍,提升資助育人工作效率;最后,努力嘗試開拓社會捐助項目,力爭更多的社會捐助項目,以充分保障吉首大學受資助學生高等教育階段資金的總金額。
受資助學生首先要做好人生規劃,力爭畢業能順利就業,積極參加三支一扶等基層項目;其次要注重學習實踐,促進全面發展,積極參加各項賽事以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各類獎項數,力爭能繼續深造;最后要學會感恩回饋,積極參加各項志愿服務活動和感恩活動,培養自己知恩感恩、勇于擔當的良好品質。
本文通過CIPP模型的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4個環節構建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成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吉首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2015~2019年資助育人工作成效評價進行實證分析,通過數據采集,結合李克特量表法、組合賦權法與線性加權綜合法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運算,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吉首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2015~2019年資助育人工作成效指數為不斷上升趨勢,說明成效總體逐年提升,學院的資助育人工作成效經歷了較低—中等—較高—高的過程,并趨于穩定在“高”階段,與此同時成效提升速度由快減緩。第二,各項指標成效指數大都是呈整體上升態勢,但個別年份稍有下降,成效指數曲線呈U型。第三,結果評價(A4)、育人效果(B8)、資助育人國家政策出臺數(C1)等分別是各級指標中影響資助育人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第四,根據評價和學院資助育人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學校要及時落實國家和地方的各項教育與資助政策、進一步加大資助育人工作的經費投入,努力嘗試開拓社會捐助項目等建議,受資助學生個人要做好人生規劃,力爭畢業能順利就業、注重學習實踐,促進全面發展、學會感恩回饋,積極參加各項志愿服務活動和感恩活動等建議,以期進一步提升資助育人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