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旻雁 燕浩杰
2型糖尿病在內科是一種常見慢性疾病,具較高的發病率,主要以中老年人為多發群體。一旦患上該疾病,患者可出現多食、多尿、多飲、體質量減輕等表現,若臨床未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會使其發生一系列并發癥,不僅會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不良影響,嚴重時甚至會危害其生命安全[1]。近年來,隨我國社會不斷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人們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出現巨大改變,加之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使得2型糖尿病發病率不斷上升[2]。目前,臨床對2型糖尿病患者多采用藥物治療,雖有一定治療效果,可控制患者血糖,相關研究表示,患者在接受治療同時也接受護理措施,可有效控制血糖,提升患者治療效果[3]。本研究對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100例臨床資料予以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2019年5月—2020年5月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收治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100例臨床資料,按隨機數字表法為2組,對照組50例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60~86歲,平均年齡(67.30±1.46)歲;病程1~18年,平均病程(10.61±2.77)年。研究組50例中,男25例,女25例;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67.56±1.19)歲;病程1~17年,平均病程(10.16±2.88)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確診為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者,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肝腎功能障礙者,精神心理障礙者。
1.3 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具體如下:用藥指導:根據醫囑給予患者胰激肽原酶肌肉注射及降糖藥,監測其病情;健康宣教:與患者講解相關疾病知識,告知其日常生活所需注意事項,并指導其按摩患肢或是溫水泡腳,飯后慢走或散步等運動;心理疏導:多數患者受疾病影響,易產生焦慮或抑郁等不良情緒,因此,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溝通,給予其鼓勵、支持,緩解其不良心態,使患者戰勝疾病信心增強;飲食指導:根據患者病情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飲食方案,告知患者清淡飲食,多進食蔬菜水果,少量多餐,避免進食高脂、高糖分食物,禁煙忌酒。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中醫護理,具體如下:中藥熏洗:取白芷9 g,絡石藤20 g,海風藤20 g,雞血藤20 g,細辛3 g,紅花12 g,桑枝12 g,川芎12 g,當歸12 g,防風6 g。水煎煮汁,將其倒進熏洗盤,熏洗患者雙下肢,每次40 min,藥液溫度為適宜狀態,告知患者雙下肢浸泡其中,或者使用浸有藥液毛巾熱敷患肢,每次20 min,熏洗及熱敷后及時涂抹少量凡士林于患肢,且在后續護理中,密切觀察患者患肢皮膚狀況,并適當引導其休息。針灸部分:取患者足三里、內關、神門、合谷、三陰交、曲池、外關、陽陵泉等穴,選用30號的1.5寸毫針,通過采用平補平瀉手法進針,進針之后,于刺針上方懸掛艾條行溫針灸,每次30 min,每天1次。中醫食療:根據患者疾病中醫證型,給予其針對性中醫食療,若為寒濕阻滯型者,多進食韭菜粥;若為氣血兩虛型者,多進食黃芪粥;若為瘀血內停型者,多飲當歸泡水。
1.4 觀察指標對比2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與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對2組中醫癥狀積分進行比較,主要包括患肢感覺減退、疼痛及麻木等,總分48分,分數值越低則癥狀越輕;對比2組護理效果,療效標準:治愈:麻木、疼痛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顯效:患者麻木、疼痛等癥狀積分下降70%~90%;有效:患者麻木、疼痛等癥狀積分下降36%~69%;無效:患者麻木、疼痛等癥狀積分不足35%[4,5]。

2.1 2組患者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比較研究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均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比較研究組疼痛、麻木及感覺減退等中醫癥狀積分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研究組護理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例,%)
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在臨床上是一種較為常見慢性疾病,具較高的發病率。一旦患上該病,易使患者發生神經纖維節段性以及軸突性脫髓鞘,使其出現患肢感覺減退、麻木、疼痛等臨床表現,這不僅加重患者痛苦,還會影響其生活質量[6]。有相關研究證實,該疾病與機體缺氧缺血、血液黏稠度上升、神經代謝障礙等有所相關。因此,臨床多采用化瘀活血、營養神經等西藥治療該疾病,雖然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整體效果不理想[7]。據相關研究報道,臨床治療患者同時也對其實施科學有效的護理,能有效控制血糖,提升患者治療效果[8]。本研究顯示:研究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均比對照組高,差異具統計學意義;且研究組疼痛、麻木及感覺減退等中醫癥狀積分比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護理總有效率94.00%比對照組76.00%高,結果與魯婕[9]研究結果相符。表明將中西醫結合護理應用于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能減輕肢體麻木、疼痛等癥狀,提高患者感覺神經傳導速度以及運動神經傳導速度,還能有效提升護理效果。分析原因考慮是:中醫學將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納入“血痹”“痿證”等范疇,多認為該疾病是由體內氣滯血瘀、虧耗氣血、氣血不通至四肢末梢導致,因此,中醫治療和護理該疾病主要以滋補肝腎、生肌消腫解毒[10]。而臨床為了達到該治療效果,多對患者給予中藥內服、中藥熏洗、針灸等治療及護理。在本次研究中,臨床采用中藥熏洗療法,其中藥方中雞血藤和其他中藥聯合熏洗,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效;而溫針灸則是使用針體使熱力傳到穴位中,可活血行氣、溫通經脈;此外,根據患者疾病辨證分型對其給予針對性中醫食療,能有效提升整體護理效果。受環境與樣本等因素,2組生活質量有待臨床研究補充。
綜上所述,護理人員對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護理,可減輕肢體麻木、疼痛等癥狀,提高患者感覺神經傳導速度以及運動神經傳導速度,能有效提升護理效果,值得臨床推廣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