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慶鋒
(福建省漳州正興醫院兒科,漳州,363000)
兒童睡眠呼吸障礙的多發人群為2~15歲的青少年,近些年來,該類疾病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很多患兒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降低了其生命質量。腺樣體以及扁桃體肥大是導致兒童出現睡眠呼吸障礙疾病的主要原因,會對呼吸道產生堵塞。治療兒童睡眠呼吸障礙疾病的主要方法便是手術切除腺樣體以及扁桃體等。但是人們往往忽略睡眠呼吸被生活習慣、上呼吸道炎癥、肥胖以及睡姿等因素的影響,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采取個體化的治療方法可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1-2]。本文對兒童睡眠呼吸障礙應用個體化治療的價值及可行性進行研究與分析,選取我院進行治療的患有兒童睡眠呼吸障礙疾病的86例患兒參與本次研究,以期探討治療兒童睡眠呼吸障礙疾病的最佳方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福建省漳州正興醫院兒科收治的患有兒童睡眠呼吸障礙疾病的患兒8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動態分組法分為對照組(n=40)與觀察組(n=46)。對照組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2~15歲,中位年齡(6.32±1.72)歲;其中扁桃體肥大28例,腺樣體肥大21例(其中扁桃體合并腺樣體肥大9例),超重肥胖患兒14例,CT證實有鼻竇黏膜增厚或竇腔積液11例,鼻中隔偏曲3例,中下鼻甲肥大13例,分泌性中耳炎4例,睡姿不佳6例。觀察組中男30例,女16例;年齡2~15歲,中位年齡(6.42±1.79)歲;其中扁桃體肥大33例,腺樣體肥大25例(其中扁桃體合并腺樣體肥大12例),超重肥胖患兒16例,CT證實有鼻竇黏膜增厚或竇腔積液14例,鼻中隔偏曲5例,中下鼻甲肥大14例,分泌性中耳炎6例,睡姿不佳7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經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2 納入標準 1)患兒的疾病符合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確定的兒童睡眠呼吸障礙疾病標準。2)患兒的精神狀態符合本次研究的具體要求。
1.3 排除標準 1)患兒出生時被確診為重度新生兒窒息、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2)患兒出生后被確診為結核病、血液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以及病毒性肝炎。
1.4 治療方法
采用非手術治療的方法來治療觀察組患兒,采取單純手術治療的方法來治療對照組患兒。
1.4.1 非手術治療 1)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對觀察組患兒均采取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2)慢性鼻及鼻竇炎患兒,給予患兒孟魯斯特鈉治療,藥物劑量根據年齡進行區分,2~5歲為4 mg/d,6~14歲為5 mg/d。腺樣體肥大患兒應用孟魯司特鼻用激素治療,鼻腔沖洗3個月,對于變應性鼻炎患兒給予糖皮質激素鼻腔噴藥治療,例如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同時配合鼻腔沖洗治療,鼻咽部疾病采用持續、鼻腔內給藥等系統的治療方法。3)睡眠不佳的患兒,需要由專業的醫務人員對其睡眠姿勢以及生活習慣進行糾正[3]。4)肥胖的患兒,合理控制飲食與運動等方式來控制體質量。5)對于不能耐受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或者不能手術的患兒,采用口腔矯治器來治療,對于輕度以及中度的兒童睡眠呼吸障礙患兒可以使用下頜前移矯治器來治療。
1.4.2 手術治療 主要采取的術式包括全身麻醉低溫等離子扁桃體切除術、扁桃體伴腺樣體切除術以及腺樣體切除術。在對照組患兒中,采取扁桃體和腺樣體切除術的患兒有28例,采取單純扁桃體切除術的患兒有20例,采取單純腺樣體切除術的患兒有6例。手術步驟如下:首先對患兒進行全身麻醉處理,隨后進行氣管插管,口腔暴露術區選擇合適的開口器來牽開,將扁桃體上極暴露,沿著扁桃體包膜自上而下采用低溫等離子刀對扁桃體進行完整切除,仔細止血[4]。將扁桃體切除后,在口鼻內窺鏡的引導下,采取腺樣體切除術,自雙側前鼻孔插入硅膠導管各一根,向前牽拉固定軟腭,自口咽腔置入鼻內窺鏡,在電視圖像直視下將肥大的腺樣體組織采用低溫等離子刀進行切除,直至咽鼓管圓枕、鼻中隔后緣、下鼻甲后端等主要結構充分暴露出。在術后給予患兒抗感染治療,術后5~7 d指導患兒出院,定期對其進行隨訪[5]。
1.5 觀察指標 由本院醫務人員對2組患兒的癥狀改善情況以及治療效果等指標進行詳細地記錄,其中癥狀包括睡眠打鼾次數、打鼾響度、鼻腔鼻竇炎癥、中耳炎、肥胖等,治療效果主要分為痊愈、好轉、有效以及失敗4個等級。
1.6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患兒的睡眠呼吸障礙情況完全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好轉:患兒的睡眠呼吸障礙情況基本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患兒的睡眠呼吸障礙情況有所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有所消失。失敗:患兒的睡眠呼吸障礙情況無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無消失[6]。

2.1 2組患兒的癥狀改善情況 在癥狀改善情況方面,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的相關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的癥狀改善情況(例)
2.2 2組患兒的治療效果 在治療效果方面,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的相關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的治療效果
根據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影響總體死亡率的獨立危險因素便包括睡眠呼吸障礙,而兒童睡眠呼吸障礙是指上氣道阻塞情況在睡眠過程中部分或者全部發生,擾亂兒童正常通氣以及睡眠結構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以及病理變化。大量文獻顯示,引起兒童睡眠呼吸障礙的因素不唯一,往往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上氣道解剖上的狹窄和呼吸控制功能失調是主要的病因,腭咽平面和舌咽平面阻塞是氣道狹窄最為常見的,而兒童睡眠呼吸障礙的最常見病因便是扁桃體和腺樣體肥大,將其肥大的扁桃體以及腺樣體切除可以對兒童的上呼吸道的阻塞情況進行有效緩解,因此手術治療是最為有效的方法[7-8]。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是治療此類疾病的另一類有效方法,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便取得了較佳的治療結果,其可以將患兒的缺氧狀態迅速改善,同時可以降低呼吸紊亂指數,對睡眠質量加以改善[9-10]。
本文對兒童睡眠呼吸障礙應用個體化治療的價值及可行性進行研究與分析,結果顯示,在癥狀改善情況以及治療效果等方面,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的相關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故兒童睡眠呼吸障礙應用個體化治療的價值較高,可行性較強,可以在臨床上加以推廣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