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文理學院 陳甜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在新時代歷史背景下已經被推向了新的戰略高度,成了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主要內容,其中法治社會的基礎及前提條件就是全民守法,而法治教育的普及和推廣是全民守法實現的基礎和前提。在開展法制教育宣傳活動的過程中,青少年法治教育是最關鍵的部分也,是我國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青少年法治教育不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能力,更有助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進程,在法治社會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十八屆四中全會將“法制宣傳教育”改為“法治宣傳教育”,體現出普法工作的目標從普及法律知識到宣傳法治理念、培育法治意識的轉變。在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中,更是要求普法不僅僅要宣傳法律知識,還要重視培養青少年的法治思維,通過宣傳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法治教育實踐活動來提升青少年運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國《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體現了黨和政府對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的高度重視,大綱中關于青少年法治教育有著明確規定,其不僅明確了憲法教育的核心地位,還要求學校教育的各個階段要有法治教育相關知識的融入,為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識以及法治觀念,將尊法、守法、學法、用法作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的總體規劃。
目前來看,我國青少年依靠法律保護自己的自覺性和能力還在不斷提升,法治意識明顯增強。全面依法治國開展以來,我國對于青少年教育和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相比于其他國家來講,中國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相對較低。但是由于各種消極因素和不良環境的影響,我國青少年犯罪現象日漸突出,給社會、家庭和個人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對實現依法治國的戰略目標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近年來,盡管我國的未成年人犯罪事件數量在持續下降,可是犯罪“低齡化”成了新的趨勢。
青少年作為社會群體中的特定群體,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從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統計數據中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到:在全國法院接收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當中,被告人以初中生為主,占比為68.08%,研究表明,案件中被告人的年齡主要集中在16周歲和17周歲。其中,17周歲未成年人涉案最多,占比五成以上;16周歲未成年人涉案位居第二,占比30%以上,是犯罪預防的主要年齡段,這表明16周歲以上未成年人犯罪占比近九成。而如何教育以及培養好青少年的法治觀念,這是家庭、學校以及社會都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在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數量的上升趨勢中,以陜西省為例,一些案件中青少年犯罪性質惡劣、社會影響力大,無論是西安藥家鑫交通肇事殺人案、咸陽15歲少年遭6名學生攔路搶劫拒絕后被活埋致死、還是勉縣13歲少年殺人案都無不令人震驚。通過這些案例可以看出,目前對于青少年進行法治教育還存在以下問題:
1.學校對青少年法治教育培養不夠重視。在許多中小學,普遍呈現出法治教育流于形式的特點,法治教育的方式以及教育內容比較簡單。
2.法治教育手段單一。學生接受法律知識的來源主要是學校的法治宣傳教育,學校對于法治教育宣傳偏應試化,對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3.法治教育內容與其他教育內容混同。學校在法治教育宣傳過程中存在把青少年法治教育與安全教育、消防教育相混淆的現象,使學生對于法律的認識存在偏差,對法律的了解少之又少,不利于學校開拓學生法治思維和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
4.中小學生自我保護意識相對較弱。青少年正處于思想教育啟蒙階段,受外來因素影響較大,一些不良信息的接收會增加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
5.學生法律常識相對匱乏。現階段青少年的自我保護意識相對較為薄弱,難以判斷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陷阱”。
針對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案件數量的不斷上升以及犯罪低齡化趨勢的不斷加強,結合目前中小學在法治教育宣傳中存在的不足,我們開展了“以法潤青苗,陽光稚少年”——中小學生法治教育服務項目。其具有以下優點:
目前我國正處于“八五”普法規劃期,法治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的效果較為顯著,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等期望要求我們愈加注重關于法治觀念的教育宣傳。
