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梅 陳小寒 朱虹玉 阮章婷
(福州神經精神病防治院精神五科,福州,350008)
精神分裂癥是最嚴重的慢性精神疾病之一,臨床特征性表現為幻覺、妄想和言語混亂、表達能力減弱、行為退縮或過激、記憶減退和反應遲鈍等癥狀。精神分裂癥影響全球人口的近1%,是世界十大致殘原因之一[1]。在大多數情況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照顧者是親屬。家庭成員花費大量精力照顧患者,包括幫助日常生活活動,并提供經濟、情感和社會支持。照料者經常面臨患者異常行為以及對患者進行持續護理等挑戰,深刻地影響其心理和身體健康(比如出現焦慮癥、悲傷、失落、憤怒、絕望、羞愧、內疚、緊張和溝通壓力),以至于他們被稱為隱性患者[2-3]。先前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照料者的焦慮和抑郁癥狀發生率分別為32%~100%和29.4%~100%[4]。因此,采取適當的干預措施幫助他們減輕壓力、焦慮和抑郁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正念指有意識地不加評判地活在當下,從而降低壓力、調節情緒[5]。本文探討正念減壓法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照料者焦慮、抑郁及睡眠質量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福州神經精神病防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照料者124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2例。所有家屬中,男40例,女84例;平均年齡(51.4±17.1)歲。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宗教信仰、文化程度、親屬關系、職業狀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人口學指標及臨床病理特征的比較(例)
1.2 納入標準 根據《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患者符合精神分裂癥的標準;年齡為18~75歲;對本研究知情,配合良好;為精神分裂癥患者主要照料者,隨訪可靠;神志清楚,可完成各項調查問卷表。
1.3 排除標準 既往有情感障礙,且進行藥物治療;3個月內出現其他的重大應激事件。
1.4 干預方式
1.4.1 對照組 對家庭照料者進行常規的健康教育指導,包括:1)講解精神分裂癥疾病的相關知識;2)要求嚴格遵醫囑給患者服藥;3)在患者情緒穩定后為患者制定生活和學習計劃,鼓勵與康復期患者共同參加社會活動。
1.4.2 觀察組 在常規健康教育基礎上進行正念減壓法。具體包括:1)成立研究小組,組員包括2名醫師,4名護師,并對其進行培訓,使其具備豐富的正念減壓法理論和實踐知識。2)干預前,對照料者發放知識手冊,講解正念減壓法的目的、意義及過程,取得照料者的配合。3)每周一下午于我科活動室進行集體練習,時長2 h,內容包括:學員相互交流、答疑解問、傳授新內容及個人練習。非集體練習時,要求訓練50 min/d。進行為期8周的干預。4)訓練的內容包括:a.軀體掃描:照料者在安靜環境中,將注意力集中在腳趾,逐漸上升,直到頭部。b.正念冥想:患者靜坐,全神貫注地感受周圍的事物、感覺,觀察出現的各種想法、情緒,客觀地接受這些觀念。c.步行冥想: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正念訓練,步行時感受腳掌與地面接觸時的感覺。d.正念呼吸:照料者專注于呼吸時腹部起伏運動或空氣進出時鼻尖的感受。e.正念瑜伽:不追求高難度、優美的瑜伽動作,拉伸過程中覺察身體的感受、情緒、念頭和想法。當訓練時,出現負性情緒、不適、負性思維時,強調照料者只是觀察并體驗,不做任何評價,保持放松心情,內心平和。
1.5 觀察指標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患者焦慮、抑郁狀態,2個量表均共含20個條目,每個條目按1~4級評分,每個條目得分相加為粗分,將粗分乘以1.25,取整數值為標準分。SAS標準分≥50分表示焦慮癥狀,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則為重度焦慮;SDS標準分≥53分表示抑郁癥狀,其中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則為重度抑郁[6]。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Scale,PSQI)評估睡眠質量,由19個條目,組成7個因子。各因子得分范圍為0~3分,各因子的得分之和為總分,其分值為0~21分,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

干預前2組所有患者中,睡眠質量總分與焦慮評分(r=0.681,P=0.000)、與抑郁評分(r=0.704,P=0.000)均呈顯著正相關。干預前,2組患者的焦慮、抑郁及睡眠質量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8周后觀察組的焦慮、抑郁及睡眠質量總分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情感障礙比較(例)

表3 2組患者干預前、后睡眠質量比較分)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嚴重致殘的慢性精神疾病,中國患病人數約780萬,占全球總數的1/3[7]。該病通常在20多歲時起病,并成為慢性疾病,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和公共衛生問題[8]。在中國,90%以上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還與家人生活在一起,精神分裂癥患者出現的行為障礙(認知、語言和運動)嚴重妨礙個人的社會和職業表現,減弱了他們從事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因此,許多精神分裂癥患者需要長期、高要求的護理和家人的支持。一些研究已經證明了家庭照料者積的極干預對患者的康復起重要作用,大大減少再入院和疾病復發,并改善了社會功能[9]。然而,家庭照料者大多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需要面對患者的怪異行為,不僅要滿足患者基本的護理需求(個人護理和經濟支持),而且還需適應患者的癥狀并加以控制和管理。嚴重癥狀的患者需要長期護理,導致照料者無法正常工作,給他們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社會對精神分裂癥的高度污名化,使人們一般認為精神分裂癥患者是危險的、不可預測的、暴力的和易于犯罪的,這種認知偏頗誘發人們對患者及家屬的回避-拮抗行為,使患者及家屬感到不同程度的邊緣化、消極情緒及病恥感[10]。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照料是一個復雜過程,家庭承受著各種身體、心理、經濟和社會負擔[11]。本研究中,干預前照料者的焦慮和抑郁分別為40.3%和35.5%。并且與睡眠障礙成正相關。然而,目前社會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與康復研究較多,但對照料者的心理狀態及解決方案卻研究較少。
正念是指以一種接受的、不加評判的方式將注意力集中在內心或外在環境刺激上,可以提高自我洞察力。正念可改善心理健康、增加幸福感、減少情緒障礙、降低不良認知以及讓人們以更靈活的方式處理問題[12]。正念減壓法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卡巴金博士提出的,目的為培養正念,強調聚焦當下,接受當前的處境,已被證明可有效減輕心理壓力和痛苦以及提高生命質量[13]。與其他心理干預不同,正念減壓法不是為了逃避現實及感受,而是以旁觀者的角度正視壓力和不良情緒。本研究中,正念減壓法可有效減輕精神分裂癥患者照料者的焦慮、抑郁狀態,提高睡眠質量。
正念減壓法的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從生理層面的原因分析:1)正念減壓時,負責整合和認知功能的前額葉皮質層活動性增加,使人的靈活性、反應性增強。2)杏仁核是大腦的“恐懼中心”,在恐懼情緒的控制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正念減壓時前額葉皮層與杏仁核的反射通路降低。3)大腦海馬區與情緒調節相關,正念減壓時海馬的體積變大、活動性增強[14]。從社會層面的原因分析:讓患者感受當下,出現負性情緒時,以旁觀者的身份進行察覺,不批判、不排斥,當內心獲得平靜時接納力、包容力更大,就能以客觀的態度感知并做出相應的反應。
綜上所述,實施8周的正念減壓法是一種簡單、經濟、安全的心理治療方式,可有效減少精神分裂癥患者照料者的負性情緒,提高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