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緯苓 林秋梅
(1 福建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福州,350122; 2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廈門,361000)
中學生是當今社會一群正處于人格塑形期和知識增長期等重要階段的特殊群體。隨著生活節奏的變化以及升學壓力的加劇,大部分中學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從而極大影響著中學生們的睡眠質量,嚴重者可因睡眠障礙進而導致一系列心理及精神問題[1]。影響學生睡眠質量的因素較為復雜,或與學習負擔、人際關系、集體生活壓力、情感需求等有關[2]。而家庭作為支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揮的作用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況,故本研究將探討不同程度的家庭關懷對抑郁、焦慮、睡眠障礙的中學生產生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選取廈門市的50名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抽樣),其中男23名,女27名;其中高一4名,高二13名,高三33名;年齡15~18歲,平均年齡(17.34±0.38)歲;BMI值17.5~26.9 kg/m2,平均BMI值(20.98±3.48)kg/m2;獨生子女36名,占72.00%;單親家庭11名,占22.00%;入睡時間>23點35名,占70.00%;覺得睡眠環境較差29名,占58.00%;感到有學習壓力41名,占70.00%
1.2 納入標準 有睡眠障礙的中學生;均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患有精神類疾病;合并其他疾病影響睡眠者。
1.4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針對50名學生進行調查,以現場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調查人員講解調查目的、意義及填寫要求,強調保密原則,現場填寫問卷并當場回收。本次調查回收5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調查和質控人員都是由本學院專項調查組人員組成,調查前均經過詢問技巧的嚴格培訓,熟悉問卷內容,問卷結束后由質控人員對問卷進行檢閱,保證真實性。同時,問卷來源具有科學性、可行性。
1.5 觀察指標 1)基本資料調查表:采用自擬的學生基本情況調查問卷進行基本資料的調查,內容包括性別、年齡、班級、學科、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狀況、家庭經濟狀況等。2)家庭關懷度指數量表:家庭關懷指數量表(Family Adaptation,Partnership,Growth,Affection,Resolve,Family-APGAR)由5個維度組成,分別為家庭適應度、成長度、情感度、合作度、親密度。每個條目答案中“經常這樣”計2分、“有時這樣”計1分、“幾乎很少”計0分,最終得分相加,越高則代表家庭關懷度越好。7~10分為家庭功能良好,4~6分為家庭功能中度障礙,0~3分為家庭功能嚴重障礙。3)焦慮及抑郁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共20個條目,15個正向評分(1~4分)、5個反向評分(4~1分),依據條目中癥狀出現頻度分為沒有或很少時間、少部分時間、相當多時間、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4個,最終總分越高,代表焦慮程度越重。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含20條題目均為正向評分(1~4分),其分級和評分標準同SAS。4)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主要用于評定學生近1個月的主觀睡眠質量,量表總分為0~21分,評分<3分為總分睡眠質量好,3~7分為睡眠一般,>7分為睡眠障礙。

2.1 家庭關懷度及各維度得分情況 家庭功能良好者14例(28.00%),家庭功能中度障礙者17例(34.00%),家庭功能嚴重障礙者19例(38.00%)。
2.2 不同家庭關懷度者的SAS評分、SDS評分及PSQI評分比較 不同家庭關懷度學生的SAS評分、SDS評分及PSQI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家庭關懷度者的SAS評分、SDS評分及PSQI評分比較分)
2.3 家庭關懷度與焦慮、抑郁及睡眠障礙的相關性分析 SAS評分、SDS評分及PSQI評分均分別與家庭關懷障礙程度呈正相關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家庭關懷度與焦慮、抑郁及睡眠障礙的相關性分析
3.1 研究背景 中學生處于“心理斷乳期”的特殊過渡期,在這一時期其身心均發生巨大轉變,中學生的身心健康與自身健康發展、家庭和諧及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現如今,許多中學生由于缺乏基本社會交往技能,以及學業、家庭及社會的加壓,在生活中存在很多心理問題,比如自尊心低下、焦慮、消沉、抑郁等,從而導致睡眠障礙,對身心產生極大的危害[3]。家庭關懷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早期健康人格的塑造起著關鍵作用,而家庭關懷度較高時,其子女表現出的自信及自我接納能力越強,有利于更好地改善負性情緒,提升睡眠質量。
3.2 家庭關懷對睡眠障礙的影響 焦慮及抑郁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礙的癥狀,而長期睡眠障礙又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大腦功能紊亂,進而加重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甚至可能誘發某些軀體、心理及精神疾病,影響學生正常生活及心理健康[4]。在本研究結果中顯示,隨著家庭功能障礙的加深,學生在焦慮、抑郁及睡眠障礙上的程度也隨之加深,因此說明不同家庭關懷度對學生負面情緒、心理問題和睡眠障礙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學生的家庭關懷度水平越高,其焦慮、抑郁及睡眠質量越好,這說明家庭作為學生群體的支持系統,家庭關懷情況會影響學生的情緒及睡眠狀況。
3.3 改善中學生睡眠質量的建議 如研究結果所示,家庭關懷度與焦慮、抑郁及睡眠障礙存在密切的關聯性,家庭關懷度是改善學生負性情緒、提升睡眠質量的重要因素。針對該現狀,可從3個領域實施干預:1)家庭領域:了解中學生家庭狀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服務。例如通過親子之間的情感度與合作度互動,指導家長掌握正確的溝通方式,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同時鼓勵家長與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改掉錯誤的教養方式。2)學校領域:與學校保持溝通,定期開展關于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課程,并積極開展相關活動,提升中學生的認知,從而接納自己的變化與成長。其次,學校應專設心理咨詢老師及醫生,滿足學生的心理咨詢需求。3)社區領域:社區工作者應注重宣傳和個案工作,注重挖掘案主的優勢,幫助學生鏈接資源,聯系心理咨詢師對中學生實施針對性心理干預。
綜上所述,有效的家庭關懷對學生的睡眠有積極的影響。因此,應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給予學生生活及情感上的關注及照顧,指導家長多與學生溝通、陪伴和語言開導,及時解決學生的焦慮及抑郁的心理顧慮,提高其睡眠質量。本研究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本市的情況具有地域特殊性;第二,因為樣本量小導致與既往研究結果不一致或出現誤差現象;第三,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學生會出現新的特征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