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梅 陳星 鄧金蓮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總醫院,三明,366000)
視網膜脫離是指視網膜的神經上皮層與色素上皮層分離,致使視網膜下液在分離層潛在間隙潴留[1]。隨著玻璃體切割技術的發展,手術成為幫助視網膜脫落患者恢復視力的重要手段,同時將硅油填充至眼內以定壓視網膜裂孔,再配合合理的護理干預可獲得顯著效果[2-3]。本研究探討視網膜脫離患者采取個性化護理干預對術后視力恢復、疼痛及睡眠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三明市永安總醫院的視網膜脫離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觀察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22~71歲,平均年齡(43.82±5.94)歲;孔源性視網膜脫離10例,牽拉性視網膜脫離12例,滲出性視網膜脫離8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44.17±5.63)歲;孔源性視網膜脫離11例,牽拉性視網膜脫離11例,滲出性視網膜脫離8例。2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臨床表現為視力光感、眼部圖像不完整等,且經眼底檢查確診為視網膜脫離;均為單眼患病;均接受玻璃體切口聯合眼內填充術治療;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合并肝腎臟器嚴重疾病者;孕期女性;精神障礙,認知能力缺陷者。
1.4 研究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包括術前眼周清潔,術后體位護理、飲食指導、病情觀察。觀察組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1)術前:入院后收集患者資料,護理人員針對性地與患者及家屬溝通,消除患者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講解疾病相關知識。2)術中:根據患者裂孔位置選擇適當體位,如裂孔位于顳側或鼻側,取同側臥位,裂孔位于上方則取仰臥位;鼓勵患者術中放松,避免憋氣。3)術后:a.保持患者俯臥位或低頭位,視線向下,并進行局部按摩,緩解長時間俯臥位帶來的身體酸痛。b.術后按時檢測眼壓,根據病情及醫囑口服醋甲唑胺片及止吐藥物,注意眼睛休息。c.飲食要清淡、易消化,戒煙酒,確保大便通暢。d.觀察患者情緒變化,對心理焦慮患者予以心理疏導,指導失眠患者睡前溫水泡腳,播放輕緩音樂,癥狀嚴重時給予安眠劑。
1.5 觀察指標 比較2組術后1個月的視力水平、疼痛發生情況及睡眠質量。1)視力:采用小數記錄視力表測評患者視力。2)疼痛情況:采用疼痛數字評價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進行評估。3)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評估患者的睡眠質量。4)并發癥:傷口裂開、玻璃體出血、高眼壓等。

2.1 2組患者視力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術后視力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視力情況比較[例(%)]
2.2 2組患者NRS評分及PSQI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NRS評分及PSQI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NRS評分及PSQI評分比較分)
2.3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高眼壓1例),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6.67%(高眼壓3例、傷口裂開3例、玻璃體出血2例)。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0,P=0.03)。
視網膜脫離是臨床常見眼科疾病,有致盲風險,手術是目前治療大部分視網膜脫離的唯一有效方式[4]。但手術屬于應激源,會使患者產生緊張、恐懼情緒,且手術難度大、病變復雜,往往給患者造成恐慌心理。另外,視網膜脫離患者術后因體位限制,會引起身體及面部不適,并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不利于視力恢復,需加強圍術期護理干預[5]。
本研究中,全程以患者為中心,建立“一對一”護理模式,護理人員對患者病情掌握更為深入[6]。個性化護理指導患者選取合適的體位,可促進視網膜下積液排出,減輕手術難度,利于減輕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個性化護理還加強術后舒適方面的干預,通過放置軟枕、按摩等措施,緩解患者身體疼痛,提高患者舒適度,進而改善睡眠質量[7]。此外,個性化護理監督患者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可促使患者保持相對健康的身心狀態,從而改善睡眠質量。
綜上所述,個性化護理干預可促進視網膜脫離患者術后視力恢復,減輕疼痛,提高睡眠質量,利于減少并發癥,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