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張璇
城市作為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載體,在可持續發展上,它的終極目標為提升人類福利水平[1]。城市生態效率的提升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而生態福利績效則是衡量生態效率的重要指標[2]。為了評估某一城市或者城市群的生態效率,以期提升自然資源轉化為福利水平的效率,我們需要對生態福利績效進行一個較為準確的測量和評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典型的城市群,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其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因此,本文選取珠三角城市群為研究對象,探究其內部的生態福利績效。
國內生態福利績效概念由國內學者諸大建汲取Daly的研究理論精華而提出。在研究層級上,近年來,生態福利績效被國內學者用于國家級以及省級不同層面的實證研究;而在研究方法上,目前國內學術界更傾向于構建投入產出指標對其進行評估衡量[3]。
目前國內學者已取得諸多研究成果,但對城市群生態福利績效的探索仍較少,而珠三角城市群作為典型的城市群,缺乏對其生態福利績效的系統研究。因此,本文選擇非徑向SBM對2018年珠三角城市群的生態福利績效水平實行相應測評,探討珠三角的生態福利績效水平并提出對策建議。
數據包絡分析(DEA)是一種相對效率測度的非參數分析方法[4],但徑向的DEA模型存在忽略松弛性測度的問題,得出的效率值結果較為粗略,導致無法對DMU的有效性進行精確判斷。基于此,為了有效評價和排序決策單元,經過不斷改進,Tone建立了Super-SBM。限于篇幅限制,具體展開方式和方法參考國內學者龍亮軍的相關研究,本文不再贅述。
在指標設置上,生態福利績效指標包含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見表1)。在投入指標的設置方面,本文在數據可獲得性的基礎上,參考龍亮軍、付麗娜等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對投入指標進行選取,將其劃分為環境污染以及資源消耗兩個方面;在產出指標的選取方面,本文參考人類發展指數的設定,設置了含括經濟水平、醫療水平、教育水平三個維度的社會福利水平的量化指標。

表1 城市生態福利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在資源消耗指標的設置上,目前國內大多數研究采用城市建設用地面積表示土地消耗,建設用地面積非實際建設面積,未能反映土地消耗的真實情況,因此本文采用城市建成區面積進行衡量。在環境污染指標的選擇上,工業的“三廢”排放量在衡量城市生態福利績效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采用城市生活源和工業源的“三廢”污染排放的指標進行衡量。
本文的基礎統計數據來源主要包括《2018年廣東省統計年鑒》、珠三角城市群各市統計年鑒及各市的水資源公報、生態環境公報,《中國城市統計年鑒》。
由于部分地區2019年的環境指標數據暫未公布,為體現測算結果的真實性,本文采用2018年的截面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本文參照《2010人類發展報告》中所使用的計算方法測算人類發展指數,并用內插法和外推法推算無法直接獲得的其他數據。
首先,經過主成分分析適用性檢驗,資源消耗指標可直接代入模型中,而環境污染指標適合做主成分分析,因此本文對其進行降維處理。
其次,本文運用DEA-SOLVER5.0軟件對數據進行測算,結果如表4所示。結果顯示,珠三角城市群實現DEA相對有效,平均生態福利績效為1.155,其中大部分地區為DEA相對有效,分別是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肇慶;3個地區為DEA無效,分別是惠州、東莞、江門。其中,深圳作為中國經濟特區及全國第四大城市,在各項績效指標排名中均靠前,其生態環境、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水平均處于較高水平狀態,城市生態福利績效水平高;廣州雖然作為全國第三大城市,但其土地資源消耗較大,環境污染較嚴重,屬于“高福利、高消耗”的類型,因此生態福利績效排名比深圳低;而佛山各項水平均處于偏低的水平狀態,這是因為佛山的發展起點較低,發展時間較晚,因此在廣東省內它的生產力相對落后,這導致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佛山的資源消耗也較少,屬于“低福利、低消耗”;但佛山的DEA相對有效,發展潛力較大,因為佛山經濟以較快的速度平穩增長,各項社會公益事業全面發展,相對協調水平較高。
在空間分布上,依照區位因素,珠三角城市群包含三個新型都市區,分別是“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都市區。其中,“廣佛肇”都市區平均DEA效率值為1.412,呈現出較為平均的整體發展水平,而其中廣州、佛山、肇慶的生態福利績效排名也相對靠前;“珠中江”都市區的平均DEA效率值為0.972,說明其DEA相對無效,在生態福利績效的排名上,珠海、中山、江門的位次也相對靠后;“深莞惠”都市區的平均DEA效率值為1.349,由于深圳的生態福利績效較突出,提高了“深莞惠”都市區的平均績效水平。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各個都市區及其內在城市的生態福利績效水平的特點:珠三角中部都市區“廣佛肇”的水平較均衡,發展較穩定;西部都市區“珠中江”水平較低;東部都市區“深莞惠”城市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區域發展較不平衡(見表2)。

表2 2018年珠三角城市群生態福利績效水平測算結果
根據測算結果得知,2018年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生態福利績效整體水平較高,達到DEA相對有效。從城市排名來看,深圳、佛山、中山依次位列前3位。從區域的角度來看,珠三角三大新型都市區呈現“東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態勢,但中部都市區“廣佛肇”內部城市生態福利發展較為平衡,東部都市區“深莞惠”內部城市生態福利發展差異較大。因此在建設城市的同時,珠三角城市群應先找準城市定位[2]。高福利水平城市廣州、深圳等應提高發展質量,促進可持續發展;低福利水平城市如東莞等應處理好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間的關系,同時注重人力資本提高,促進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