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度,魏 征,陳 科,周 濤
(海軍研究院,北京 100161)
美國海軍戰略是其裝備建設的根本指導。二戰之后,美國海軍始終處于其全球戰略一線,戰略思想也一直以此為基礎,在不同時期針對國際安全形勢和威脅環境等方面的變化進行適應性調整。核潛艇由于其獨有綜合作戰優勢和發展潛力,得到了美海軍的青睞和高度重視,被作為應對未來安全威脅與挑戰,支持國家軍事戰略的有力工具。隨著核潛艇裝備技術和作戰運用實踐的發展,美海軍對核潛艇地位作用和所承擔使命任務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由此也深刻地影響了核潛艇裝備的建設與發展。
20世紀50-70年代,美海軍主要實行“大洋戰略”[1]。該戰略的實質是大力加強“核海軍”建設,把海軍的實力作為推行美國政治路線的軍事支柱,重點是把戰略核力量的基本方向從陸地轉向世界大洋,提高導彈核潛艇在海軍兵力中的比重,同時大力發展大型核動力作戰艦艇,打造“核艦隊”。當時,美海軍認為,攻擊核潛艇(SSN)行動隱蔽、探測能力強,是最有效、最有發展前途的反潛武器。賦予攻擊核潛艇的主要使命任務為:搜索、攻擊敵方的各種潛艇,攻擊以航母為中心的機動編隊和各種水面艦船,為彈道導彈核潛艇掃清航道或為其護航,以及實施戰略戰役偵察等任務[2]。為此,美海軍將核潛艇作為海軍裝備建設的重點項目,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1954年,世界第1艘核潛艇“鸚鵡螺”號建成服役;1959年,世界第1艘彈道導彈核潛艇(SSBN)“喬治·華盛頓”號建成服役。在60-70年代,美核潛艇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新艇入役數量屢創新高。經過20余年的建設發展,美海軍在70年代中期建成了一支強大的水下核艦隊,擁有彈道導彈核潛艇41艘,攻擊型核潛艇約70艘[3]。

圖1 1975年美海軍艦艇數量及比例圖Fig. 1 The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U.S. Navy ships in 1975
80年代,美海軍提出“前沿戰略”[4]。強調建立由航母、核潛艇和兩棲兵力等構成的絕對優勢海上力量,平時通過前沿部署威懾遏制戰爭,戰時通過前沿進攻贏得勝利。美國海軍認為,現代核潛艇在海軍體系中占有首要地位,是海上戰略的主導力量之一;彈道導彈核潛艇是在世界海洋中展開戰略導彈核武器系統的基礎,多用途核潛艇與航空母艦一并構成遂行一般任務兵力的核心。賦予攻擊型核潛艇的主要使命任務為:反潛作戰,包括追蹤敵戰略核潛艇、消滅敵潛艇、為彈道導彈核潛艇護航和為航母戰斗群護航;反水面艦艇作戰;支援特種作戰;采用“戰斧”導彈對陸打擊;情報搜集;水雷戰等[5]。配合前沿戰略,美海軍制訂了“600艘艦艇的海軍”建設規劃[6]。該規劃涉及的艦艇種類涵蓋航母、水面戰斗艦艇、彈道導彈核潛艇、攻擊型核潛艇、水雷戰艦艇、兩棲戰艦艇和支援保障艦船。后續美海軍在統計艦艇規模數量和制訂建設發展規劃時均沿襲了這一方式。600艘艦艇規劃中,彈道導彈核潛艇40艘,規模占比為6.7%;攻擊型核潛艇100艘,規模占比為16.7%。隨著該規劃的實施,美海軍力量逐漸達到二戰之后的頂峰。到1989年,美海軍在役彈道導彈核潛艇36艘,攻擊型核潛艇達到93艘[3]。1990年10月,美海軍最后1艘攻擊型常規潛艇“長頜須魚”級“綠鱈魚”號(SS 581)退役,主戰潛艇部隊實現全核化。
