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區域經濟學是一門從經濟學角度研究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關系協調的科學,作為經濟學的分支學科,區域經濟學將區位因素作為重要的考察對象引入了經濟學研究中,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離不開區域經濟學理論的支持。本文結合課程內容,分析了新發展局面下我國的區域發展戰略以及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關鍵詞:區域經濟學;區域;區域發展戰略;城鄉不平衡;協調發展
一、概述:
本學期我們開設了區域經濟學這一門課程,課堂上老師從淺到深,由易到難為我們介紹了區域經濟學的起源、發展、完善和延伸過程。區域經濟學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左右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老師引入了一些西方學者比如艾薩德的著作《區域分析方法》來解讀區域經濟學在西方國家的發展,也佐證了樓繼偉,黃奇帆等學者的觀點,并結合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重大經濟戰略政策調整方向,來闡述區域經濟學在國內的發展。
二、區域經濟學的幾個重要概念:
(一)區域
從社會科學的角度出發,政治學當中對區域的劃分依據是地方管理的行政邊界,社會學中的區域意味著有同樣的文化傳統和語言生活習慣的社會群落,地理學中的區域劃分標準是處于不同海拔和氣候帶的地表單元,所有的區域共同構成地球的生態環境;經濟學中的區域指的是由人類的經濟活動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經濟社會綜合體
(二)區域的重要性及主要特征
為什么要劃分區域的概念呢?傳統經濟學聚焦于對市場、個體、政府等對象經濟行為的研究,對區位因素的考慮較少,實際上,不同的區位會導致不同的資源稟賦(這種資源稟賦不僅包括自然資源,還有人為因素帶來的各種會對經濟活動造成影響的優劣比較),不同的資源稟賦會給地區經濟帶來不同的特點和優勢。
區域的主要特征:(1)可度量性:區域的邊界時明確的,不論是從地理學,社會學還是經濟學方面去考慮,區域都可以在地圖上明確地標示出來,各區域之間有序排列,互相接壤。(2)整體性:在每一個區域內,各要素都以一定的秩序和比例有機結合,不是簡單的加總,區域整體對外表現出特定的功能,可能是服務功能,也可能是空間上的連接功能,整個地區可能由多個區域構成,如果其中某一個或多個區域發生變化,就會改變整個地區的經濟格局,對外表現出高度的整體性和統一性。
(三)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問題
區域經濟學也就是空間經濟學,核心研究內容集中在三個問題上“哪里有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第一個問題指的是各類經濟活動,因為各地區的要素稟賦不同,每個地區的產業也不盡相同,有些地區礦產資源豐富,適合發展冶金業、能源產業,有些地區水土資源優勢明顯,適合于大面積種植農作物,發展農業畜牧業等第一產業,有些地區常住人口較少,人口流動性強,但是自然風景秀麗,適合發展旅游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第二和第三個問題指的是經濟學家對地區經濟發展區別的解釋,以及對未來發展途徑和方向的探索。
三、我國的區域經濟學問題
(一)當前新發展局面下的區域發展戰略
1. 提出背景
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經濟騰飛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中國從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成長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當前我國所處的國際形勢和經濟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全面的變化,2020年是全球經濟動蕩的一年,全球治理矛盾突出,逆全球化趨勢抬頭,經濟全球化面臨的巨大不確定性,對我國經濟提升內需,從維持對外貿易順差到內部市場和消費為主導的快速轉型提出了要求。
“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反映出了黨和政府對當前我國所面臨的經濟形勢的準確判斷:疫情造成了全球經濟供應鏈斷裂,各個國家疫情爆發的波峰波谷時間先后錯位,這導致了全球貿易進程受阻,比如我國的冷鏈產品進口行業,數次從國外的冷鏈加工進口產品中檢測出了病毒樣本,考慮到貿易訂單和其他因素的影響,雖然沒有完全禁止冷鏈產品進口,但是貿易量明顯下滑。疫情也導致了一些跨國公司蒙受巨大損失,特別是一些對外輸出技術的科技企業,美國已在2020年下半年要求跨國企業盡快將海外業務分批次撤回國內,此舉一方面在于創造國內就業機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國政府轉移產業重心,希望構建國內完整產業鏈的目的。
2. 實現路徑
