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素妹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廣州,510220)
甲狀腺手術后通常會進行引流,以預防切口積液、切口感染、頸部血腫等并發癥,但是引流方式較多,現階段臨床使用率較高的為負壓引流裝置[1]。為了確保引流還需要在引流操作前后進行有效干預,增加患者舒適性,促進術后恢復。本研究針對特制的負壓引流裝置在甲狀腺手術后的應用效果以及對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開展,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至2020年6月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收治的甲狀腺手術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8例。2組患者全部進行甲狀腺全切術或者部分切除手術,術后均進行了頸前負壓引流。觀察組中男13例,女25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45.37±7.78)歲。對照組中男11例,女27例;年齡25~68歲,平均年齡(46.03±7.27)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觀察組 特制負壓引流裝置制作方法:選擇帶蓋、帶刻度的無菌塑膠瓶(150 mL),瓶的上方留一引入口及出氣孔,并有活塞,下端接一段5 cm長的引流管,引流管裝有活動夾子,下方再接入帶刻度的小袋(250 mL),小袋可隨時倒放引流液。使用方法:將自制負壓引流瓶置于頸部切口一側,選擇直徑5 mm、長45 cm的無菌橡膠皮管,遠端與無菌瓶的上方引入口連接,下端引流管關閉,捏緊無菌瓶排盡空氣使其為負壓,然后關閉上方的出氣孔。為了避免堵塞,定時擠壓引流管,間隔2~4 h/次,此外還需記錄患者引流量,塑膠瓶引流液較多時,可先夾閉傷口端的橡膠引流管,記錄引流量,開放下端的夾子,引流液流入小袋,再記錄引流量,再夾閉下方夾子,捏緊無菌瓶排盡空氣使其為負壓,無須頻繁更換引流瓶。
1.2.2 對照組 器材:選用一次性負壓吸引球;使用方法:將與一次性負壓球連接的70厘米引流管置于切口一側,選擇內徑3 mm的引流管,使用時,首先將吸引球下側活塞孔打開,最大限度擠癟負壓球,空氣排出后將活塞關閉,以產生負壓而起到引流作用。為了確保引流順暢,需按時擠壓1~2 h/次。當吸引球負壓欠缺壓力時,需將活塞打開并放出引流液。此過程必須保證無菌操作。
1.2.3 干預方式 病情觀察:密切關注患者術后詳情、各項生命體征,檢查敷料是否滲血,切口周邊位置是否腫脹,引流器是否連接好、通暢,記錄引流量、顏色、性質等。指導患者發聲,檢查是否聲音嘶啞。術后頸部活動:手術6~8 h后,指導患者進行吞咽練習,避免局部皮膚粘連,術后3天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進行點頭、抬頭等頸部練習。夜間操作:按時檢查患者引流管有無彎折、脫落,查房時減少人數和說話分貝,盡量不打擾患者睡眠。疼痛干預:對患者疼痛進行評估,疼痛感嚴重無法忍受可遵醫囑予以鎮痛藥物,疼痛感稍輕者可通過全身舒緩按摩、播放輕音樂。
1.3 觀察指標和療效判定標準 記錄患者置管時間、引流量、負壓引流裝置壓力、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患者引流過程中睡眠情況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進行評估,分值越高睡眠質量越差[2]。

2.1 比較76例患者的置管時間、引流量、負壓引流裝置壓力 與對照組的置管時間、48 h與72 h的引流量比較,觀察組更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的負壓引流裝置壓力24 h的引流量相比,觀察組更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76例患者的置管時間、引流量、負壓引流裝置壓力
2.2 比較76例患者并發癥發生詳情、PSQI評分與對照組皮下積液、切口感染總發生21.06%比較,觀察組的5.26%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的PSQI評分比較,觀察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76例患者并發癥發生詳情、PSQI評分
甲狀腺具有十分豐富的淋巴循環以及血供,進行手術治療后,雖然能夠及時有效止血,在術后也會出現滲液、滲血等情況[3]。而予以引流操作,可將創口的滲液、滲血排出,有效降低繼發感染發生率,加速創面恢復[4]。此外甲狀腺位置較為特殊,與氣管貼附,當出現止血欠佳或者創口滲液滲血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壓迫氣管,增加窒息危險,進行術后引流可減少這些風險。此外由于引流管較細需定時檢查和擠壓,預防管道阻塞,夜間也需要開展此操作,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睡眠,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
綜上所述,甲狀腺手術后使用特制的負壓引流裝置,能夠明顯提升引流質量,預防并發癥,提升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