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萍 吳長江
(云南省曲靖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科,曲靖,655000)
酒依賴患者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睡眠障礙是常見的并發癥,導致記憶力下降、日間疲乏、焦慮和抑郁情緒等不良反應[1]。目前,臨床對于酒依賴伴失眠患者主要采用阿坎酸、納曲酮等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需要長期用藥,進而造成患者胃腸道反應、肝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重復經顱磁刺激是一種新型的非侵入性的神經刺激治療方式,在神經疾病治療領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2]。本次研究以我院治療的70例酒依賴伴失眠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采用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方式對酒依賴伴失眠患者的臨床療效的影響,具體報道見下文。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云南省曲靖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科經臨床檢查后符合酒依賴伴失眠診斷標準的酒依賴伴失眠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所有患者經臨床檢查均符合酒依賴伴失眠診斷標準,并已排除不符合研究條件的患者。觀察組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38~66歲,平均年齡(52.36±2.46)歲,對照組中男21例,女14例,年齡36~68歲,平均年齡(52.48±2.16)歲。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本次研究。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符合酒依賴和失眠癥狀診斷標準;2)頭顱內無金屬物,無顱部手術史;3)參與研究前未接受或使用其他治療藥物;4)患者同意參加本次研究。
1.3 排除標準 1)有其他精神障礙者;2)心、肝、腎嚴重疾病者;3)妊娠或哺乳期患者;4)有癲癇和腦出血等顱腦病史者;5)配合度不高者。
1.4 研究方法 采用重復經顱磁刺激儀對觀察組進行治療,具體方式為:患者持仰臥位并保持頭部平穩,連接好標準線圈,線圈放置位置與患者頭皮平行,磁場強度為1.5 T。先測量引起患者手指肌肉收縮的運動閾值,然后對患者的右側額葉背外側采用0.5~1.0 Hz的頻率持續刺激10~20 s,刺激強度為0.8~1.3 Hz的運動閾值,刺激次數為48~100次,每兩次刺激相隔2~5 s。每次治療時間以20 min為宜,每周進行5次治療,連續治療1個月。
對照組采用假性刺激方式治療,除線圈放置位置相反,與患者頭皮垂直外,其他操作方法和治療時間均與觀察組患者相同。對照組與觀察組磁場強度相同,但穿過顱骨的磁場因放置方向相反其強度可以忽略,進而造成假性刺激。
治療期間給予2組患者睡前半小時口服酒石酸唑吡坦,服藥第1~2天,2.5 mg/d,第3天開始藥量增加為5 mg/d,連續服用1個月。
1.5 觀察指標 觀察和比較2組患者的失眠治療效果;觀察和比較2組患者的累計戒酒持續時間和復飲率;比較2組患者的睡眠覺醒次數和覺醒時間。
1.6 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后,若患者日常精力良好,夜間睡眠時間>6 h,為顯效;若患者日常精力有明顯改善,夜間睡眠時間大于4 h且小于6 h,為有效;若患者日常精力嚴重不足,夜間睡眠時間<4 h,為無效;計算總有效率,總有效率=顯效+有效。

2.1 比較2組酒依賴伴失眠患者的失眠治療效果 2組患者的失眠治療效果比較表明觀察組的失眠治療有效率比較對照組提升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失眠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比較2組酒依賴伴失眠患者的累計戒酒持續時間和復飲率 2組患者的累計戒酒持續時間和復飲率比較表明,觀察組的累計戒酒持續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復飲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累計戒酒持續時間和復飲率比較
2.3 2組患者的睡眠覺醒次數和覺醒時間比較 2組患者的睡眠覺醒次數和覺醒時間比較表明,治療前,2組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睡眠覺醒次數和覺醒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的睡眠覺醒次數和覺醒時間比較
酒依賴患者常伴有失眠的現象,其主要原因在于酒依賴患者在酒癮治療期間多伴有嚴重的精神和軀體方面的問題,進而可造成患者的睡眠障礙[3]。重復經顱磁刺激是一項非藥物的物理性治療方式,是借助于電磁場使電流刺激穿過患者顱骨進入大腦皮質,降低患者大腦皮質的興奮性,起到延遲酒依賴時間的作用,達到戒除酒癮的目的[4]。此外,重復經顱磁刺激可以從根本上減少患者對乙醇的渴求并改善失眠的狀況。因此,重復經顱磁刺激是一種安全性較高的治療方式,對酒依賴伴失眠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酒依賴伴失眠患者的治療中采取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方式,能夠有效延長患者的累計戒酒持續時間,降低酒依賴伴失眠患者的復飲率,減少患者的睡眠覺醒次數和覺醒時間,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