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萍 陳妙玲
(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深圳,518106)
糖尿病屬于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較為多見,主要表現為高血糖。全球糖尿病患者基數大,且其發病率正逐年上升[1]。而我國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糖尿病的患病率由1980年0.67%升高到2010年的11.6%,已躍居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國,更嚴峻的問題是我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況極差[2]。有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存在睡眠障礙,而睡眠質量較差的患者往往導致其血糖控制不理想[3]。還有研究通過對社區進行健康講座,發現有60%以上的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睡眠障礙,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4]。為尋找解決該問題的有效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討耳穴壓豆對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質量的改善及其對血糖控制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收治的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9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35例;平均年齡(57.82±8.41)歲;平均病程(6.68±2.64)年。觀察組中男12例,女37例;平均年齡(59.56±7.38)歲;平均病程(7.15±2.59)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年齡大于18歲;2)符合糖尿病防治指南診斷標準[2];3)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
1.3 排除標準 1)嚴重肝腎功能衰竭、酮癥、高滲性昏迷等;2)處于妊娠期、哺乳期,存在惡性腫瘤;3)干預過程中,患者不再配合治療方案、中途放棄。本研究符合臨床研究倫理準則,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常規控制飲食、適當運動、積極降糖治療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耳穴壓豆干預。具體方法:所有護理人員進行統一培訓,以保證后期操作的規范、一致性。選擇神門、枕、額、皮質下、垂前、睡眠深沉區為主穴;熱擾神明者,配穴胃、肝;肝郁化火者,配穴肝、三焦、內分泌;痰熱內擾者,配穴肺、脾;胃氣失和者,配穴脾、胃;瘀血內阻者,配穴肝、胰膽;心脾兩虛者,配穴心、脾;陰虛火旺者,配穴肝、腎、胰膽;心膽氣虛者,配穴心、肝、胰膽;心腎不交者,配穴心、腎;肝郁血虛者,配穴心、脾。采用75%乙醇對耳廓進行常規消毒,護理人員將籽耳貼(上海泰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對準耳穴貼敷,按壓固定,耳穴處則存在酸、痛、脹、熱感,每個穴位每次按壓10~20次,分早中晚3次實施,夏天3~5 d,冬天5~7 d更換耳貼1次,雙耳交替,1個月為1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1)療效判斷標準[5]。顯效:FBG<8.0 mmol/L,或2 h PBG<10.0 mmol/L,癥狀基本消失;有效:FBG<9.0 mmol/L,或2 h PBG<12.0 mmol/L,癥狀明顯好轉,尿糖轉陰;FBG較前下降2.5 mmol/L,或2 h PBG較前下降4 mmol/L,癥狀稍有改善,但血糖控制不穩定。2)采用PSQI評分評估患者睡眠質量,總分21分,分數越高睡眠障礙越嚴重。3)檢測并記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總療程6個月。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2 2組患者PSQI評分的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積極干預后,2組患者PSQI評分明顯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PSQI評分的比較分)
2.3 2組患者血糖相關指標水平的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FBG、2 h PBG、HbA1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積極干預后,2組患者上述指標明顯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上述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血糖相關指標水平的比較
2型糖尿病屬于慢性疾病,病程長,需長期服用藥物,常引起患者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從而促使其機體代謝紊亂更嚴重,多數患者出現睡眠障礙。當患者睡眠質量下降時,患者機體免疫力隨之下降,體內拮抗胰島素類激素分泌明顯增多,導致血糖升高,使血糖控制效果變差,并能增加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因此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在積極控制患者血糖的同時,需積極改善患者睡眠質量才能提高治療效果。目前臨床上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為控制血糖、控制糖尿病并發癥等治療,導致其治療效果欠佳。有研究顯示耳穴壓豆干預聯合常規治療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更好的控制血糖[6]。為臨床進一步推廣,本研究亦得到相似的結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PSQ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耳穴壓豆的干預下,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與國內報道基本一致[7-8]。在中醫學領域,睡眠障礙稱之為不寐。心脾肝腎、氣血不足與不寐明顯相關,不寐的病理改變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調。血之來源為水谷精微所化,上奉于心,則心得所養;受藏于肝,則肝體柔和;統攝于脾,則生化不息;調節有度,化而為精,內藏于腎,腎精上承于心,心氣下交與腎,則神志安寧。耳與全身經絡臟腑的聯系相當密切,《靈樞·口問》篇中說:“耳為宗脈之所聚”“十二經脈上結于耳”。刺激耳穴可以調節相關經絡功能,起到運行氣血,調整陰陽臟腑功能,從而達到治療“不寐”的目的。因此行耳穴壓豆能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國外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與睡眠障礙顯著相關[9]。睡眠周期紊亂可引起應激性高血糖,還可導致胰高血糖素、甲狀腺激素、生長激素等分泌明顯增多,引起胰島素抵抗、加重糖代謝紊亂,使機體血糖波動增大,血糖難以控制。因此,通過對糖尿病患者睡眠質量進行改善,有助于控制血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預后,是臨床治療的一個新的方向。本研究發現進行耳穴壓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進行耳穴壓豆干預能更好的控制患者的血糖。
綜上所述,耳穴壓豆可改善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及睡眠質量,進而使血糖水平得到更好控制,臨床上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