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萍
摘 要:生態環境保護關乎人類社會永續發展,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指出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是大國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要跨越的關口。下面以鎮賚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為例,談一下我個人對縣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認識與思考。
關鍵詞:生態環境;縣域;環境保護
1.縣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鎮賚縣處于松嫩平原和科爾沁草原交融匯聚地帶,縣域內嫩江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三類水體標準,轄區內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全年城區空氣環境質量優于國家二級標準。近年來鎮賚縣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最前沿。但由于縣屬經濟欠發達地區,環境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環境監管能力不足,環境污染問題還不同程度存在。
1.1環保基礎設施不完善。近年來,鎮賚縣在財政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統籌實施河湖連通、造林還濕、草原治理、環境設施建設等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但由于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多,老化嚴重,污水管網、供熱管網還不同程度的存在銹蝕、滲漏、收集率低等問題,改造任務繁重,污水、垃圾處理水平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1.2環保執法隊伍專業化能力有待加強。當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形勢日益嚴峻,涉及范圍點多面廣,加之不斷涌現的新要求、新挑戰,對執法人員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而現有的環保執法人員業務水平參差不齊,高精專人才緊缺,與新形勢下的環境監察工作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
1.3環保意識有待加強。縣域內個別單位履行環保主體責任意識不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機制還沒有得到完全落實,責任壓力傳導還不到位。尤其是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形勢下,個別單位、個別領導干部過多強調生態環保資金少、困難大等客觀因素,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發揮主觀作用、調動各級積極性、挖掘各方面潛力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環保主體責任落實。
2.對縣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認識
2.1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深入貫徹生態戰略。隨著社會和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不斷提高,單靠政府已不能滿足當前環境治理的需要,必須要厘清各治理主體職責定位,劃分責任區域,共同參與生態保護工作。一是不斷強化思想引領。堅持思想上高度重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黨委、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特別是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最前沿。通過以上率下、層層推動,最大限度凝聚齊心協力保生態、促轉型的強烈共識。二是明確發展戰略。進一步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目標,以“堅持綠色發展,推進生態環境整治攻堅”的發展戰略,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推進工作中,注重整體規劃、系統實施、工程支撐、創新驅動和依法保護,為著力打造生態屏障和特色生態產業基地,讓公眾樂享綠色健康生活構建堅實路徑。
2.2強化多元共治,提高生態保護主體之間協作效率。首先是各主體之間必須要放在平等地位,才能進行有效合作。政府不再是統治者,不能搞“一言堂",而是在生態治理上起引導作用,積極傾聽公眾訴求,幫助企業改進生產技術,為其他主體溝通交流創造平臺,拓寬渠道,提高各主體參與治理的便利性。企業也不再是“閉門造車”,害怕公眾意見,而是從企業內部改起,定期開展員工培訓,樹立環保意識,每年在技改上投入一定比例的資金,保證排放達標。公眾也不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是主動參與環保監督,確保每條環保法律制定,每一項環保事項施行都符合群眾利益。社會組織也不再是對居民持懷疑態度,無法融入當地生態治理事項,而是對居民充分信任,主動配合政府、企業的治理活動。其次是整合資源和組織力量,加強對企業和環保組織的管理,提高居民的參與程度,最大限度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縣域生態保護。最后是充分運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利用融媒體平臺、微信公眾號和官方微博,及時收集并反饋企業和公眾環境問題,提高政府公信力,使得各主體之間良性循環,效率提升。
2.3建立完善領導工作機制,全面夯實生態責任。生態環境建設重在監管,難在問責,完善生態環境治理法治化進程,是縣域生態環境治理的保障。嚴格落實《環境保護法》,結合縣域實際,細化實施規則,制定政府、企業、公眾和社會組織等各主體參與的責任清單,明確責任單位和責任企業,政府與部門之間、政府與企業之間、政府與公眾之間、企業與公眾之間可建立權力義務清單,依據清單開展生態治理和環保責任追究。如縣域應嚴格執行“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環評審批和監督執法“兩個正面清單”、排污許可證等規章制度。強化事前、事中、事后監管,確保企業污染防治設施正常有效運行,偷排、漏排、超標排放突出問題不反彈;完善獎懲機制,引導居民提升環保意識,規范環境行為,勇于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作斗爭,在全社會范圍內樹立環保先進典型,宣傳環保事跡,用身邊的人和事去感化人,營造人人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濃厚氛圍;規范社會組織管理,取締非法環保組織,防止公眾和企業經濟利益受損。
2.4著力開展全民宣傳教育,提高生態文明意識。一是社會組織參與能力不強,是制約縣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須要加強社會組織參與生態環境治理,主要需要培育壯大環保組織力量,打通這關鍵一環。具體工作開展當中,需要嚴格加強對于環保組織的規范化管理,防止出現無人管理、野蠻生長的亂象。作為環保部門,要健全相關環保工作程序,不斷提高審核審查標準,把牢準入關,同時可支持符合條件的環保組織依法成立和參與生態環境治理,促成多部門共同協作、共同參與治理的良好局面。通過檢查、評估、年審等手段,依法監督環保組織運行情況,嚴厲打擊環保組織違規違法行為,對于違法行為應當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堅決杜絕違法現狀,才能夠確保環保組織群體清清爽爽。另一方面要依法扶持環保組織的成長,民政、環保、財政等部門要加強協作,制定和完善購買環保組織服務政策,加強資金保障,完善激勵機制,支持環保組織開展公益性社會活動。二是將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快生態文化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在這一環節當中,需要充分意識到民眾也能夠為環保工作添磚加瓦,深入挖掘民眾力量,通過組織開展世界地球日、環境日、森林日和全國節能宣傳周等主題宣傳活動,開展“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借助活動的力量,倡導綠色文明、綠色消費、綠色低碳,并在全社會形成人人參與、共建共享、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濃厚氛圍。只有民眾充分意識到環保的重要價值,才能夠在環保工作的開展當中,有效發揮民眾的監督和維護價值,促使環保工作的高效開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在縣域工作當中,仍存在意識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及工作能力有待加強的現象。為解決這些問題,不斷強化環保工作質量,就需要提出針對性措施。具體可以通過樹立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升個部分之間協作效率,不斷建立健全相關工作機制、明確工作責任的措施,以及樹立全民生態意識等措施,促使生態環保工作成效不斷獲得鞏固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