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睿 李秋嬋 余照斌
(清遠市婦幼保健院,清遠,511500)
充足的睡眠是兒童大腦和機體發育的重要保障,不良睡眠將引發兒童情緒、營養、認知、行為發生的異常,從而導致精神、肥胖、心腦血管疾病的產生[1]。有研究顯示,3~6歲兒童睡眠與身心健康的發展呈高度相關性,處于該年齡段的兒童更容易因睡眠障礙引發相關疾病[2]。本研究通過對3~6歲兒童睡眠問題進行調查,分析其與兒童營養狀況和行為問題之間的關系,為睡眠問題的防治提供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清遠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兒童生長發育科收治的3~6歲兒童300名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98名,女102名;年齡3~6歲,平均年齡(4.36±0.78)歲。
1.2 納入標準 1)年齡3~6歲學齡前兒童;2)自愿參與本研究,對相關操作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1)合并抑郁、孤獨癥、自閉癥等疾病兒童;2)先天畸形兒童。
1.4 研究方法 分別采用兒童睡眠習慣問卷(Children′s Sleep Habits Questionnaire,CSHQ)和3~6歲學齡前兒童行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評價所有受試者的睡眠問題現狀和行為問題情況,其中CSHQ包括8個維度(就寢習慣、入睡潛伏期、睡眠持續時間長、睡眠焦慮、白天瞌睡、夜醒、異態動作、呼吸障礙),8個維度得分總和為CSHQ總評分,總分>41分者提示存在睡眠障礙,得分與受試者睡眠質量呈反比。CBCL包括7個維度(攻擊動作、焦慮方面、退縮問題、注意方面、多動方面、情緒起伏、軀體癥狀),量表總得分為各維度得分之和,以量表總得分的85%劃界,<85%為行為正常,≥85%為行為異常。同時收集受試者身高和體質量信息,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計算BMI值的Z分(Z-BMI),以Z-BMI判定受試者營養狀況,低體質量:Z-BMI≤P5,正常:P5

2.1 300名兒童睡眠狀況分析 睡眠問題的8個維度中,就寢習慣維度占比最高54.33%(163/300),夜醒維度占比最低10(3.33),睡眠問題總發生率為89.67%(269/300);男童睡眠問題發生率為89.90%(178/198),女童睡眠問題發生率為89.22%(91/102),不同性別兒童睡眠問題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就寢習慣、入睡潛伏期、異態動作發生率隨年齡的增長降低,睡眠持續時間長、白天瞌睡發生率隨年齡的增長升高,不同年齡段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00名兒童睡眠狀況分析[例(%)]
2.2 300名兒童睡眠狀況與營養狀況的關系 對300名兒童進行營養狀況分析,其中營養狀況正常兒童207名,營養狀況異常兒童93名,營養狀況異常發生率為31.00%(93/300);存在白天瞌睡、睡眠持續時間長兒童營養狀況異常發生率高于無睡眠問題兒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00名兒童睡眠狀況與營養狀況的關系[例(%)]
2.3 300名兒童睡眠狀況與行為問題的關系 對300名兒童進行行為問題分析,結果存在行為異常的兒童69名,行為問題發生率為23.00%(69/300)。經分析,存在就寢習慣、入睡潛伏期、睡眠持續時間長、睡眠焦慮、白天瞌睡、異態動作、呼吸障礙的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率高于無睡眠問題兒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00名兒童睡眠狀況與行為問題的關系[例(%)]
目前,兒童睡眠問題普遍,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本研究結果也顯示,89.67%的3~6歲兒童均存在睡眠問題。針對300名兒童的睡眠問題進行分析顯示,超過半數兒童存在就寢習慣問題,需加強措施進行預防和改善。分析原因,我國多數家庭對兒童的溺愛教育方式以及電子產品的普及,使得兒童就寢無規律性,導致其出現就寢習慣不規律的問題[4-5]。
本研究顯示,不同年齡兒童的睡眠問題存在一定的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產生不同的睡眠問題,這可能與兒童的成長發育有關。營養成分的攝入將影響兒童的健康發育,對300名兒童的營養狀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3~6歲兒童營養狀況異常發生率較高。營養狀況異常包括低體質量、超重和肥胖,3~6歲健康飲食意識較弱,普遍存在挑食的情況,加之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如不進行干預,易引發營養不均衡的現象[3];同時,大多數家長存在錯誤觀念,總認為小孩吃得不夠,要吃得多才足夠營養,這樣將導致兒童飲食過量、營養過剩,從而引發肥胖[6-7]。針對以上問題,家長應引導小孩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加強健康飲食觀念,從而做到營養攝入正常。另外,對睡眠問題與營養狀況關系分析顯示,白天瞌睡、睡眠持續時間長將導致營養狀況異常,白天瞌睡將影響兒童食欲,導致攝入營養不夠,引發營養異常;睡眠持續時間長將可能導致飲食不規律,從而導致缺餐或者某一餐過量攝入,使得吸收不均衡,引發營養異常。行為問題分析結果顯示,300名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率為23.00%,與既往研究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較少有關[8-9]。對睡眠問題與行為問題的關系研究顯示,絕大部分睡眠問題都將對兒童行為造成影響。好的就寢習慣可以幫兒童遵循生物鐘規律,提升睡眠質量;入睡潛伏期將導致睡眠時間的減少,使得睡眠不充足影響相關行為;睡眠時間過長將打亂兒童生物鐘,導致白天沒有精神,影響其行為;焦慮將導致兒童難以入睡、睡眠不足、容易疲勞等癥狀,從而影響睡眠質量;白天瞌睡說明晚上睡眠質量差或者淺睡,大腦功能未得到休息,導致其處于疲憊狀態;異態睡眠和呼吸障礙與兒童情緒調節和行為發揮相關,其將影響兒童注意力、邏輯推理和執行能力的發揮;因此睡眠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兒童行為的發揮[10]。
綜上所述,3~6歲兒童睡眠問題較為常見,且睡眠質量的好壞將影響兒童營養狀態和行為發揮,臨床應采用相應的措施改善兒童睡眠質量,促使兒童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