冷戰結束后,蘇聯威脅消失,美海軍戰略思想發生重大調整[7]。1994年,美海軍提出“前沿存在……由海到陸”戰略[4]。該戰略思想強調平時堅持前沿存在、實施積極威懾,危機時快速反應、防止沖突,戰時控制海洋、以海制陸。美國海軍認為,冷戰結束后,來自蘇聯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以及攻擊型核潛艇的威脅日趨減少,美國攻擊型核潛艇的主要任務已從過去的全球海洋控制轉變為向地區性爭端提供支援;攻擊型核潛艇將成為航母戰斗群的前鋒,發揮水下高速機動優勢,在敵人探測設備發現航母戰斗群之前便能夠及時、準確地進入陣位。其主要使命任務為情報收集、偵察與監視,投送特種作戰部隊和其他人員,采用“戰斧”對陸攻擊巡航導彈打擊陸上目標,進攻性和防御性水雷戰,反潛戰和反水面艦艇戰[8]。根據威脅判斷和戰略轉變,美國海軍大力壓縮艦艇規模數量,精簡裝備型譜。據美國防部四年防務評估報告[9],1997年美海軍在役艦艇581艘,其中彈道導彈核潛艇21艘,占比為3.1%;攻擊型核潛艇73艘,占比為12.6%;計劃到2003年將美海軍艦艇規模縮減到305艘,其中彈道導彈核潛艇14艘,占比5%;攻擊型核潛艇45~55艘,占比14.8%~18%。實際到2005年,美海軍在役艦艇289艘,其中彈道導彈核潛艇14艘,占比4.8%,全部為“俄亥俄”級;巡航導彈核潛艇4艘,占比1.4%,由早期的4艘“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改裝而來;攻擊型核潛艇54艘,占比18.7%,全部為“洛杉磯”級、“海狼”級和“弗吉尼亞”級,奠定了往后20年核潛艇裝備發展的基本格局。
2002年,美海軍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力量”戰略構想[4]。該戰略要求美海軍應能由海到陸“投送決定性的聯合能力”,具備“海上打擊、海上盾牌、海上基地”三大戰略功能,實施全球作戰。據此將牽引美海軍艦艇裝備在2030年左右基本完成更新換代。美海軍認為,在21世紀,核潛艇是向威脅嚴重的大洋周邊海域部署海軍力量的最有效手段,非常適于執行未來的制海、威懾、投送力量和保持對世界海上航道控制權等任務。此外,隨著水下C4ISR(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和偵察)系統的改進,未來潛艇在潛航狀態下可更有效和更靈敏地對付各種各樣的目標和威脅,因而也將居于信息戰的前沿。未來核潛艇的主要使命任務為:完成與水面艦艇及潛艇作戰等傳統任務;實施密集導彈打擊以威懾敵方,掩護已部署的己方艦艇部隊;加入導彈防御系統,攔截敵來襲彈道導彈;遠程對陸打擊,為陸軍部隊提供火力支援;情報、偵察與監視,具有發射、指揮和回收無人機及無人潛航器的能力;運送和指揮特種作戰部隊作戰,支援特種作戰行動;為艦艇部隊提供反水雷保障等[10]。同期,美國海軍于2005年正式向美國會提交未來30年艦隊規劃,提出了大、小2套艦艇裝備建設方案,標志著二戰以后其艦艇裝備結構最大的一次調整[11]。美國海軍30年艦隊規劃又稱30年造艦計劃,以30年為期、10年一個跨度,一般劃分為近期(未來10年)、中期(未來10~20年)和遠期(未來20~30年)等3個階段進行建設規劃。30年造艦計劃中明確艦艇總規模需求,艦艇裝備結構、種類和數量,以及采辦規劃安排。該規劃的制訂采取滾動式修訂的思路,在2005年之后基本每年均進行調整。根據2020年以前的歷年修訂情況,艦艇總規模有325/260艘(2005年)、313艘(2006年)、310~316艘(2012年)、306艘(2013年)、355艘(2018年)等多個遞次更新的版本[11]。根據2005年發展規劃,30年后美海軍將擁有325/260艘艦艇(大/小方案),其中彈道導彈核潛艇14艘,占比4.3%~5.4%;巡航導彈核潛艇4艘,占比1.2%~1.5%;攻擊型核潛艇41/37艘,占比12.6%/14.2%。在313艘艦艇建設方案中,彈道導彈核潛艇12~14艘,占比3.8%~4.5%;巡航導彈核潛艇4艘,占比1.3%;攻擊型核潛艇48艘,占比15.3%。在310~316艘建設方案中,彈道導彈核潛艇12~14艘,占比3.9%~4.4%;巡航導彈核潛艇0~4艘,占比0~1.3%;攻擊型核潛艇48艘,占比15.2%~15.5%。在306艘建設方案中,彈道導彈核潛艇12艘,占比3.9%;巡航導彈核潛艇0艘;攻擊型核潛艇48艘,占比15.7%。在355艘建設方案中,彈道導彈核潛艇12艘,占比3.4%;巡航導彈核潛艇0艘;攻擊型核潛艇66艘,占比18.6%。

