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 繪
中風可分為缺血性、出血性2種類型,臨床以缺血性最為常見。研究顯示,在世界范圍內中風與心臟病、惡性腫瘤并稱“三大殺手”,其致殘率占所有疾病的50%~70%,致死率高達10%。因此及時采取合理有效治療方案,對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IS)患者至關重要[1,2]。尼莫地平為臨床治療IS常用藥物,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長期應用受藥物毒副作用影響,部分患者受益欠佳。中醫理論認為,痰阻血瘀、元氣虧損為氣虛血瘀型IS病因病機,故治療當從補氣活血、化瘀通絡入手,補陽還五湯具有活血通絡、益氣補血之效,針灸可疏通經絡、扶正祛邪[3]。基于此,本研究選取開封市第二中醫院94例氣虛血瘀型IS患者,旨在探討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頭穴叢刺的臨床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開封市第二中醫院氣虛血瘀型IS患者94例(2018年10月—2019年9月),依照治療方案不同分為研究組(47例)、常規組(47例)。常規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48~76歲,平均(62.25±5.16)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5個月,平均(3.16±0.52)個月。研究組男25例,女22例;年齡47~75歲,平均(61.18±5.33)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6個月,平均(3.29±0.50)個月。本研究經院內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且2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4];積極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病程>6個月;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蛛網膜下腔出血;合并腦腫瘤等其他腦部疾病;阿爾茨海默癥;免疫機制異常;既往精神病病史;對本研究藥物過敏及暈針者;合并心功能不全;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
1.3 方法2組均給予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規治療。常規組采用尼莫地平(河北天致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2559)治療,口服,30 mg/次,3次/d。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采用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頭穴叢刺,頭針選用華佗牌無菌針灸針,規格0.35 mm×40 mm,依照《頭針穴名國際標準化方案》中的頂中線、頂顳前斜線,進行三段接力刺。患者取側臥位,針刺頂顳前斜線時,將該線均分為3段,取前神聰與頭皮呈15°刺入第1針,由第1個等分點刺入第2針,由第2個等分點刺入第3針,每針均沿頂顳前斜線透刺25 mm,留針30 min,1次/d。同時給予補陽還五湯,藥方組成:黃芪30 g,赤芍15 g,當歸尾20 g,桃仁15 g,川芎15 g,地龍10 g,紅花15 g;氣虛血瘀加黨參15 g,熟地黃15 g;肝陽亢盛證加鉤藤15 g,天麻10 g。水煮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溫服,2組均持續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臨床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估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減分率[2]。減分率>94%,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提示臨床痊愈;減分率為70%~94%,臨床表現顯著改善提示顯效;減分率為30%~69%,癥狀、體征有所好轉提示好轉;未達上述指標者為無效;臨床痊愈、顯效、好轉納入總有效率。②比較2組治療前、治療4周后血小板吸附率、血漿黏度。③比較2組治療前、治療4周后Barthel指數(BI)評分、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其中BI分值范圍0~100分,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NIHSS分值范圍0~42分,得分越高,神經缺損越嚴重。

2.1 臨床療效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3.62%高于常規組78.72%(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血小板吸附率、血漿黏度治療前2組血漿黏度、血小板吸附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研究組血漿黏度、血小板吸附率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血小板吸附率、血漿黏度比較 (例,
2.3 BI、NIHSS評分治療前2組BI、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研究組BI評分較常規組高,NIHSS評分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BI、NIHSS評分比較 (例,
腦中風發病與腦部血液循環障礙有關,常伴隨神經功能損傷、偏身感覺障礙,常規西藥治療短期內療效顯著,長期服用受藥物動力學影響,機體對藥物敏感性下降,遠期治療效果欠佳,因此,臨床逐漸將其研究轉向中西醫結合方向[5,6]。
近年來,中醫治療氣虛血瘀型IS患者逐漸得到臨床廣泛關注,中風發病與虛、瘀、風、火、痰有關,IS多為中經絡,故以氣虛血瘀型居多,脈絡所阻、血行不暢而致病,故治則當從疏經通絡、活血散瘀、益氣養血入手[7,8]。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常規組高(P<0.05),提示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頭穴叢刺治療氣虛血瘀型IS患者療效確切。補陽還五湯由桃仁、黃芪、川芎、當歸尾、紅花等組成,其中川芎味辛性溫,可祛風止痛、活血行氣;紅花味辛性溫,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補精益氣之效;黃芪味甘性溫,可補中益氣;當歸尾味辛性溫,歸心、肝、脾,可活血止痛、補血調經;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益氣通絡之效[9,10]。且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補陽還五湯具有抗氧化、抗血栓、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可有效改善微循環[11]。頭穴叢刺為中醫治療中風常用針刺方法之一,具有疏通經脈、調理陰陽、扶正祛邪之效。邢煜奎等[12]研究指出,頭穴叢刺可提高腦組織供血,改善血流狀態,促進患肢功能恢復。由本研究結果可知,治療4周后研究組血漿黏度、血小板吸附率及NIHSS評分低于常規組,BI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可見補陽還五湯加減+頭穴叢刺治療氣虛血瘀型IS患者,對其血液流變學狀態具有改善作用,還可減輕腦神經損傷,進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頭穴叢刺治療氣虛血瘀型IS療效確切,在改善其血液流變學狀態、減輕腦神經損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還可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