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佼銘 馬 進
慢性腎小球腎炎 (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經長期的臨床經驗與研究,總結出的癥狀表現為高血壓、蛋白尿、血尿以及水腫。在不同個體中其發病方式也不相同,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初期癥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病情遷延、隱匿、反復,病程長,進展緩慢。如果治療和干預不及時,病情將會一直惡化,引起腎臟遭受破壞,使腎臟功能逐漸減退,最終導致慢性腎衰竭[1]。
慢性腎炎的血尿是由于腎小球的功能障礙,過濾膜受損,血液中的紅細胞從腎小球濾出,隨尿液排出體外。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發現有大量的紅細胞變形、被破壞。以往對慢性腎炎的治療,基本將重點著眼于降低蛋白尿的指標上,未認識到變形、被破壞、畸形紅細胞對腎小管的作用,未給予血尿足夠的重視和治療。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臨床研究發現大量變形、被破壞、畸形的紅細胞容易在腎小管形成紅細胞管型,進一步刺激腎小管細胞、引起腎小管細胞壞死,逐步形成慢性腎功能衰竭[2]。因此,慢性腎炎血尿受到醫療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目前世界范圍內現代醫學對于慢性腎炎血尿短時間內無特效及針對性藥物,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療措施,現以抗生素、激素以及對癥止血這些對癥治療為主,臨床效果不理想[3]。而激素長期使用也會出現多種不良作用,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中醫藥對于慢性腎炎血尿的治療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優勢。通過四診合參,明確患者的病機,辨證論治。腎虛血瘀是慢性腎炎血尿的病機關鍵。我們在現代醫學治療基礎上,用以補腎祛瘀為核心的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慢性腎炎血尿能得到較好的效果。因此,本研究篩選了腎虛血瘀證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60例,使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觀察其療效。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6月于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腎病科就診的腎虛血瘀證腎小球腎炎患者60例,將其隨機平均分成2組,分別為對照組30例和治療組30例。治療組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52.8±7.9)歲。對照組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齡(54.1±8.2)歲。將對照組和治療組人員的性別比例和年齡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1)符合《腎臟病學》中慢性腎小球腎炎的診斷標準:①起病隱匿、發病形式各不相同,整個病程綿長、病情遷延,臨床癥狀有嚴重有輕微,在疾病發展的過程中,可有電解質紊亂、貧血。②有長期持續性蛋白尿,24 h尿蛋白定量<3.5 g,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腫、高血壓、血尿及管型尿等表現。③在整個的發病過程中,常因感染 (如呼吸系統感染) 等原因誘發,可能伴有腎炎急性發作情況,疾病發作時類似急性腎炎的臨床表現,其中有個別病例會因個體差異出現自動緩解或出現加重病情的情況。(2)符合《腎臟病學》中腎炎血尿標準:①新鮮尿沉渣鏡檢每高倍視野紅細胞≥3個, 或每小時尿紅細胞排泄率≥10萬, 或12 h的尿沉渣紅細胞計數≥50萬;②用位相顯微鏡觀察, 對于尿沉渣中畸形紅細胞的檢測數值來看,其占比超過75%。
1.2.2 中醫辨證分型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制定:病患出現怕寒,手腳及四肢冷,周身出現浮腫情況,面色黧黑無光澤或白,其中腰部有針刺疼痛或固定疼痛,腰膝酸痛或冷痛。次癥:精神萎靡,肌膚甲錯,肢體麻木,男性性功能失常如早泄、遺精、陽痿,女性月經失調,舌面顏色紫暗或有瘀斑及瘀點,舌嫩胖淡,舌頭邊緣有齒痕,脈象呈現沉細、沉遲無力或細澀的情況。