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琳
(重慶市璧山區人民醫院,重慶,40276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在臨床中簡稱為慢阻肺,特點是較高的患病率、較高的死亡率,該疾病會對患者的運動能力和生命質量產生極大的影響[1]。慢阻肺患者急性發作時,患者主要通過藥物進行治療,但任何藥物都不能夠阻止患者的肺功能逐漸下降,不能阻止病情進展[2]。在此期間,就需要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所以,有效的護理是極為必要的[3]。本研究以重慶市璧山區人民醫院收治的穩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展開對照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重慶市璧山區人民醫院收治的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中年齡15~77歲,平均年齡(51.64±1.16)歲;對照組中年齡17~79歲,平均年齡(52.24±1.08)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經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2 納入標準 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無精神障礙;無聽力障礙;無語言障礙;無器官嚴重病變情況;無支氣管哮喘疾病。
1.3 排除標準 合并心理應激障礙、精神障礙等并發癥,無法配合完成問卷調查患者;依從性差,經干預后仍無法配合研究患者;患者或主要家屬對研究持懷疑態度,拒絕簽字者。
1.4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進行護理干預。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方案進行護理干預。健康宣教:給患者口頭講解慢阻肺的健康知識,給患者發放一些宣傳手冊,加深患者對于自身疾病的認識,了解防治措施,指導患者規范用藥,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提高。呼吸功能訓練:護士指導患者通過腹部呼吸以及縮唇呼氣,激發患者通氣潛能,指導患者正確咳嗽,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難情況,使患者的肺部疾病得到改善。心理護理:與患者多多溝通,開導患者,使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治療。生活指導以及運動指導:調節患者飲食,多食用營養豐富的食物,每天早上指導患者散步,做一些有氧運動,提高患者免疫力。
1.5 觀察指標 對2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以及睡眠質量的改善情況進行比較,將患者的應用效果進行評價。焦慮、抑郁評分:引用焦慮自評量表[4]。睡眠質量引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

2.1 2組患者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優于對照組患者。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情況分)
2.2 2組患者的睡眠質量比較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睡眠質量與對照組患者比較,觀察組患者更加優良。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睡眠質量比較情況分)
COPD是呼吸科中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支氣管結構在不斷地被破壞,導致肺組織彈性功能受到損害,使肺順應性以及彈性回縮力發生障礙,病情逐漸加重,導致肺過度膨脹,在臨床最典型的表現就是進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難,對患者的生命質量的影響極為嚴重。長此以往,會使患者發生焦慮或抑郁[5]。臨床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許多并發癥,并發癥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預后效果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其中自發性氣胸就是最為常見的并發癥[6]。在并發癥發生之后,病情迅猛發展,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多種并發癥影響治療效果,比如發生低氧血癥、肺功能衰竭,患者心功能衰竭、休克的發生概率就會變高,患者的生命安全也會因此受到極大的影響[7]。所以,對于穩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來說,應該實施一系列護理措施保證患者的預后。本次研究得到的結果即證實了實施綜合護理的價值。
綜上所述,COPD穩定期患者通過綜合護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以及睡眠質量,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