針對國家政策方針,以法治教育宣傳為主要手段加強青少年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是項目開展的主要方向。
資料顯示,中國法院系統審理的刑事案件中有50-70%是青少年(14-25周歲)犯罪,并且有高達12%的案件涉及未成年人(14-18周歲)。國家統計局年度數據—1999年至2017年全國人民法院審理刑事案件罪犯人數如表1:

表1 1999年至2017年全國人民法院審理刑事案件罪犯人數
通過表格可以看出,從1999年到2017年,平均每年有近26萬青少年觸犯了刑法。這些數據所顯示的青少年犯罪問題是社會和家庭以及學校所不可忽視的。通過分析對比青少年犯罪案件以及犯罪原因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法治宣傳方案,可針對不同年齡段進行不同內容的法治教育。
傳統的法治教育形式單一,通過簡單的法條誦讀難以達到宣傳效果。項目打造了“線上+線下”法治教育宣傳模式,通過運用互聯網搭建公眾號,將線上宣傳結合線下志愿者進入校園宣傳法治理念以達到普法效果。
以往的法治教育宣傳主力軍在于學校自身,但學校授課老師缺乏法律知識培訓,教學活動缺乏針對性和生動性,往往導致學生學法效果差。本項目作為一項公益性的法治教育服務項目,通過高校與政府、基層人民法院、公安局、律師事務所合作,對各中小學進行公益性的法治教育宣傳與法律服務。
項目由學院法學研究所專業人員、法學教研人員以及法學專業學生共同參與。項目組和學校學院的普法宣傳進行合作對接,與學院較為成熟的法律診所平臺合作,深入同執法部門開展警民融合,共促普法推進。
項目方案的實施依靠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需要院校師資、社區基層政府與社會公益相互銜接,我們將整個方案的實施總共分為線上和線下兩個板塊,以線下教育為主。各個板塊分工協作,相互獨立卻又緊密結合。
1.與中小學合作,成立寶雞文理學院下屬的法律工作室,并由工作室負責招募志愿者。項目志愿者招募對象主要是寶雞文理學院政法學院的學生。在項目實施初期我們一共招募了30名法學專業志愿者,將三十個人分成六個小組,分組分批次進入中小學校園進行法治教育宣傳。以寶雞文理學院附屬小學為例,項目組與學校聯系進入附屬小學,分別在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開展了以“法潤青苗”為題的主題班會。
2.突出憲法教育的核心地位。憲法作為我國的“母法”,對于它的實施是公民憲法和法律意識產生的必要條件。《我國青少年法治教育發展報告(2019)》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國范圍內知道憲法的小學生只有30%,初中生只有60%,體現出我國青少年憲法教育的缺失。項目就這一問題做出對應的措施,例如組織班級舉辦“憲法進校園”主題班會、在憲法宣傳日進行憲法宣傳、平時班會課進行憲法知識比賽等。
3.在中小學校園內發行法律知識專刊,開辦法治宣傳園地。志愿者小組每周至少一組進入學校,并且根據不同主題定期制作發放宣傳報紙、宣傳手冊,有利于促進青少年在校園里隨時隨地接受法律的熏陶。
4.普法內容采取分段普法。針對中小學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問題提供不同的法治教育宣傳內容。前文中提及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趨勢呈現低齡化,所以對于小學生來說,我們的普及內容主要以憲法和校園安全為主要內容。初中是校園暴力事件多發區,與小學生相比較,初中生剛剛進入青春期,其思想、心理健康容易受到社會各種不良因素的干擾,所以容易引發青少年犯罪。針對這一問題,我們主要以法律法規解讀為主,例如解讀《中國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最新刑法修正案(十一)對于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通過對于法律法規的解讀,讓青少年明確自己的權利義務以及規范自己日常行為,學會通過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在根本上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5.與教育局合作,為各中小學圖書館定制適合中小學閱讀的法律刊物,保障相關書籍、報刊的供應,提供相應的圖書資料查詢。在對市場調研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現在關于青少年法治教育宣傳圖書種類還是很少,并且學生對于大部分圖書內容接受度較弱。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提出與教育局和政府合作,為中小學圖書館添置法律類圖書,同時定制適合中小學閱讀的法律刊物,保障相關書籍、報刊的供應,提供相應的圖書資料查詢。在學校圖書館、閱覽室設立法治圖書角,提高中小學生閱讀積極性。
6.拓寬法治宣傳形式。與高校或者律師聯系,邀請高校法學系教師或有經驗的專業律師進入校園,針對未成年犯罪、校園安全等問題舉辦講座,提升中小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興趣。與轄區警務室合作邀請政法干警進課堂,通過法治教育宣傳、案例展示等開展形式多樣的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
7.建立“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治教育體系。三位指的是社會、學校、家庭,一體化是為了增強社會對于預防青少年的關注力度、加大學校對于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投入力度、強化家庭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正向作用。鼓勵學生“帶‘法’回家”,讓青少年在實踐中增強法治觀念。通過“家長開放日” 等活動向家長宣傳法律知識,提高家長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素質,使其更好地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