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年齡 18~70歲;(2)與中西醫診斷標準相符;(3)其參與研究前已知曉此研究并自愿加入,能遵醫囑服用中藥治療的患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 年齡在 18 歲以下或 70 歲以上;(2)嚴重心、腦、肝、腎等內臟疾病患者;(3)患有感染性疾病、血液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疾病、尿路鄰近器官疾病等非腎性會對血尿造成影響的疾?。?4)對本研究藥品有過敏反應者;(5)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6)精神病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1) 一般處理原則:合理休息,適度活動,特別注意不能做劇烈的身體運動,避免感染,受寒。(2) 對癥處理原則:高血壓者酌情加用硝苯地平控釋片;水腫明顯者給予呋塞米片,控制血脂和血糖,糾正酸中毒,積極治療發生的感染。(3)合理低鹽飲食,平日飲食中多攝入水果和蔬菜等,不能吃寒涼或辛辣食品及肥甘厚味。注意保暖,保持良好心態。治療組:除了西醫常規治療外,還要加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10 g,紅花10 g,熟地黃10 g,當歸8 g,川芎10 g,赤芍10 g,仙茅15 g,淫羊藿15 g,牡丹皮6 g,丹參8 g,小薊12 g,茜草12 g,炙甘草6 g。水煎,300 ml/劑,分3次溫服。2組均連續治療8周。
1.4.2 觀察指標①尿紅細胞計數、紅細胞數(高倍視野)。②中醫證候學觀察:依照無、輕、中、重分別計0、1、2、3分。
1.4.3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臨床控制: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尿檢查紅細胞陰性或尿沉渣紅細胞計數正常范圍;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尿常規檢查紅細胞減少≥3個/HP或者尿沉渣紅細胞計數減少≥40%;有效:從中醫臨床對患者身體檢測比較來看, 身體體征變好且癥狀減輕、好轉,尿常規檢查紅細胞減少<3個/HP或尿沉渣紅細胞計數減少<40%;從中醫對患者臨床的觀察看,身體癥狀無明顯改變,個別病患有病情變重情況,紅細胞計數無明顯減少或者紅細胞計數增加[4]。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更高,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尿紅細胞計數、紅細胞數(高倍視野)的比較治療后,2組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治療組指標改善更明顯,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尿紅細胞計數、尿紅細胞(高倍視野)比較 (例,
2.3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2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治療組積分更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例,
2.4 安全性觀察在治療過程中,患者的肝腎功能均無明顯的異常,并且沒有出現其他不適反應。
慢性腎炎根據其主要癥狀而劃分,可以歸結為中醫中“水腫”“腰痛”“虛勞”等疾病的范疇。對于血尿,在《黃帝內經·素問》書中有記載,中醫稱其為“溺血”“溲血”[5]。多數醫家認為,慢性腎炎血尿的基本發病原因和致病主要樞紐在于瘀血和腎虛。血瘀是表面的現象,腎虛才是本質和關鍵所在,故應標本兼治?!熬貌《嗵摱囵觥保阅I炎腎虛日久加重血瘀,瘀血進而又會加重腎虛,加重腎臟的病理損害。血瘀的程度越高,病理損害程度越嚴重[6]。因此補腎祛瘀為治療腎虛血瘀證慢性腎炎血尿的關鍵。以此為原則,運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血尿,療效明顯。方中君藥為淫羊藿,調補腎中陽氣,調任脈、沖脈;臣藥為桃仁、紅花,活血化除瘀血,以通調經絡。味屬甘的熟地黃,滋補陰氣且有補血的功效,填精補腎;味甘辛性溫的當歸,有止痛、補血和活血的功效,補陰中之陽;味辛性溫的川芎,行氣活血,安神,理血中之氣;川芎、丹參、赤芍活血化瘀,減少氧自由基對腎單位的損傷,改變血液的高凝狀態,改善微循環[7];牡丹皮涼血活血;小薊、茜草涼血祛瘀止血[8],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小薊有收縮血管、抗炎的作用,茜草有抗炎、抑制纖溶酶活性的作用,可增加血小板數量及其聚集性,茜草、小薊均可縮短凝血時間達到止血目的[9],共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此方溫補腎陽,活血化瘀,切中病機,減輕患者的癥狀,值得推廣。
在有限的時間、經費等客觀條件下,本研究入組樣本數量不多,病例來源僅限于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腎病科,觀察的時間較短,遠期效果未能了解,觀察指標也不夠全面。試驗中也未能根據患者不同情況調整用藥劑量,以上都會對試驗結果產生影響。在日后的科研中還應擴大臨床觀察數量和時間,豐富研究的內容和層次,以期能更全面準確地做出結論。中醫藥對慢性血尿的治療還有廣闊的空間,在用藥上進行新的探索和拓展,通過科研工作進行驗證和指導,能夠提高患者治療效果,且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