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 冠
益腎生發片是大連市中醫醫院采用現代制備工藝研制的復方中藥制劑[1],由菟絲子、桑椹、何首烏、黑芝麻、枸杞子、柴胡、丹參、當歸、熟地黃、白芍、川芎、桑葉、側柏葉13味中藥組成。具有疏肝益腎、養血生發的作用,用于斑禿、神經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全禿、普禿之血虛、肝郁、血瘀型者療效顯著,無明顯不良反應。為保證產品的可控性和重現性,保證臨床療效,優化益腎生發片的制備工藝,從而對益腎生發片進行顯微鑒別、定性鑒別,進而建立益腎生發片的質量標準,為益腎生發片的標準化、規范化生產提供依據。
1.1 儀器六管崩解儀(LB2881B 型,上海分析儀器廠);片劑四用測定儀(上海黃海藥廠);電熱恒溫水浴鍋(HH.SY21-NI型,北京市長風儀器儀表公司);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DHG-9070A型,上海精宏實驗設備有限公司);電子天平(JA1003型,上海精科天平儀器廠);OLYMPUS 正置熒光顯微鏡(CX31P-OC-1型,奧林巴斯株式會社);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U-3010型,日立);數顯恒溫水浴鍋(HH-2型,國華電器有限公司)。
1.2 試劑及樣品醋酸乙酯、正已烷、甲醇、甲酸、水合氯醛、甘油-乙醇等試劑產自天津市科密歐試劑廠;TLC 硅膠G產自青島海洋化工廠;羧甲基淀粉鈉產自華唯纖維素有限公司。益腎生發片樣品(大連市中醫醫院生產,批號為Z02160601、Z02160602、Z02160603,規格為0.3 g/片);大黃素對照品(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提供,批號為110756-200110);藥材均購自大連醫藥公司中藥批發部。
2.1 優化工藝研究益腎生發片是大連市中醫醫院總結多年臨床經驗研制的院內制劑,在臨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在不改變原工藝的條件下,為增強其療效,保證質量,對益腎生發片生產工藝進行優化,使其生產過程更加穩定,可控。配制工藝:以上13味中藥,菟絲子、柴胡、丹參、桑葉、側柏葉加水煎煮2次,第1次2 h,第2次1 h,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膏。其他桑椹等8味粉碎成細粉,與上述膏混勻,干燥,粉碎,過篩,混勻,制成顆粒,壓制成1000片,即得。見圖1。

圖1 益腎生發片生產工藝
2.1.1 出膏率的考察按處方量取菟絲子、柴胡、丹參、桑葉、側柏葉5味藥材共201.6 g,共3份,分別進行水煮提取,測定出膏率[2]。第1次加12倍量水加熱提取1 h,第2次加10倍量水加熱提取1 h,合并2次提取液,濃縮,分別定容至1000 ml從中精密移取100 ml溶液,置干燥恒重的蒸發皿中,水浴揮干,再放置烘箱中(105 ℃)烘至恒重,稱定重量,計算出膏率。可見原提取工藝穩定,重現性好。見表1。

表1 出膏率檢測結果
2.1.2 原粉藥材粉碎度的考察以粉碎后的細粉過篩的難易及壓片的情況對粉碎的細度進行選取,并測定收粉率[3]。取桑椹、何首烏、黑芝麻、枸杞子、當歸、熟地黃、白芍、川芎藥材共300.8g,粉碎后分別篩取過60目、80目、100目的細粉,與相應量的清膏混合、制粒、干燥、壓片,觀察記錄,可見藥材宜粉碎成過80目的粉末。見表2。

表2 粉碎細度的選擇
2.1.3 原粉藥材粉碎收粉率的考察取桑椹、何首烏、黑芝麻、枸杞子、當歸、熟地黃、白芍、川芎藥材共300.8g,平行取3份,粉碎后篩取過80目的細粉,測定收粉率,可見粉碎的平均收粉率為96.1%,該粉碎工藝可行。見表3。

