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1日,俄羅斯自然資源部部長科茲洛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俄羅斯已探明的石油資源儲量按照現在的開采速度可供再繼續開采59年,天然氣資源可供再開采103年。圖為俄羅斯原油開采現場。網絡供圖
能源研究和咨詢公司伍德麥肯茲近日發布的研究報告提出,如果全球持續加速能源轉型并最終實現《巴黎協定》的減排目標,全球石油需求可能會比目前下降70%。受此推動,到2050年,油價可能會暴跌至10美元/桶。
伍德麥肯茲認為,在能源轉型加速的情況下,2050年前,全球所有能源市場將越來越多地實現電氣化,從而將石油等化石能源擠出市場。同時,到2050年,歐佩克產油國在石油市場的份額雖然仍將超過50%,但其對市場的控制力將下降。
5月6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氣候與清潔空氣聯盟聯合發布報告稱,減少人類活動產生的甲烷排放,是緩解全球氣候變化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報告指出,如采取有效措施,在2030年前每年減少排放1.8 億噸甲烷,即在2030年實現比2020年甲烷排放減少45%,那么全球將有可能在本世紀40年代,避免約0.3攝氏度的升溫。在全球人類活動排放的甲烷中,超過95%源自三個行業:化石燃料產業排放約占35%,廢棄物處理約占20%,農牧業的甲烷排放占40%。報告表示,石油和天然氣行業中有60%~80%的環節能夠實現“低成本減排”,捕獲逃逸的甲烷氣體甚至可以帶來額外收入,有可能實現“負成本”減排。
根據國際智庫“碳追蹤倡議”組織的最新預測,如果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繼續按照目前速度增長,本世紀30年代,其將代替化石燃料成為電力領域的主力;到50年代則將全面取代化石燃料,為全世界供能。
據路透社報道,國際機構能源轉型委員會日前發布報告稱,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到2050年,全球需要投資超80萬億美元,其中氫能領域需要15萬億美元的投資。
能源轉型委員會表示,為了在2050年實現全球凈零排放的目標,清潔能源必須成為每個行業脫碳的核心,而氫能將在鋼鐵和交通運輸等行業的脫碳中發揮重要作用。預計到2050年,氫氣的年使用量將從目前的1.15億噸增長5~7倍,占最終能源需求總量的15%~20%。
據行業媒體《光伏雜志》報道,韓國貿易、工業和能源部日前啟動了2021年光伏項目招標工作。本次招標項目按照規模的大小分為5個類別,總規模為2.05吉瓦,是迄今為止韓國最大規模的光伏招標。
對于此次招標,韓國方面明確將首次引入PPA(購電協議)機制,承諾中標1兆瓦以上規模項目的企業可以和國內電力消費者簽訂長達20年的PPA,電價將由韓國貿易、工業和能源部確定,同一類別的項目統一電價,且在合同期內保持不變。
日前,規劃裝機容量626兆瓦的Trillo光伏電站在西班牙開工建設。這是目前歐洲裝機規模最大的光伏電站。Trillo光伏電站由西班牙太陽能開發商SolariaEnergía打造,預計今年底完工投產。
近日,道達爾旗下的可再生能源子公司道達爾埃倫和澳大利亞能源公司Province Resources簽署了一項諒解備忘錄,雙方約定將合力開發裝機容量達8吉瓦的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根據計劃,項目將分為兩個階段展開,目前雙方已經選定6個可再生能源項目作為備選。
據伊拉克通訊社5月3日報道,歐佩克第二大石油生產國伊拉克計劃在未來5年內向巴士拉天然氣公司投資30億美元,以提高天然氣生產能力。巴士拉天然氣公司是伊拉克政府、殼牌和三菱公司的合資企業,伊拉克政府持51%的股權,英荷合資公司占44%,日本公司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