(1)聚焦區域不平衡問題,著力解決地區發展矛盾。從中央提出的“構建國內大循環”戰略來看,大循環的主體不僅包括沿海地區發達城市,黑河——騰沖線以西的廣大欠發達地區也是國內循環的重要環節,國內大循環的構建不同于西部大開發戰略,不僅僅是東部地區對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和經濟扶持,從疫情爆發以后的各地的經濟情況來看,中西部地區應對危機沖擊的能力要明顯高于東部地區。
(2)要深化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我國的區域總體發展規劃是“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大循環的構建需要各區域加強流通,這種流通不僅局限于要素流動方面,還應該包括教育資源再分配,人才引進和各級政府治理能力、治理體系完善等。
(3)充分發揮區域增長極作用,由點至面帶動全國發展。目前我國最重要的四大經濟中心為: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這些地區人口稠密且產業發達,是我國經濟增長重要環節,不僅要承擔培育國內科技創新發展項目和帶動國內需求的任務,還要為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提供借鑒經驗和多方面支持,通過區域聯動,促生中西部地區新的都市圈(如蘭西城市圈建設),謀求共同發展。
(二)城鄉地區發展
1. 不平衡問題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秦漢至隋唐年間,關中地區是全國的經濟、文化、政治發展中心,而東南部沿海地區則是“蠻夷之地”,隋唐以后,由于南方地區物質豐裕且氣候溫和,以農耕文明為主的中原國家開始向南移動,北方的農牧業和手工業開始沒落,南方地區的經濟中心地位一直貫穿了此后的整個封建時代。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先后提出了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中部地區崛起等發展戰略,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始終在協調平衡的動態進程中。城鄉地區發展不平衡是區域不平衡發展的一類重要問題,我國目前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2000美元左右,但是城鄉收入差距依舊在持續擴大中。
2. 如何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1)城鄉發展工作要統籌推進.
對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推進,要堅持“求同存異”的思想,求同指的是要促進農村地區和城市地區在公共服務、教育醫療、產業發展方面能夠有機融合、共同發展,存異指的是要客觀認識鄉村和城市地區在資源屬性和產業特色方面的差異,鄉村地區的主要功能就是為城市提供優質農產品和生產資料,不能將城鄉發展問題一刀切,用發展城市的方法去改造農村。
(2)促進產業融合,進行總體規劃
城市地區商業功能發達,但是衣食等基本保障需要來自于農村。廣大農村地區為城市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糧食保障和新鮮的農副產品,很多地區存在供求不匹配的問題,鄉村居民農產品售賣不出去,但城市居民需求缺口很大。應當利用好互聯網、跨地區物流等手段,在農村地區專門設立物流中心和電商運營中心,基本做到省內供需匹配,跨地區信息共享;從農產品的種植、質量監控、采摘、包裝、運輸、售賣等環節入手,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條,增強鄉村地區經濟活力和自我造血能力,實現城鄉地區產業深度融合。
區域經濟學的思想和理論方法在當前經濟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中國目前的區域發展問題和戰略方向進行研究思考將有利于我們更加深入的理解經濟現象的背后動因,理論學習應當來自于現實生活,又回歸于解決實際問題,雖然對這門學科的學習和認識還不夠深入,但我們已經收獲了全新的研究視角和思路。
參考文獻
[1]李建國,李智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與城鄉一體化的中國探索[J].當代經濟研究,2017(04):78-85.
[2]楊蔭凱,劉利,楊俊濤.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基本現狀與緩解對策[J].中國經貿導刊,2010(13):36-37.bao
[3]楊錦英,鄭歡,方行明.中國東西部發展差異的理論分析與經驗驗證[J].經濟學動態,2012(08):63-69.
[4]秦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研究[J].現代商業,2020(12):55-56.
[5]張可云,肖金成,高國力,楊繼瑞,張占倉,戴翔.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區域經濟發展[J].區域經濟評論,2021(01):14-29.
作者簡介:張晶,女,漢族? 山東菏澤,96.12.23 ,本科,銀行職員,棗莊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