表3 藥物粉碎收粉率考察結果
2.1.4 制粒工藝考察(黏合劑考察、制粒目數考察、制粒干燥條件考察)①黏合劑考察:清膏與藥粉混合,制成片劑,因流動性差,需要制成顆粒,取以上三份清膏,與桑椹、何首烏、黑芝麻等粉碎后的細粉混合均勻,取混合后的藥物100g,共3份,分別以80%乙醇、水、3%羧甲基淀粉鈉(CMS-Na)為黏合劑,制粒。結果可見水和3%CMS-Na均符合制粒要求,由于CMS-Na能起到一定的崩解作用,故確定3%CMS-Na為黏合劑。②制粒目數考察:由于本品未加任何輔料,要求顆粒較細,片子外觀光滑且具有一定的硬度,所以試驗對制粒及整粒的目數進行了考察,結果可見采用20目制粒、20目整粒,壓片,片劑外觀光滑,硬度適宜。③制粒干燥條件考察:顆粒干燥采用熱風循環烘箱干燥,溫度控制在60~70 ℃,對干燥時間及顆粒含水量進行了考察,觀察壓片效果結果并記錄,結果可見顆粒在熱風循環烘箱干燥,溫度控制在60~70 ℃,干燥3 h,顆粒的水分控制在4%左右,壓出的片子質量較好。見表4~表6。

表4 黏合劑考察結果

表5 制粒目數考察結果

表6 制粒干燥條件考察結果
2.1.5 崩解時限考察試制三批片劑,參照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附錄崩解時限檢查法檢查,結果見表7。

表7 崩解時限考察
通過實驗優化確定藥材粉碎過5號篩(80目)、選用3%CMS-Na為崩解劑、制成20目顆粒進行壓片,片劑成型性好,硬度、崩解時限均符合要求。
3.1 顯微鑒別取益腎生發片樣品2片[4-7],研磨成粉末狀;取適量粉末于載玻片上,用吸管滴幾滴水合氯醛,用鑷子夾取在酒精燈上進行透化,待水汽散開近干即可滴加甘油-乙醇試液,蓋上蓋玻片,排除氣泡完成制片。用顯微鏡進行觀測。通過顯微鏡可以觀測到種皮石細胞成片,較大,淡棕色,表面觀不規則多角形或長多角形,直徑49~115 μm。垂周壁波狀彎曲,壁厚約至25 μm,層紋較明顯。這是枸杞子種皮石細胞所特有的特征,表明該樣品中含有枸杞子,見圖2。草酸鈣簇晶直徑約34 μm,存在于薄壁細胞中,常排列成行,或一個細胞中含數個草酸鈣簇晶。這是白芍所特有的草酸鈣直徑范圍,表明該樣品中含有白芍,見圖3。薄壁細胞棕色或淡棕色,大多皺縮,形狀不規則,細胞中具深棕色長圓形或梭形核狀物,表明該樣品中含有熟地黃,見圖4。

圖2 枸杞子種皮石細胞(10×40)

圖3 白芍草酸鈣簇晶(10×20)

圖4 熟地黃薄壁細胞(10×40)
3.2 薄層鑒別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益腎生發片[8]3個批號(批號:Z02160601、Z02160602、Z02160603)的樣品各1片,分別研磨至粉末狀,再分別加入醋酸乙酯20 ml,鹽酸1 ml,加熱回流1 h,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分別加入甲醇5 ml使其溶解,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大黃素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1 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展開劑與顯色條件:照薄層色譜法[9-12](《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附錄0502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4種溶液各4 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甲酸(6∶2∶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 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置氨蒸氣中熏后,日光下檢視,斑點變為紅色。益腎生發片中何首烏的主要成分為大黃素,在色譜圖中可以看到:供試品薄層色譜斑點清晰,色譜分離良好,大黃素斑點附近無其他斑點干擾,無背景干擾。可以作為益腎生發片定性鑒別的有效方法。見圖5。

注:1為大黃素對照品,2、3、4對應為益腎生發片3個批號Z02160601、Z02160602、Z02160603樣品的供試品圖5 大黃素薄層色譜圖
快節奏的生活,巨大的精神壓力,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面臨脫發的困擾。擺脫脫發成為現階段社會有待解決的熱點問題。
本次制備工藝研究以片劑成型性為指標對出膏率、粉碎細度、顆粒大小、崩解時限等因素進行考察,確定藥材粉碎過5號篩(80目)、選用3%CMS-Na為崩解劑、制成20目顆粒進行壓片,片劑成型性好,硬度、崩解時限均符合要求;對益腎生發片進行顯微鑒別可以清晰看到枸杞子種皮石細胞、白芍草酸鈣簇晶、熟地黃薄壁細胞,取得了較好的鑒別效果,重現性好,專屬性強;在薄層鑒別中對益腎生發片中的何首烏進行鑒別,結果顯示:分離效果較好,斑點清晰明顯,無背景干擾,可以作為益腎生發片定性鑒別的有效方法。
本文通過優化益腎生發片的制備工藝,對益腎生發片進行顯微、定性鑒別,為建立益腎生發片的質量標準提供依據,進而為益腎生發片的標準化、規范化生產提供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