圖2 355艘艦艇比例圖Fig. 2 The scale drawing of 355 ships
基于美海軍戰略演變和核潛艇發展歷程的分析,重點對以下3個方面的問題進行討論:
1)關于核潛艇的地位和作用。美海軍對核潛艇作戰優勢的認識,首先來自于20世紀50年代“鸚鵡螺”號核潛艇在作戰運用實踐中表現出的遠勝于常規潛艇的作戰能力和生存能力[2]。在20世紀60年代,隨著核動力、水滴型艇型、單殼體、高強度合金鋼結構材料、先進綜合聲吶系統、低噪聲推進等重大關鍵技術的突破和集成應用,核潛艇的總體性能大幅提升,水下優勢愈加凸顯。特別是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水下發射技術的突破,顯著增強了核潛艇的遠程打擊威力,使其集強大的威懾與實戰能力于一身,成為國家戰略威懾的支柱和核心力量。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當代核潛艇已經進化成為一種具有高度的隱身性、機動性、持久性和目標精確打擊能力,對后勤支援要求少、獨立作戰能力強的作戰兵力,使其成為海軍在遠海大洋主要的、有時甚至是唯一的攻擊力量,成為海上進攻最重要的工具。核潛艇的作戰優勢和地位作用,既源于海水的不透明性或者水下作戰空間的不透明性,也來自于核潛艇總體性能和綜合作戰能力的不斷提升,使其能更好更充分地利用水下獨特的作戰環境。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上述性質和趨勢將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核潛艇的水下優勢地位將繼續保持。在可預見的將來,核潛艇在美海軍中的地位將更加突出,用途將更為廣泛。從美海軍艦艇建設發展規劃中可以看出,美海軍艦隊兵力規模結構中,核潛艇組成的水下核艦隊始終占據著20%左右的份額。未來這一比率將基本穩定,并有可能進一步增加。
2)關于核潛艇的裝備規模與比例結構。60余年來,美海軍共研制建造了18個級別200余艘核潛艇。在美海軍核潛艇的發展歷程中,20世紀60和90年代是2個關鍵時期。在20世紀60年代,通過多型核潛艇的研制與使用實踐,美國海軍充分認識到了核潛艇的優越性,形成了核潛艇的基本架構和設計原則,解決了如何發展核潛艇的問題,奠定了美國核潛艇隨后大建設、大發展的基礎。在20世紀60、70年代,為應對蘇聯海上威脅,滿足海軍戰略需求,美國核潛艇裝備規模經歷了一個爆發式的增長期。根據文獻資料數據進行統計,僅用20年時間,在役核潛艇數量由10艘左右猛增到120艘以上,彈道導彈核潛艇和攻擊型核潛艇的年均新艇入役數量峰值均達到10艘以上,裝備規模在20世紀80年代達到130余艘的高峰期,并穩定了一段時間。冷戰結束后,在20世紀90年代,為應對冷戰后新的威脅環境、適應海軍轉型需要,美海軍對核潛艇的地位作用、使命任務和發展重點進行了重新認識和適應性調整,核潛艇兵力規模又經歷了一個快速回落期,隨后裝備建設發展趨于穩定,2000年以后逐步穩定到70艘左右的量級,如圖3所示。從結構比例來看,攻擊核潛艇與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比例由1960年的8∶1快速下降到1966年的1∶2,以后逐漸增大,在70年代末期達到2∶1,80年代達到3∶1,隨后經過了一段波動期,在2005年以后穩定在4∶1左右,如圖4所示。從美海軍30年造艦計劃來看,如果美軍事戰略和海洋戰略不發生大的調整,預計今后10~20年,美國海軍主戰核潛艇將由彈道導彈核潛艇、巡航導彈核潛艇和攻擊型核潛艇組成,裝備規模將保持在70艘左右量級,攻擊型核潛艇與彈道導彈核潛艇的規模比例將為約4∶1。

