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亞利
早期食管癌一般無典型癥狀或癥狀輕微,主要通過內鏡技術進行診治。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目前治療早期食管癌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創傷小、出血少的優點,且患者耐受性好[1-2]。但由于術中僅將小面積組織切除,導致部分風險組織被保留,復發風險較高,以致部分患者術后易產生癌癥復發恐懼。而癌癥復發恐懼會對患者化療、隨訪的依從性造成影響,不利于治療效果及患者預后[3]。鑒于此,本研究就早期食管癌患者ESD術后癌癥復發恐懼的影響因素做以下分析。
1.1 一般資料
采用前瞻性隨機試驗方法,選擇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我院104例早期食管癌ESD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8例,女36例;年齡40~72(60.14±3.85)歲;病程0.5~3(1.25±0.41)個月。
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內科學》中早期食管癌診斷標準[4];②已接受ESD術治療;③對自身病情有詳細了解。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系統疾病或認知障礙;②合并嚴重疾病或其他惡性腫瘤;③ESD術后病灶殘留追加外科手術。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患者均接受ESD術治療,取左側臥位,固定牙墊后,常規麻醉;使用Lugol液染色,通過內鏡明確病灶后,使用氬離子凝固標記病灶外緣,并行黏膜下注射,將病灶抬起后,沿標記點將病灶周圍黏膜切開、剝離,創面常規止血。
1.2.2 調查工具于ESD術后2周時,采用恐懼疾病進展簡化量表(fear of progression questionnaire-short form,Fop-Q-SF)評估患者術后癌癥復發恐懼[5],量表包括12個條目,每個條目1~5級評分,總分12~60分,分數越高則恐懼感越強。自制患者基線資料調查表,記錄患者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工作狀態、醫保付費方式等基線資料;③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評估患者社會支持度[6],量表共10個條目,總分0~40分,分數<20分為社會支持少。通過手術及病理檢查明確患者食管癌病灶數。
1.2.3 調查方法所有問卷調查員均接受統一培訓,調查采取一對一的方式進行Fop-Q-SF量表及基線資料問卷調查,指導患者填寫問卷,檢查漏填情況,填寫時間15 min,當場回收問卷,本次共發放104×3份調查表,均成功回收,回收率100%。

2.1 早期食管癌患者ESD術后癌癥復發恐懼情況104例早期食管癌患者ESD術后Fop-Q-SF評分為19~57(34.50±4.87)分。
2.2 基線資料女性Fop-Q-SF評分高于男性,SSRS評分<20分患者Fop-Q-SF評分高于SSRS評分≥20分患者,病灶數>1個患者Fop-Q-SF評分高于單病灶數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基線資料比較 分
2.3 早期食管癌患者ESD術后癌癥復發恐懼的線性回歸分析將Fop-Q-SF評分作為因變量,將早期食管癌患者性別、SSRS評分、病灶數作為自變量并賦值(見表2),經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得到方程:Y=3.290+0.051X1+0.051X2+0.044X3,其中回歸模型F值為56.848,R2為0.358,調整后R2為0.352。結果顯示,性別、SSRS評分、病灶數是早期食管癌患者ESD術后癌癥復發恐懼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說明與賦值

表3 早期食管癌患者ESD術后癌癥復發恐懼的線性回歸分析
ESD是通過在病灶黏膜下注射,將黏膜層用電刀與固有肌層逐漸分離后剝離,術中避免大面積切除組織,創傷小[6]。盧小強等[7]研究表明,ESD的治愈性切除率高達91.10%,但受到病變位置、病變大小、患者年齡等多種因素影響,可導致風險組織殘留,增加復發風險。而癌癥復發風險增加可使患者癌癥復發恐懼感增強,使其產生負面情緒,不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及預后的改善[8]。因此,分析早期食管癌患者ESD術后癌癥復發恐懼的影響因素意義重大。
鄧燕英等[9]研究結果中154例肝癌患者癌癥復發恐懼得分(37.76±8.12)分。本研究結果顯示,104例早期食管癌患者ESD術后Fop-Q-SF評分(34.50±4.87)分,說明早期食管癌患者ESD術后癌癥復發恐懼感較強,與上述研究結果相近。本研究經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早期食管癌患者ESD術后癌癥復發恐懼與性別、SSRS評分、病灶數密切相關。分析原因在于:①由于女性患者具有較敏感的心理特征,對疾病危害、經濟負擔及手術并發癥、化療副作用等所承擔的心理負擔較男性患者更重,且由于癌癥所造成的家庭角色缺失、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等,更加重了女性對癌癥復發的恐懼感[10-11]。因此,針對早期食管癌女性患者,應更加關注其心理狀態,加強對其心理狀況的評估及干預,積極采取心理疏導、人際關系療法、認知行為療法等,能夠加強女性患者對治療的信心,有利于緩解其焦慮、恐懼情緒。②SSRS評分≥20分表示患者社會支持度高,有利于對應激事件起到緩沖作用,幫助患者面對疾病及手術治療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使患者樂觀地面對疾病、治療及術后康復,降低患者癌癥復發恐懼感[12-13]。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應指導患者家屬、朋友及親人給予更多的社會支持,尤其是配偶的關懷、鼓勵,提高患者社會支持度,同時組織志愿者參與到社會支持活動中,對患者進行病房探視、開展座談會等,通過創建微信群、網站等方式,為患者提供疾病信息、治療康復咨詢,增加醫護人員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并盡量幫助患者解決生活、情感方面的問題,有利于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提高患者社會支持度,從而降低其癌癥復發恐懼感。③與單病變部位患者相比,病灶數>1個的患者對疾病、手術治療效果的擔憂更多,對治療及預后的信心相對較差,容易使患者產生抑郁、焦慮、軀體化表現,加重其對癌癥復發的恐懼[14-15]。因此,針對病灶數>1的患者,除了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外,術后可應用藥物治療,如促胃動力藥、胃黏膜保護劑等,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少手術相關并發癥,有利于減輕患者癌癥復發恐懼感。
綜上所述,早期食管癌患者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后癌癥復發恐懼與性別、社會支持度、病灶數密切相關,應采取相應干預措施,降低患者癌癥復發恐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