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鳳艷
冠心病心絞痛是一種臨床表現以頭暈、呼吸困難、心絞痛等為主要特征的常見疾病,其心絞痛類型主要包括臥位性、變異性、勞累性等,主要發病人群為中老年患者,且疾病治療具有病情反復發作、病程時間較長等特點;相關醫學研究專家曾表示,在患者接受常規治療的同時給予一定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提高整體效果,并且也可以對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情緒進行改善,獲取更高的滿意度[1]。本次研究將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中醫護理干預的效果,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中納入的10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均選自2019年1月—2020年1月,將所有研究對象按照電腦分配的方式隨機分為2組,每組患者50例;常規組給予傳統護理模式,其中男女各為25例;患者的年齡均值(57.9±3.5)歲;患者的病程時間均值(6.23±2.01)年。試驗組給予中醫護理模式,其中男女分別為26例、24例;患者的年齡均值(57.0±3.5)歲;患者的病程時間均值(6.04±2.01)年。2組患者和家屬均對于此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由大連市中心醫院相關倫理委員會進行監督核準,患者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2組患者之間的相關指標具有可對比性。
1.2 診斷標準本次納入研究對象均經大連市中心醫院相關輔助檢查,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對于“冠心病心絞痛”的診斷標準,且患者伴有胸痛、頭暈、呼吸困難等典型癥狀。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病史資料齊全,且治療和護理依從性較高的患者。排除標準:患有精神類疾病、認知障礙以及合并嚴重器質損傷患者;處于妊娠及哺乳期的女性患者。
1.4 方法
1.4.1 護理方法常規組主要由護理人員給予病情監測、用藥指導以及生活起居護理等傳統護理干預,同時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盡量滿足患者一切合乎情理的護理需求,并對患者和家屬提出的相關護理問題給予耐心細致的解答。試驗組則由護理人員給予中醫護理干預,具體主要內容為:①成立中醫護理干預小組:小組成員包括2名護理主管以及5名具有豐富經驗的中醫護理人員,共同開會參考相關中醫護理文獻資料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制定相關的中醫護理計劃,并由護理主管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將護理內容落實到每一位護理人員身上,實施責任制護理。②環境護理:古人云:“修身養性則可心靜”,當患者入院接受治療時,護理人員便需要為其創造溫馨、安靜的住院環境,可供患者進行閱讀書籍、聽音樂、聊天等文藝活動,幫助患者修身養性,并通過藝術表達或藝術灌輸來培養患者的心性,以提高患者對于護理人員的依從性[3,4]。③情志護理:《靈樞》中記載:“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憂愁則心動”,說明疾病的康復與患者自身的心情具有重要聯系。對于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而言,由于需要長時間進行用藥治療,且臨床效果不適較為明顯,因此患者會產生懷疑、暴躁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則需要針對患者出現的相關情緒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安慰,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采用認同療法了解患者內心真實的想法,并進行適當的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知識的認知度,并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緒可以有效提高整體治療效果,促使患者減少頻繁的情緒波動[5]。④食療護理: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個人對于飲食的要求結合病情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飲食計劃,例如:針對心血瘀阻的患者可指導其清淡食物為主;對于陰虛凝滯的患者可建議其少食用生冷食物;對于心腎陰虛的患者則可以給予較多的蓮子、紅棗等。⑤運動指導: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為其量身定制相關的運動及康復護理計劃,并陪同患者一起完成,運動及康復計劃要根據患者的實際耐受力為準,不可操之過急,使患者承受較多的運動量,同時需要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交流,叮囑家屬對患者的運動內容實施監督,有助于更快地身體恢復。⑥按摩護理:人體穴位是中醫護理的重要組成,對于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護理人員可對其內關穴進行點按,對膻中穴進行揉按,并對腎俞、心俞、足三里、氣海、關元等穴進行艾灸,以溫通心陽[6]。
1.4.2 觀察指標①護理滿意度=(滿意+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參照“滿意度問卷”的調查結果,評分范圍分為3項,≥90分表示患者滿意、65~89分表示患者一般滿意、≤64分表示患者不滿意。②對2組患者護理后的臨床指標(心絞痛的發作頻次、持續時間)和心理狀態(焦慮評分(焦慮自評量表) 、抑郁評分(抑郁自評量表))進行觀察記錄,并給予有效的對比分析;其中心絞痛的發作頻次、持續時間較少,且心理狀態評分較低的患者表示其接受的護理效果較好。

2.1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試驗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例,%)
2.2 2組患者心理狀態對比2組護理前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接受不同護理干預后,相比常規組,試驗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態評分改善情況較好,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心理狀態對比 (例,
2.3 2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常規組的心絞痛發作頻次為(3.92±1.14)次/周,持續時間為(4.50±2.20)s;試驗組的心絞痛發作頻次為(2.52±1.06)次/周,持續時間為(3.20±0.50)s。相比常規組,試驗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改善效果較好,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參考相關醫學研究文獻資料發現,冠心病心絞痛目前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之一,且對于中老年患者來說,臨床治療中具有較高的危險性和致死率。由于多數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均已經接受的較長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對于藥物產生了一定的耐受性,但是臨床效果卻不是很理想,以至于患者會存在焦慮、煩躁、恐懼、抑郁等不良情緒,需要輔以相關的護理方式進行有效干預,整體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傳統的護理模式中通常由護理人員給予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實施病情監測、用藥指導以及生活起居護理等傳統護理干預,其整體效果不甚顯著,且還會造成一定的護患糾紛,即:2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試驗組(96.00%)優于常規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而中醫認為,冠心病心絞痛屬于“胸痹”“心痛”等范疇,主要是由于患者年齡較大,臟腑氣血衰弱,氣虛則無力推動血脈,加之七情內郁,氣滯心胸,日久上乘陽位,損傷陽氣,致心陽虛衰,無力推動血行而致心血瘀阻[7]。在臨床實施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還需要給予一定的中醫辨證護理進行有效干預,使患者盡快恢復;本次研究結果表示:相比常規組,試驗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態評分改善情況較好,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相比常規組,試驗組患者的心絞痛發作頻次較少、持續時間較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醫護理干預效果更加明顯。該種護理模式主要是由中醫護理人員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組建護理小組,參考相關中醫護理文獻資料結合患者需求進行環境護理、情志護理、食療護理、康復護理以及中醫按摩護理等內容,使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能從多方面全方位、體系化的有序進行,針對不同體制、不同病情的患者,在改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臨床相關指標及心理狀態的同時,能夠整體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綜上所述,中醫護理干預應用于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效果顯著,既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存在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減少心絞痛發作頻次和縮短發作時間,同時也可以整體提高患者家屬的護理滿意度,具有一定的臨床推廣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