與寶雞文理學院法律診所協作,提供法律咨詢的公眾號為中小學生提供法律宣傳、咨詢和援助。
對線上部分我們通過分工,將20名志愿者分為4組,分別是文秘部、策劃部、組織部和宣傳部。各小組依職責不同分工協作對公眾號進行管理。對于公眾號的推文的編輯由文秘部負責;在線上開展問卷調查、推廣宣傳由宣傳部負責;文章審核監督由組織部負責;線上線下活動的開展和對接由策劃部負責。公眾號每周根據不同主題推送三篇文章進行宣傳。公眾號后臺運營安排2名管理員進行留言篩選與核查,及時對在網上咨詢的法律問題進行解答。
通過與寶雞文理學院法律診所協作,提供法律咨詢的公眾號為中小學生提供法律宣傳、咨詢和援助。公眾號通過在平常宣傳過程中發布關于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推文來達到宣傳效果。內容主要圍繞預防青少年犯罪、掌握校園安全知識、學習法律常識等幾方面展開宣傳。
以進入寶雞文理學院附屬小學進行法治教育宣傳活動為例:
為進一步推進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增強青少年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有效提升青少年法律素養,2020年9月21日,項目小組受邀為寶雞文理學院附屬小學五年級一班主持法律宣傳主題班會,小組成員們一同踏上了普法之旅。在班主任孟老師的帶領下,成員們走進了寶雞文理學院附屬小學五年級一班的教室。這次的法治安全教育班會主要分為五個部分:
1.法律是什么?通過講解體現紀律和法律不同的案例,讓同學們更加具體地理解法律的概念。
據了解,魯西集團自2010年至今共舉辦了九屆員工職業技能大賽,隨著企業不斷地壯大,涉及的產業越來越多,大賽項目和參加人員、層次連年遞增。競賽項目由第一屆的5個增加到17個,競賽范圍由單純的生產崗位技能競賽增加為涵蓋辦公自動、安全消防、安全駕駛、會計電算化等覆蓋生產操作、后勤崗位的綜合型大賽。隨著集團員工實訓基地的建設投用,賽項的承辦由原來與技術院校共辦,變為全部利用集團內資源開展競賽活動。競賽組織水平通過不斷地總結提升,并借鑒省賽、國賽標準,逐步達到省級賽事水準。
2.你知道的法律有哪些?在這一環節,通過憲法宣傳視頻組員們向同學們介紹了憲法宣傳日、憲法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與中小學生權益息息相關的部門法。
3.小學生應會的法律知識。幫助同學們判斷了公民與未成年人的區別,以及如何遵守道路安全法則,并且列舉了生活中有可能發生的違法犯罪行為,增強同學們的法治觀念。
4.安全自護小常識。就“如果有人搶奪你的錢財怎么辦”這個問題與同學們進行互動,教會學生們要以躲避免受違法犯罪行為侵害為自己的首要任務。不建議同違法犯罪分子面對面搏斗,遇事不慌、設法擺脫,打110報警。發現自己正在或已經受到非法侵害時,及時向公安機關、老師、家長報告,及時制止不法侵害。
5.新手測一測。最后的環節設置了數道法律小問題,來幫助同學們溫故知新。
法治教育宣傳活動讓同學們“親近”法律,了解了自己在生活中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增強了其法治觀念。項目組成員作為法學專業的學生,通過這次活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得到了一次寶貴的實踐機會。
1.建設平安校園。法治教育宣傳活動幫助學校在建立校園管理制度、建設安全校園等方面提供了指導,由此降低校園管理過程中存在的風險。
2.實現雙贏:一方面,法治教育宣傳項目的實施使高校法律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解決了中小學法治教育宣傳的傳統的局限性,為解決中小學法治教育課堂提供了專業的法律知識輸送;另一方面,為高校法學專業的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機會。美國著名大法官霍姆斯指出:“法律的生命是經驗而不是邏輯。”
我國傳統的法學教育偏重理論知識的教授,缺乏理論與實踐結合,高校學生畢業之后,往往要花上幾年的時間才能獨立地處理法律問題。法治教育服務項目通過給學生提供實踐平臺,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律師思維。
3.法治宣傳活動中更好地貼近廣大中小學生,以多種形式滲透法教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到法治教育。
4.結合學校、家庭、社會的作用,實現課堂和實踐相結合,共同為營造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法治環境做出努力。
5.打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教學環境,讓中小學生多渠道多角度地感知法、體驗法,讓法治教育有機滲透在法治宣傳活動中,普遍提高中小學生的法律意識。
“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作為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其肩負著建設祖國、復興中華的重任。在全面依法治國新十六字方針的指導下,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體系建設與完善,高度重視青少年犯罪“低齡化”現象,整合青少年法治教育資源,普及法律知識,滲透規則意識,提高青少年法治素養,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法治意識的培養要從青少年抓起,及時恰當的法治教育,能夠讓法治社會枝繁葉茂,根深蒂固。
注釋
①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權威發布.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之未成年人犯罪[N]2017-11-3013:18:25.
③權威發布:十九大報告全文 [J].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新華網微信公眾號,2017-10-18.
④國家統計局年度數據——人民法院審理刑事案件罪犯情況,數據來源: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