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濤 邢玉萍
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高發的腦血管疾病之一,多由各種原因引起腦動脈硬化、管腔狹窄、腦供血不足所致,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1,2]。多數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勞動能力喪失和肢體、吞咽及語言障礙等后遺癥,且其恢復速度較慢、時程較長,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3]。目前臨床上常采用康復訓練或口服抗凝、降纖、抗血小板聚集等的藥物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期患者,雖能取得一定的療效,但康復訓練較枯燥,單獨應用起效緩慢,易引起患者焦慮等負面情緒,進而導致患者依從性降低;另長期口服西藥不良作用大,易產生抗藥性,且在防治致殘率方面不能令人滿意[4]。中醫在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時有著獨特的優勢,其認為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期多為虛實夾雜之證,氣血不足或肝腎陰虛是致病之本,風、火、痰、瘀是發病之標,故治以扶正祛邪,標本兼顧。且因其具有簡、便、廉、效等特點,現已廣泛應用于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的治療中[5]。益氣活血湯是我科在多年臨床防治氣虛血瘀型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基礎上提出的經驗方,本研究發現益氣活血湯聯合康復訓練治療氣虛血瘀型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就診的符合入組標準的氣虛血瘀型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患者8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其中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54~73歲,平均(63.72±5.64)歲;病程1~24周,平均(11.23±8.57)周。觀察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55~74歲,平均(64.18±6.35)歲;病程1~23周,平均(11.07±8.44)周。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者;②意識清楚可配合量表評估者;③年齡45~78歲;④依從性較好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腦卒中后遺癥期再次發作者;②其他類型的腦卒中后遺癥;③合并嚴重肝、腎功能異常的患者;④意識障礙或精神疾患,不能配合診療者;⑤對本研究使用的藥物過敏患者。
1.5 治療方法2組均給予缺血性腦卒中常規藥物對癥治療。對照組參照《中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8]采用康復訓練治療,主要包括:①良肢位擺放、體位轉移和關節活動度訓練;②起坐訓練、站立訓練及步行康復訓練;③肌力訓練和康復;④語言功能訓練;⑤吞咽障礙的康復和營養管理;⑥心臟功能和呼吸功能康復;⑦深靜脈血栓、肺栓塞的預防和康復。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益氣活血湯。具體方藥如下:黃芪30 g,當歸、茯苓、川芎、紅花、桃仁、白術、赤芍、地龍各10 g,牛膝5 g,甘草3 g。血虛甚者,加枸杞子、首烏藤以補血;肢冷,陽失溫煦,加桂枝溫通經脈;腰膝酸軟,加續斷、桑寄生、杜仲以壯筋骨、強腰膝。日1 劑,早晚各1次,14 d為一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低于觀察組92.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NIHSS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NIHSS評分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降低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NIHSS評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比較2組治療后Barthel指數評分、Fugl-Meyer上肢運動功能評分、Fugl-Meyer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升高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評分、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例,
我國是腦卒中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其中缺血性腦卒中占全部腦卒中病例的60%~80%[10]。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缺血性腦卒中的致死率逐漸下降,但致殘率仍居高不下,約有80%患者經治療后仍可殘留偏癱、言語不利、口眼歪斜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11],其不僅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加重了患者家庭經濟壓力。因此,早期采用有效措施改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提高患者預后顯得尤為重要。康復訓練是恢復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患者肢體功能和語言功能的常用方式,能促進病灶周圍的膠質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等細胞的增殖,加快建立新的神經通路,促使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有研究認為[12],腦卒中后遺癥患者應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多種康復治療手段以提高治療效果,減輕功能上的殘疾,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缺血性腦卒中屬于中醫“中風”的范疇,依據癥狀表現和發病階段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其常將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期歸屬于“偏枯”“身偏不用”等范疇。中醫認為氣虛血瘀型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期多因氣血虧虛,心、肝、腎三臟失調,風、火、痰、瘀之邪留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肌膚筋脈失于濡養所致。故治療上多以益氣養血、化瘀通絡為主。益氣活血湯是在我科常用的治療氣虛血瘀型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的經驗方,其由補陽還五湯加減化裁而來。方中重用黃芪,補益元氣,意在氣旺則血行,補氣以通痹,瘀去絡通,為君藥。當歸辛行溫通,既善于補血,又善于活血行瘀,其活血通絡而不傷血,為臣藥。赤芍苦寒,入肝經血分,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川芎為“血中氣藥”,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行氣通滯;桃仁、紅花活血祛瘀,通經止痛,上4味協同當歸以活血祛瘀;白術、茯苓健脾益氣,助黃芪以補氣活血;牛膝苦泄下行,功善活血祛瘀,通經止痛。地龍通經活絡,力專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藥力,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化瘀通絡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中主要含有皂苷、黃芪多糖等成分,能促進造血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保護血腦屏障[13]。另川芎、紅花等能改善機體的微循環,增加腦血流,提高機體免疫功能[14]。
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2.50%)明顯高于對照組(80.00%)(P<0.05);2組患者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NIHS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降低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2組治療后Barthel指數評分、Fugl-Meyer上肢運動功能評分、Fugl-Myer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升高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益氣活血湯聯合康復訓練治療氣虛血瘀型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期患者,能夠有效改善其半身不遂、言語不利等主要癥狀,改善神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