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宣傳司
開篇語
在中國共產黨走過的百年歷程中,一代又一代奮斗者頑強拼搏、賡續(xù)前行,涌現(xiàn)出無數(shù)感天動地的英雄模范。在黨的領導下,廣大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者用智慧、汗水、心血乃至生命,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健康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即日起,開設“百年風華 醫(yī)者榜樣”專欄,與您一起感悟楷模先鋒的崇高品格,從他們的感人事跡中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
張孝騫:“永遠和患者在一起”
診治患者“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他堅守著“治人而非僅治病”的初心,在臨床中牢記四個字“戒、慎、恐、懼”,在疑難雜癥面前出奇制勝。上世紀30年代,他創(chuàng)建了我國第一個消化專業(yè)組,對胃的分泌功能進行多方面研究,有的論文至今仍被國際學界引用。
上世紀50年代,他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消化專科,對內科學系建設、人才培養(yǎng)、醫(yī)學教育和臨床實踐傾注了全部心血。他就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我國消化病學奠基人張孝騫教授。
“和患者在一起。”這是張孝騫教授最樸素的臨床思維。在他85歲高齡時,還堅持一周進行兩次門診、4次查房。每次查房、門診時,他都隨身帶著一個小本本,記錄疑難病歷的具體信息,作為他繼續(xù)研究、思考、追查、驗證的依據(jù)。日積月累,他的小本本竟然有好幾箱子。
“張孝騫教授喜歡琢磨。”這是他給學生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他看過的疑難病歷都要反復琢磨,查找文獻,對有些患者的名字和病歷號,幾十年之后仍然記得。
1985年12月28日,88歲高齡的張孝騫教授在黨旗下莊嚴宣誓,終于實現(xiàn)了從一個熱血青年到愛國主義者再到中國共產黨黨員的飛躍。張老的經歷正是老一輩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者信念堅定、追求真理、科學報國的赤子之心的生動寫照。
鐘南山:歷經風雨,大山屹立
“人的生命是第一寶貴的”“為了人民的身體健康和安全,我們可以不惜一切代價”......2020年9月,在由中宣部、教育部、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lián)合主辦的專題電視節(jié)目《開學第一課》現(xiàn)場,我國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為全國中小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鐘南山成長在醫(yī)學世家,父親是著名兒科醫(yī)生,母親是廣東省腫瘤醫(yī)院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鐘南山曾經介紹自己名字的由來,1936年10月,他出生于江蘇省南京市,南京有座鐘山,所以父親給他起名“鐘南山”,希望他像大山一樣歷經風雨依然屹立。
1960年,24歲的鐘南山從北京醫(yī)學院(現(xiàn)北京大學醫(yī)學部) 畢業(yè),踏上了與父母一樣的醫(yī)學之路。對他而言,同病人在一起,讓病人轉危為安,就是最大的幸福。20世紀60年代,鐘南山被派往山東省威海乳山,在乳山開展工作,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
2003年初,“非典”疫情來勢洶洶,廣州好幾家專門接納“非典”病人的醫(yī)院已經不堪重負。時任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的鐘南山站了出來,出任廣東省非典醫(yī)療救護專家組組長。他說:“把重癥病人都送到我這里來!”鐘南山以客觀事實和臨床經驗為依據(jù),提出并證實“非典”病因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在他的指揮下,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防治“非典”的方案。
冬去春來,鐘南山的黨齡漸長、年歲漸高,卻一直在征途。“非典”過后,他依舊致力于呼吸系統(tǒng)疾病領域,向公眾普及衛(wèi)生知識,推動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洶涌而來。“沒有特殊的情況,就不要去武漢了!”迷霧籠罩的春節(jié)前夕,鐘南山讓人踏實的聲音響起。他一邊提醒大家,一邊卻逆行深入武漢,乘坐高鐵的照片“刷屏”朋友圈:在奔赴武漢的高鐵餐車一角,鐘南山滿臉倦容,眉頭緊鎖,閉目養(yǎng)神,身前是一摞剛剛翻看的文件。這張照片感動了無數(shù)人,而他卻簡單回應:“當國家需要我,我責無旁貸。”此后,作為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帶領團隊只爭朝夕,一邊進行臨床救治,一邊開展科研攻關。
