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珊珊,蘇永立,王春江,吳 雪,王 勇
食管癌是消化系統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多發于40歲以上人群,早期多無明顯癥狀,當患者出現進行性吞咽困難、納差、腹部不適等癥狀時多已處于中晚期,單純手術切除效果常不理想[1]。因此臨床上常在術后通過化療來提高手術效果,延長患者的生存期。DF化療方案是目前公認的中晚期食管癌標準化療方案,但客觀緩解率較低,且毒副反應明顯。西妥昔單抗作為一種人型單克隆抗體,可作用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來促進腫瘤細胞凋亡[2]。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80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西妥昔單抗聯合DF化療方案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住院治療的80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入組標準:所有患者經病理活檢確診為食管癌,臨床分期為Ⅱb~Ⅳ期,預計生存期6個月以上,且排除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凝血機制異常、既往接受過放化療治療、精神認知障礙、溝通障礙、免疫系統疾病、治療依從性差及臨床資料不全者。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觀察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42~74(58.78±4.32)歲;病變位置:上段16例,中段10例,下段14例;TNM分期:Ⅱb期11例,Ⅲ期13例,Ⅳ期16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42~74(58.01±2.63)歲;病變位置:上段14例,中段12例,下段14例;TNM分期:Ⅱb期9例,Ⅲ期14例,Ⅳ期17例。患者的基本資料無組間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行常規DF化療,第一至第三天給予25 mg·m-2順鉑(云南生物谷藥業)靜脈滴注2 h;第一至第五天給予750 mg·m-25-氟尿嘧啶(上海旭東海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593)連續靜脈泵入,21 d為一個周期。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西妥昔單抗(德國默克里昂制藥公司,注冊證號S20050095)治療,第1周給予500 mg·m-2靜脈滴注2 h,之后每周維持劑量為250 mg·m-2。每次用藥前給予10 mg地塞米松靜脈注射,同時給予托烷司瓊、阿托品等進行輔助治療,兩組均連續治療4個周期。每個療程治療前均行肝腎功能、心電圖、血尿常規、腫瘤標志物等檢查,比較兩組患者的客觀緩解率及毒副反應發生率,并于治療前后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1離心分離出上清液,采用Cobas601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利用化學發光法檢測兩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與鱗狀細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水平[3]。
1.3 療效評價標準[4]根據WHO指定的實體瘤療效評估標準進行評價。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已知病灶消失且持續4周以上;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已知病灶縮小過半且保持4周以上;病情穩定(stable disease,SD):已知病灶縮小25%~50%,未出現新病灶;病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已知病灶增加25%以上,且發現新病灶;總緩解(overall response rate,ORR)=CR+PR。

2.1 客觀緩解率觀察組患者客觀緩解率(72.50%)顯著高于對照組(55.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客觀緩解率(n=40) 例(%)
2.2 標志物水平變化兩組患者的CEA與SCC水平,在治療前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CEA和SCC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腫瘤標志物水平變化 分
2.3 毒副反應發生率觀察組患者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肝腎損傷、皮疹等毒副反應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兩組間毒副反應的總發生率(12.50% VS 37.50%)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毒副反應發生率(n=40) 例(%)
近年來,隨著國民生活節奏及飲食結構的變化,我國食管癌的發病率逐年增長。據統計,我國每年新增食管癌患者約25萬例,且處于中晚期的患者高達70%以上[5]。食管癌治療的首選方法為根治性手術治療,但由于其早期無特殊臨床癥狀,且我國醫療配置城鄉差距大,疾病的篩查率較低,人們體檢意識淡薄,多數病例在發現時已經錯過了手術時機,從而使同步放化療成為治療的重要手段[6]。但目前同步放化療模式的治療效果仍不能令人滿意,如何增加患者抗腫瘤效果,降低毒副作用,提高預后和生存率仍是需要探索解決的主要問題。DF化療方案是中晚期食管癌治療的主要手段,其中順鉑為多種實體瘤化療一線用藥,5-氟尿嘧啶可抑制DNA的合成,聯合使用可有效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及轉移,提高患者的預后質量[7]。近年來,國內外研發出了許多新型的分子靶向藥物。這些藥物以腫瘤細胞特有的分子變化為目標,可精準抑制或殺死癌細胞,與傳統細胞毒性藥物相比毒副作用低,療效顯著[8]。西妥昔單抗可特異性作用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在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非小細胞肺癌和頭頸部腫瘤方面療效顯著[9],但在食管癌治療中臨床療效如何,結論不一[6],因此臨床療效觀察就顯得尤為重要。表皮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治療食管癌的重要靶點,能激發多條下游信號傳導通路,促使正常細胞增殖、轉移、惡變或者凋亡[10]。西妥昔單抗是一種單克隆抗體藥物,可與腫瘤細胞表面EGFR受體特異性結合并競爭性阻斷EGFR和TGF-α等配體,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另外還可抑制TK活性來阻斷細胞內信號轉導途徑,抑制腫瘤細胞分裂,促進癌細胞凋亡,與DF方案聯合應用可協同性地提高殺滅腫瘤細胞,使病灶較快得到控制,增進患者的治療信心,從而緩解毒副作用[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近期緩解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EA與SCC水平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CEA與SCC水平及毒副反應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明西妥昔單抗聯合DF化療對食管癌患者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西妥昔單抗聯合DF化療方案可有效提高近期療效,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且毒副反應輕微,對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病情控制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