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歡 李宇明 林偉娜
(中山市第三人民醫院石岐門診,中山,528400)
失眠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睡眠障礙,常見有入睡困難、睡眠維持困難的表現,好發于老年人群。老年慢性病患者由于疾病、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失眠的發生率較高,對患者的病情及機體功能狀態造成嚴重影響[1]。臨床護理干預是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失眠的有效途徑,但患者在門診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往往由于缺乏針對性而無法取得預期效果[2]。本研究在老年慢性病失眠患者中應用針對性優質護理,獲得較好的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中山市第三人民醫院石岐門診收治的老年慢性病失眠患者16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0例。對照組中男36例,女44例,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67.58±5.46)歲,病程5~22年,平均病程(11.63±3.14)年,其中高血壓42例,糖尿病38例,文化程度:文盲2例,小學初中59例,高中13例,大專6例。觀察組中男35例,女45例,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67.26±5.44)歲,病程5~22年,平均病程(11.65±3.12)年,其中高血壓44例,糖尿病36例,文化程度:文盲1例,小學初中56例,高中18例,大專5例。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經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2 納入標準 1)年齡>60歲者;2)符合《國際睡眠障礙分類》[3]中失眠診斷標準,且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者。
1.3 排除標準 1)合并有精神障礙等影響睡眠的原發性疾病者;2)近3個月有服用安眠藥史者;3)配合度差者。
1.4 護理方法 對照組進行健康教育、對癥干預、心理疏導等常規護理。觀察組進行針對性優質護理:1)健康教育:在進行慢性疾病、失眠等方面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對溝通方式及教育內容進行優化和改進。2)對癥干預:在癥狀表現及治療措施等對癥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對患者舒適度的護理,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了解患者的護理需求,加強護理的主動性及護理頻率,耐心傾聽患者的訴求。3)心理疏導:焦慮、抑郁等心理情緒是影響睡眠質量的主要原因,在常規心理疏導的基礎上加強細節及疏導頻率的優化。幫助患者改善焦慮、抑郁等情緒。
1.5 觀察指標 觀察2組的睡眠質量、情緒狀態。睡眠質量通過測量患者的睡眠時間、覺醒時間、覺醒次數來評價,具體檢測使用智能手環記錄患者的睡眠時間、覺醒時間、覺醒次數。情緒狀態分別于護理前后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價,SAS評分共100分,評分越高說明焦慮情緒越嚴重。SDS評分100分,評分越高說明抑郁情緒越嚴重。

2.1 2組患者睡眠情況比較 護理前2組患者的睡眠時間、覺醒時間、覺醒次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患者睡眠時間、覺醒時間、覺醒次數均得到改善,觀察組的睡眠時間長于對照組,覺醒時間短于對照組,覺醒次數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睡眠情況比較
2.2 2組患者SAS評分和SDS評分比較 護理前2組的SAS評分和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患者SAS評分和SDS評分均有改善(P<0.05),且觀察組的SAS評分、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和抑郁狀態評分比較分)
失眠是臨床中常見的睡眠障礙,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其中老年人患失眠的比例高達38.2%[4]。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人群所占比例越來越大。老年慢性病患者具有并發癥較多、情緒波動較大等特點,易發生失眠,進而影響原發疾病的治療效果。相關研究表示,社區干預對改善老年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和生命質量有一定幫助[5],有效干預是改善失眠的有效途徑。常規護理干預雖有應對失眠的護理措施,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個體差異較大,患者配合、溝通的能力也有較大差別,常規護理缺乏針對性[6]。針對性優質護理是在針對性護理的基礎上加強護理質量的一種模式,能夠為患者提供針對性強、質量高的護理,能夠更好改善老年慢性病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
綜上所述,針對性優質護理能夠改善老年慢性病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緩解焦慮、抑郁情緒,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