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瑋
(谷城縣人民醫院,谷城,441700)
所謂的睡眠障礙具體指的是因為疾病、功能缺陷等多方因素所引發的睡眠相關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為睡眠失調以及異態睡眠。導致這種疾病的因素有許多,但通常和患者的軀體疾病息息相關。當前臨床上多采用服用具有鎮靜作用的安眠藥物為主要治療方案,然而效果不太理想,且治療依從性較差。本研究選取我院心內科住院的92例睡眠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頭部穴位按摩改善心內科睡眠障礙患者睡眠質量的有效性,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谷城縣人民醫院心內科收治的睡眠障礙患者9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單雙號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6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25~64歲,平均年齡(42.28±1.26)歲。觀察組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26~65歲,平均年齡(42.30±1.25)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精神正常且無溝通障礙的患者。
1.3 排除標準 病情持續影響睡眠質量的患者;合并有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對該組睡眠障礙患者實施常規的治療,即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住院環境,及時給病房通風,將溫度及濕度控制在恰當的范圍內。對病房內的垃圾及時處理,在患者睡前對室內燈光進行調節,并提醒患者家屬不要發出不必要的噪聲[1]。觀察組:該組睡眠障礙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頭部穴位按摩。在患者睡覺之前,治療人員需用粗牛角梳對患者頭部的各個地方梳理30余次,由前方向后方進行梳理,先梳中間部位,再梳頭部的兩邊,力度不宜過大。接著對患者頭部后方的皮膚進行按摩,具體步驟如下:第1步,雙手搓熱;第2步,以雙手拇指指腹輕揉患者兩側的太陽穴,輕揉50次;第3步,用雙手的中指指腹輕揉患者的安眠穴,輕揉50次;第4步,用雙手的拇指順時針按摩患者的內關穴,每側50次;第5步,用拇指指端點按神門穴,每側50次;第6步,用拇指指腹輕揉三陰交穴,每側50次;第7步:用拇指輕揉患者的足三里穴,每次50次;完成上述七步動作,結束患者的頭部按摩。首次按摩由研究者進行,在完成示范之后,接下來的頭部穴位按摩由患者本人或是其家屬進行,持續按摩2個星期[2]。
1.5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所選用的觀察指標為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PSQI分數在0~21分的范圍內,評分超過7分的患者則代表存在睡眠障礙,評分越高的患者則代表睡眠障礙越嚴重。對所有患者發放PSQI調查表,然后對分數進行統計。

經過治療之后,觀察組患者的PSQI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PSQI評分比較分)
在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生活壓力也隨之日趨變大,據可靠數據顯示,全球已有30%的成年人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這種疾病的癥狀集中體現為醒后疲倦以及失眠多夢等,生命質量和工作效率也會受到嚴重的負面影響。在現代醫學領域,通常采用具有鎮靜作用的安眠藥物進行治療,雖然可以幫助患者快速入眠,但長期用藥不僅會讓患者對藥物產生依賴性,還會影響人體的神經功能,致使記憶力逐步衰退[3]。
近些年來,我國廣大醫務工作者在睡眠障礙的非藥物治療領域進行了無數次探索與研究,如今已開始嘗試用中醫的理念對睡眠障礙展開治療。在中醫范疇里,睡眠障礙稱之為“不寐”或者是“不得臥”,關鍵病因在于陽不入陰、營衛運行受阻。對人體穴位進行按摩是中醫理念中對疾病治療的關鍵輔助方式,患者頭部穴位眾多,恰到好處地按摩能夠有效促進睡眠[4]。在本研究的治療過程中,以粗牛角梳作為頭部穴位按摩的輔助工具,目的在于無需精準地把控穴位便可以實施按摩,即便患者及其家屬不懂中醫方面的知識,同樣可以進行有效的按摩。在睡覺之前通過對各個穴位的按摩,能夠全面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緩解相關癥狀,同時能夠有效刺激頭頸部的皮膚孔竅以及各個穴位,讓睡眠的總體質量得到有效提升[5]。
綜上所述,針對廣大心內科的睡眠障礙患者,對頭部的穴位進行按摩,可以全面提升睡眠質量,值得在各大醫院廣泛推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