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市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 韓少笑
盤錦市是遼河三角洲平原下游、渤海之濱的一顆璀璨明珠,被譽為“輕輕放在濕地上的城市”,享有“濕地之都”美名,擁有世界上最大、最典型的濱海濕地,是繼尼羅河退化后全球生態系統保存最為完好的濕地,被稱為“國際重要濕地”“中國最美濕地”,自然濕地面積達2165平方公里,其中濱海濕地392平方公里。在20世紀末大力推廣水產品圍海生態養殖的基礎上,自然海灘生態環境遭到了不可逆的破壞,隨著大面積的圍海養殖池塘開發,阻斷了紅灘綠葦間的海淡水連通水脈,環境逐年惡化,大量的濕地凸現斑駁,變為荒蕪之地。(如圖1)

圖1 退養還濕初期效果圖
為保護濕地環境,維系生態平衡,促進“退養還濕”相關工程的實施。近年來在國家生態、環境優先的大背景下,先后組織開展多個藍色海灣整治專項活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讓紅灘綠葦環境優化、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天更藍、水更美,也讓盤錦成為真正的濕地生態城市。(如圖2)

圖2 濕地修復初期效果圖
遼河口濱海濕地作為中國最北濱海濕地,處于淡水生態系統和海水生態系統的交匯處,具有很高的邊緣生態效應,不僅生物生產力高,還具有巨大的生態環境調節效應,其生態重要作用不可或缺,重要地位不可替代。但自20世紀80年代起形成的圍海養殖,對濱海濕地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破壞,成為一塊生態頑疾,職能部門發現位于潮間帶的水產養殖池塘工程中,嚴重阻斷了紅灘綠葦間的水脈溝通,更發現毫無節制的養殖廢水排放,會直接威脅到水域生態安全和陸域環境治理,間接影響了生態城市形象和市民的居住環境。人類從事社會活動,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是新時代背景下治國理政、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旨,將“退養還濕”暨“藍色海灣整治行動”作為一項重大政治責任和政府重點工作目標:“堅持不懈地開展濱海濕地一體化修復治理,推動遼河口濱海濕地從過度利用、無序破壞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加速轉變。”
2015年,盤錦市先行啟動“退養還濕”工作,當年恢復濱海濕地2.3萬畝;2016年對上爭取獲批“盤錦市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為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編制了《盤錦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成為全省首座在法治化、規范化、制度化層面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的城市。2017年,《盤錦市濕地保護條例》頒布施行,將濱海濕地列入保護范圍,在劃定濕地生態紅線、劃分濕地保護等級、保護和管理自然資源、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等方面作出詳細規定,成為自盤錦建市獲得地方立法權以來,第一部實體性地方性法規,為“退養還濕”暨“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提供了更加具體的法制遵循。同時,盤錦市嚴格區分養殖業戶“生計”“投資”“非法牟利”等不同情況,建立“一戶一檔”,實施“一戶一策”,積極疏導、勸返、轉產。
為確保政策高效執行并符合本地自然海灘濕地的特征,成立了專項領導小組,各職能部門聯動,全盤化、一體化指揮“藍灣整治”工程的實施,將相關建設內容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并建立督查、舉報制度。結合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整治行動的同時,對舉報人給予一定獎勵,并召開多次電視電話會議,在梳理主要矛盾問題的同時,出臺具有震懾力的文件與通告,在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同時,提供相關法律理論支持。在社會各界的不斷努力下,相關整治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提供了有力高效的外部環境支持,并借助電視臺、廣播電臺、報社等一系列官方媒體對相關政策、法規、條例大力宣傳,使部分對相關工程開展持頑固不化態度的養殖戶逐漸理解生態工程推進的必要性。
2018年8月至今,實際退出恢復圍海養殖池塘總規模遠超國家批準“盤錦市藍色海灣整治”項目5萬畝的設計規模,達到8.59萬畝,新增自然岸線17.6公里,造就了全國最大的“退養還濕”單體工程。所恢復的濱海濕地很快將形成天然翅堿蓬蘆葦濕地,并形成新的海洋牧場,助力渤海灣海洋灘涂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其生態意義影響深遠,將成為先進的環境治理典型工程在類似地區推廣。
藍色海灣整治修復工程的推進,不但可促進環境長期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還能促進相關環境保護工作更加具體化,由在出現問題時的被動解決,逐漸轉變為在日常執法過程中發現問題后的及時解決,不但有利于提升相關環保部門的監察工作能力,還能對相關問題及時高效分類,在相關領導小組的推動下,根據不同的工作種類,在明確職能與監督責任的基礎上,每天出動大量工作人員前往執法現場,嚴格落實相關責任制度,及時排解、扼殺隱患,有效保障濕地生態環境和生態平衡。
在開展自然環境勘察監測過程中,利用相關遙感技術與地質、生物、環境類知識結合,分析紅海灘生態系統的生物組成與分布情況,經過精密測繪,發現紅灘綠葦濕地總面積有近千平方千米,自然濕地與人工濕地面積占比約為7:1,這說明紅海灘自然濕地的占比較高,最大程度還原了紅海灘自然風景原貌。在根據斷面判斷最新地質情況時,通過遙感影像判斷分析,以生物量、生物種類、生物生長情況為主要指標,利用無人機拍攝和土壤隨機取樣等形式開展調查。由于人工測量斷面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且沼澤地貌容易凹陷,測量人員必須齊心協力才有可能取得最終結果。綜合近一年的濕地翅堿蓬分布面積數據分析,其面積已達到近年來的最大值,與濕地環境遭到破壞時期相比,面積提升了十幾倍,因此整治工程不僅可提升海灘周邊的環境,還能確保生物多樣性并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相關環境整治工程不但可有效提升紅海灘周圍的生態環境,更可將盤錦打造為旅游名片廣為宣傳,盤錦的建市史雖短暫,但經濟社會與環境整治水平長期處于省內各市前列,這些都離不開全民環保意識的提高和相關地方法規、條例高效執行,政府各部門對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在“十四五”的工作計劃中,盤錦地方更是將以打造紅海灘國際旅游度假區為建設核心,在現有基礎上引進國際化的濕地認證指標,將生態工程的建設眼光立足長遠,將紅海濕地打造為全國的濕地生態建設典型,進而成為提升城市形象與魅力的關鍵工程。
盤錦作為東北地區的海洋城市,不但擁有天然的港口,在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重視環境建設,不但確保了“兩個一百年”相關目標高效推進的基礎,更可將盤錦地區的空氣質量和宜居水平上升到了新的臺階。在整治工程推進多年后,必將保護好現有的生態系統,使生態得以持續平衡發展。
生態環境的建設離不開職能部門的重視與市民的積極配合,紅海灘環境整治不但優化了周邊濕地的生態,還對遼河水系的綠色植物生長有利,在環境治理工程造福千家萬戶的基礎上,還可對環境可持續發展帶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