圖3 美國核潛艇數量變化圖Fig. 3 The change in the number of U.S. nuclear submarines

圖4 美國核潛艇數量比例變化圖Fig. 4 The change in the proportion of nuclear submarines in the united states
3)關于核潛艇的能力發展重點。60余年來,美核潛艇裝備建設大致經過了探索期、成熟期、提升期和轉型期等4個大的發展階段。20世紀50~60年代早期為探索期,通過多型核潛艇的研制建造和使用實踐,基本確立了核潛艇發展的技術路線。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為成熟期,核潛艇工藝和建造質量成熟穩定,開始大規模發展,如“鱘魚”級攻擊型核潛艇共建造37艘,“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建造了62艘。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為提升期,通過大力加強先進技術的研究應用,總體性能和綜合作戰能力顯著提升,“海狼”級核潛艇達到冷戰時期核潛艇綜合性能的巔峰。90年代中期至今為轉型期,適應冷戰后美海軍轉型要求,對核潛艇裝備發展的方向重點進行調整,同時醞釀重大技術突破。迄今為止,美國海軍核潛艇已發展了4代。現役核潛艇以第3代為主,第4代“弗吉尼亞”級正在批量入役。根據美國海軍戰略構想、核潛艇關鍵技術水平與新型核潛艇主要技術特征分析,其對后續核潛艇的發展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適應需求、任務多樣
強調任務的多用途、能力的多樣性和經濟上的 可承受性,進一步拓展使命任務空間,提高裝備建設效費比。冷戰時期,美攻擊核潛艇的發展主要聚焦深海大洋中的反潛作戰能力,十分重視高速和安靜性。冷戰后,為適應新的威脅環境,“弗吉尼亞”級核潛艇則更為關注沿海、淺海水域等局部作戰環境中作戰能力和多用途性,同時追求合理的先進性,適當降低極限潛深和最高航速等性能指標。
(2)技術引領、性能領先
繼續謀求“技術代差”,力圖在總體性能和技術水平上保持乃至擴大對其他國家同類裝備的絕對領先態勢。在發展“弗吉尼亞”級核潛艇的同時,美海軍主要通過Tango Bravo計劃持續推進核潛艇關鍵技術創新,預計其下一代核潛艇將在艇的基本構型等方面有重大突破,進一步增強總體性能優勢。
(3)能力均衡、優勢突出
核潛艇的發展是一種能力增量式的發展過程,即在增加新的能力的同時,保有或增強既有的能力。美核潛艇在拓展多樣化任務能力的同時,將繼續突出隱身、機動、信息和攻防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優勢,加強與無人裝備的結合以進一步提升對空中、水面和水下戰場環境的態勢感知能力,能夠恰當地融入作戰力量體系,充分發揮其作戰威力。
二戰以后,美海軍戰略主要經歷了4個時期,但戰略基調沒有根本性的改變,均是將海軍作為主要戰略力量服從服務于其全球戰略。在美海軍“大洋戰略”時期,核潛艇確立了其國家軍事威懾的支柱力量和海上作戰運用核心兵力的重要地位,從此與航母戰斗群一起成為美海軍艦隊的主要標志。美海軍戰略調整,對核潛艇裝備的建設規模、結構比例和發展的方向重點產生了重大影響。在美海軍戰略指導下,60余年來,美核潛艇裝備建設大致經過了探索期、成熟期、提升期和轉型期4個大的發展階段,目前仍處于轉型期,但裝備規模與比例結構等方面的發展趨向已基本趨于穩定,在方向重點上逐漸呈現出適應需求、任務多樣,技術引領、性能領先,能力均衡、優勢突出等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