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廣妹 張美清 林婷
(茂名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茂名,525000)
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癥為常見性疾病,突發的刺激、壓力過大等為其主要致病原因[1]。患者患病后,思維、行為及感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病情嚴重者將失去生活能力,對其生命質量具有嚴重影響[2]。康復護理的應用,可有效提升患者治療效果,促進患者預后[3]。本院選取9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康復護理對其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茂名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精神科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19例,年齡23~59歲,平均年齡(38.67±0.43)歲,精神分裂疾病病程為7~32個月,平均病程(25.64±1.21)個月;觀察組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24~58歲,平均年齡(38.73±0.38)歲,精神分裂疾病病程為8~34個月,平均病程(25.58±1.32)個月。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患者入院后,給予針對性藥物治療,對照組在治療過程中,實施常規護理,主要表現為:為患者講解自身疾病發病原因,告知其治療方式與方法,不定期組織娛樂、文化活動,豐富其日常生活。利用語言與非語言形式將患者負性情緒進行引導,幫助其宣泄。叮囑患者嚴格按照醫囑用藥,并使其了解遵從醫囑用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叮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相關注意事項,避免其病情發作。
1.2.2 觀察組進行康復護理 患者入院后,給予針對性藥物治療,觀察組進行康復護理,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1)生活技能干預: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易對護理人員產生較強依賴感,獨立意識相對較弱,為此,護理人員應在護理過程中指導、鼓勵患者保持獨立生活能力,最大程度自我照顧,如自我洗漱、穿衣、進食、整理床鋪等,同時,可將打掃衛生、洗碗等日常事務教予患者,每天對其進行針對性培訓,培訓內容應由簡入繁、由輕至重,切不可操之過急,每天培訓時間控制在30~50 min左右,對于表現良好的患者給予適當獎勵,進而提升其生活能力;2)心理干預:精神分裂癥患者負性情緒(焦慮、絕望、煩躁等)表現較為明顯,一旦負性情緒出現,對其康復效果及身心健康將產生不同程度影響,為此,護理人員應為其詳細講解自身疾病相關知識,提升其自我認知度,根據患者不同心理情況實施個性化心理疏導,使其負性情緒得以有效宣泄,進而使其更好地配合康復治療,與此同時,可為其講解與其病情相似但康復效果較為優異的病例,使其康復信心得以提升,能夠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面對康復治療;3)社交技能干預:每月開展一次交流會,參與人員包括精神分裂癥患者、醫生、護理人員等,在會議中,病友之間可進行相互交流,分享康復心得,醫生可將與人交流技巧對患者進行傳授,而護理人員主要作用為監管患者交流內容,對于敏感詞匯及事件進行預防處理,此外,患者可進行羽毛球、乒乓球、跳繩、舞蹈等集體娛樂項目,促進其社交能力。
1.3 觀察指標 1)利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觀察2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能力評分,量表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說明生活能力越高;2)利用匹茲堡睡眠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對2組患者護理前后睡眠質量進行比較,21分為滿分,分數越低表示睡眠質量越好。

2.1 生活能力評分 護理前,2組患者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能力均得以明顯改善,其中,觀察組改善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能力評分分)
2.2 PSQI評分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前睡眠質量差異性較小,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前后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分)
目前臨床對精神分裂癥發病機制無準確定論,多名學者認為此疾病的出現與患者生活環境、心理壓力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情感分裂、行為分裂、思維分裂為患者主要臨床表現,自傷、自殘、自殺等行為在此類患者中發生率較高,因此,精神分裂癥屬較為嚴重的精神疾病[4]。
精神分裂癥臨床以藥物治療為主,但有研究指出,患者經藥物治療后,精神癥狀合并率約為50%~60%,數據說明,對精神分裂患者而言,單純藥物治療效果不盡理想,需實施護理干預輔助治療[5]。康復護理目前在精神疾病患者中運用廣泛,對精神分裂患者而言尤為重要,可有效促進其病情康復,提升其生命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生活能力與睡眠質量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康復護理對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睡眠質量及生活能力效果顯著,值得臨床廣泛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