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波 馮劍鋒 葉表暉
(1 廣州市荔灣中心醫院,廣州,510170; 2 南部戰區空軍醫院,廣州,510000)
慢性胃炎屬于常見且高發的消化系統病癥,是由多種因素誘導的胃黏膜慢性炎性異常改變所造成的,其病程漫長且極易反復、遷延不愈,臨床表現為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且伴有惡心嘔吐、腹脹噯氣等癥狀。如若病情進展,極易誘發消化性潰瘍,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生,嚴重者甚至誘發胃癌的發生[1]。臨床研究發現,慢性胃炎除誘發上述器質性的異常改變外,還會導致功能性異常,如負性情緒的發生。負性情緒的長期積累則會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引發失眠。因此,本研究對慢性胃炎與失眠、血清BDNF水平的相關性詳加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廣州市荔灣中心醫院消化科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56例作為觀察組,同期收集的健康體檢者156例作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95例、女61例,年齡25~69歲,平均年齡(47.51±5.12)歲;觀察組中男97例,女59例,年齡27~68歲,平均年齡(46.98±4.69)歲,病程1~6.5年,平均病程(3.71±0.32)年。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通過胃鏡診斷、實驗室項目檢測等確診為慢性胃炎;2)符合西醫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3)未服用鎮靜催眠等相關藥物;4)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伴有其他影響睡眠的內科疾病、神經系統病癥、精神疾病或者其他睡眠障礙;2)認知功能障礙;3)近期伴有脊髓、顱腦等神經系統損傷;4)消化性潰瘍、胃癌;5)臨床基線缺失。
1.4 BDNF檢測方法 抽取受試者空腹狀態下外周靜脈血3 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性試驗(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及其配套試劑盒檢測血清BDNF水平。
1.5 診斷及療效判定方法 通過電子胃腸鏡(品牌:奧林巴斯,型號:CV170)診斷,再經過病理活檢診斷慢性胃炎類型。通過內鏡下黏膜表現積分表,依照《中國上海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2年)對胃黏膜表現的水腫、紅腫、糜爛、萎縮進行分級,再根據嚴重程度分為4級:無、輕、中、重,依次給予1~4分的4級評分,評分累積越高,表明慢性胃炎越嚴重[2]。通過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評估慢性胃炎患者睡眠質量[3]。
1.6 觀察指標 1)分析慢性胃炎類型及嚴重程度比例;2)分析不同嚴重度慢性胃炎患者PSQI評分及血清BDNF水平;3)分析慢性胃炎與PSQI評分、血清BDNF水平的相關性。

2.1 慢性胃炎類型及嚴重程度比例 觀察組156例慢性胃炎患者中,慢性淺表性胃炎85例(54.49%)、慢性萎縮性胃炎71例(45.51%)。嚴重程度分別為:輕度47例(30.13%)、中度86例(55.13%)、重度23例(17.74%)。見表1。

表1 觀察組慢性胃炎類型以及嚴重程度[例(%)]
2.2 慢性胃炎患者PSQI評分及血清BDNF水平 觀察組患者PSQI評分隨病情加重而增加,血清BDNF水平隨病情加重而降低,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PSQI評分及血清BDNF水平
2.3 慢性胃炎與PSQI評分、血清BDNF水平的相關性 慢性胃炎嚴重度與PSQI評分呈正性相關,與血清BDNF水平呈負性相關,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慢性胃炎與PSQI評分、血清BDNF水平的相關性
慢性胃炎為常見的消化系統病癥,而失眠屬于神經系統癥狀,2種疾病雖分屬不同疾病范疇,但就臨床表現而言,二者會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比如出現胃腸功能異常,或者因睡前的不良飲食導致夜間睡眠質量欠佳,而夜間睡眠不足則會導致食欲降低、精神欠佳,甚至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脘痞等胃腸道不適癥狀[4]。因此我們研究慢性胃炎與失眠、血清BDNF水平的相關性,為臨床預測慢性胃炎睡眠障礙提供參考。
近年來醫學界提出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學,深入研究發現各系統間存在必要關聯,表明消化系統中胃腸功能異常可經過神經-胃腸共有的免疫系統、胃腸激素-腦腸肽,影響神經系統。通過調查分析,慢性胃炎嚴重度與PSQI評分呈正性相關,而與血清BDNF水平呈負性相關,證實上述結論,表明伴隨慢性胃炎病情加重,患者多數會伴有失眠癥狀,且血清BDNF水平會降低,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因此可解釋慢性胃炎嚴重度與PSQI評分正相關,與血清BDNF水平負相關。
綜上所述,隨慢性胃炎病情加重,患者多數伴失眠癥狀,且血清BDNF水平會降低,通過檢測血清BDNF可預測睡眠質量,預防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