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憲瑩 吳軍瑞 孫國梁 楊傲然△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的改變,長期的久坐不動導致頸椎病的發生率逐年升高,并且發病群體越來越年輕化[1]。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CSR)是頸椎病中最常見的類型之一,患者的臨床主要表現為神經根受壓,引起相應節段神經根刺激或功能障礙,屬于中醫學“項痹”“肩頸痛”“眩暈”等范疇。由于其疼痛和反復發作,不僅讓患者承受軀體痛苦,還給患者帶來心理壓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所以,針對這種疾病采取有效的治療方式對臨床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次研究針對15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采取中醫筋骨針療法結合桂枝葛根湯治療,旨在為臨床提高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效果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治療的30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50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72例;年齡31~70歲,平均年齡(49.62±8.77)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5年,平均病程(2.59±0.74)年。試驗組中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74例;年齡30~71歲,平均年齡(49.95±8.26)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5年,平均病程(2.76±0.68)年。2組患者的年齡、病程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確診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未接受過頸椎方面的手術治療;患者及家屬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狀況異常且溝通障礙的患者;伴隨有心、腎等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暈針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針刺治療,穴位主要選取頸夾脊穴[3],循經選取上肢部穴位,列缺、后溪[4]、外關、合谷等,每天1次或隔天1次,10 d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5]。試驗組則采取中醫筋骨針療法結合桂枝葛根湯治療。筋骨針治療主要選取手三陽經筋區帶與足太陽經筋區帶筋結點[6]。每3 d一次,15 d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具體治療方法:采用微型筋骨針,患者俯臥在床。臨床治療醫師結合患者的影像學診斷的部位,進行定位。定位處進行消毒處理,戴無菌手套操作。a針:肩中俞與頸5~7橫突阿是壓痛筋結點。快速行針到達筋膜層,緩慢松解筋膜結節,旋轉3~5針,出針時要快,棉球按壓防止出血。b針:定位外側手少陽經筋肩外俞壓痛點。以45°快速斜進岡上筋膜層,扇形松解3~5針,迅速出針。c針:三間透合谷-手陽明經筋區帶。以45(向心性快速透皮,進針至筋膜層后,彈撥3~5次。d針:陽谷透養老-手太陽經筋區帶。e針:內上髁筋結點手太陽經筋區帶。f針:肩峰筋結點手陽明經筋區帶[7]。藥方:桂枝10 g,葛根30 g,丹參、黃芪、雞血藤各30 g,當歸、川芎、牛膝、桑寄生、白芍各15 g,炙甘草、紅花各6 g。用法:煎煮湯汁,溫服,早晚各200 ml,15 d為一個療程,服用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治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肩頸部以及肢體與常人無異;顯效,患者在經過治療后大部分癥狀得到改善,沒有疼痛感產生;有效,患者的癥狀部分得到改善,有輕微的疼痛感產生;無效,患者在進行治療后癥狀均未得到改善,甚至有加重的情況產生。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采用VAS(視覺模擬評分)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進行比較。評分取值范圍:0~10分,其中沒有疼痛感為0分;輕微痛感,對患者沒有任何影響為1~3分;痛感明顯對患者的睡眠產生了影響為4~6分;疼痛難以忍受,需立刻采取止痛措施為7~10分。③監測并記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不良癥狀發生率,其中包括惡心、頭痛、腹脹。④對比分析試驗組和對照組的臨床癥狀消失以及頸椎恢復正常的時間長短。

2.1 2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7.33%)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85.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例,%)
2.2 2組患者VAS評分改善情況對比2組患者在治療前的VAS評分沒有明顯差異(P>0.05);經過為期30 d的治療后,2組患者的VAS評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試驗組VAS評分降低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且治療30 d后試驗組的VAS評分(2.12±0.16)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VAS評分(4.56±0.93)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VAS評分改善情況對比 (例,
2.3 2組患者的不良情況發生率對比試驗組的不良癥狀發生率(4.67%)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不良情況發生率(1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不良情況發生率對比 (例,%)
2.4 2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以及頸椎恢復時間對比試驗組患者癥狀消失的時間以及頸椎恢復的時間都要快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以及頸椎恢復時間對比 (例,
神經根型頸椎病之“本”在于頸項部及手三陽經筋結的形成,使之循行區域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靈樞·經筋》對手三陽經筋的循行路線有較詳細記載,對比神經根型頸椎病上肢臨床癥狀分布區域與手三陽經筋的循行分布,兩者密切相關。運用筋骨針松解筋結點,直達病所,快速地解除有形之“筋結”對于經筋的痹阻。治療過程中上肢部運用透刺法,一針多穴,減少患者的痛苦,同時起到以點到線、以線及面的作用[8]。桂枝葛根湯主要由葛根、丹參、黃芪、雞血藤、當歸、川芎、桂枝、牛膝、桑寄生、白芍、炙甘草、紅花等藥物組成。其中葛根能夠有效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雞血藤具有活血、疏通經絡的作用。桂枝發汗解肌。白芍可以有效緩解肩頸部肌肉痙攣。桑寄生、川芎緩解疼痛、行氣。炙甘草調和諸藥[9]。諸藥合用能夠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減輕神經壓迫。二者配合使用表現出特有的優越性。
本次的研究結果顯示:通過數據分析,其中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7.33%)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85.33%)(P<0.05);2組患者在治療前的VAS評分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為期30 d的治療后,2組患者的VAS評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試驗組VAS評分降低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且治療30 d后試驗組的VAS評分(2.12±0.16)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VAS評分(4.56±0.93)分(P<0.05);試驗組患者的不良癥狀發生率(4.67%)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不良情況發生率(13.33%)(P<0.05);試驗組患者癥狀消失的時間以及頸椎恢復的時間都要快于對照組(P<0.05)。可見中醫筋骨針療法結合桂枝葛根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治療效果理想,不僅能夠緩解患者的疼痛,還能降低不良癥狀的發生率。吳漢卿教授所創新發明的中醫筋骨針療法結合桂枝葛根湯臨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具有確切療效,值得推廣應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