2020年9月8日上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鐘南山獲頒“共和國勛章”。面對諸多榮譽,鐘南山卻始終謙虛地說:“我不過就是一個看病的大夫。”
駱抗先:與時代同行 與患者同心
“我的乙肝博客每天有成千上萬人訪問,能與網友直接交流,為更多患者服務,我覺得我趕上這個時代了。”一番質樸話語傳遞著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感染內科原主任、“時代楷模”、著名傳染病學專家駱抗先最真摯的醫(yī)者心聲。耄耋高齡的他說,網友和患者都叫他駱爺爺,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1949年,駱抗先考入原國立中央大學醫(yī)學院醫(yī)療系學習。1954年,駱抗先大學畢業(yè),分配到傳染科工作。1961年,駱抗先加入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本色,用仁心仁術減輕患者病痛。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感染內科主任侯金林至今仍珍藏著老主任駱抗先于1996年寫下的培養(yǎng)計劃,駱抗先曾叮囑他,“必須長期深入臨床,時刻為患者著想。”
駱抗先確是如此要求自己。他每周出3次門診,每次提前半小時到達診室。為了不讓患者白跑一趟,本應中午12時結束的門診常常延至14時。每看完一位患者,他都起身將其送出,隨后站在門口招呼下一位患者。他還是出了名的“精打細算”。駱抗先制訂診療方案,在確保療效的前提下,會充分考慮患者家庭的經濟狀況。
他貼近臨床、貼近患者的觀念,源于恩師的一句叮囑——“圖書館只能培養(yǎng)博士,臨床醫(yī)生是要從病房里‘滾出來的”。他到病房后,喂患者吃飯,為他們端大小便盆,在日常瑣事中觀察了解病情的起伏。
幾十年來,他始終以患者需求為導向,在乙型肝炎防治領域勤勉鉆研。駱抗先在國內最早將分子生物技術引入乙型肝炎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中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陰性感染者的病毒變異,并在國內率先進行病毒性肝炎細胞凋亡的發(fā)病機制研究,把我國乙型肝炎研究提至新水平。
1996年年底,某學校700多名學生轉氨酶不明原因增高,其中有20多人因感染嚴重被送進部隊醫(yī)院。身為全軍傳染病專業(yè)組組長的駱抗先到達后便一頭扎進調研中。新年的鐘聲敲響,駱抗先還在一點一點地收集患者大便和血清標本。因當?shù)貦z驗條件有限,駱抗先把所有大便標本運回廣州檢驗,整整6箱,被同事們戲稱為“瘋子”。回到廣州后,駱抗先與專題攻關小組經一年多嚴謹?shù)膭游飳嶒灪头肿硬《緦W實驗,終于鑒定出一種新型病毒基因組成段——經輸血傳播病毒(TTV) ,這是繼甲型和戊型肝炎后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第三種經胃腸傳播的肝炎病毒,為人類探知新病毒所致的肝炎留下濃重一筆。
如今,駱抗先已是桃李滿天下,這支“駱駝隊”還將繼續(xù)沿著駱抗先的足跡,在防治乙肝、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屠呦呦:青蒿濟世 科創(chuàng)報國
已至初夏,浸潤在煙雨中的浙江省寧波市開明街26號老宅,迎來參觀旺季。這里是前不久試開放的屠呦呦舊居陳列館。每天都有不少經歷過高考洗禮的學生來此,尋訪這位我國著名女科學家的少年印記。
作為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獲得者,從1981年6月入黨到2016年獲評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屠呦呦到底有著怎樣的不同尋常之處?“很多外國的科學家的重大突破可能來源于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心。但對于屠老師他們那一代人,支撐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的原動力,是對家國的責任心、擔當。”屠呦呦曾經的同事、中國工程院院士、“人民英雄”張伯禮回憶,“她常說,國家培養(yǎng)了我,一定要為國家和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這些“有益的事情”是什么呢?
答案是國家需要什么,就努力去干什么。1959年,學西藥的她大學畢業(yè)分配到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所后不久,就用兩年半時間脫產系統(tǒng)學習中醫(yī)藥知識,將傳統(tǒng)醫(yī)學經驗性知識和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聯(lián)系在一起。
答案是國家對我信任,我必勇于擔當、奉獻。20世紀60年代,人類飽受瘧疾之害。她被指派參加全國“523”抗擊瘧疾研究項目,負責并組建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所課題組、承擔抗瘧中藥研發(fā)時,二話不說送走年幼的女兒以便全身心投入工作,為加快科研不懼危險以身試藥。
答案是國家給了任務,就不講條件、不畏挫折地完成。縱使當時的科研設備陳舊、科研條件落后,她認定:“沒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堅持。”僅用3個月就收集了2000多個方藥,兩年內篩選了380余種中藥提取物,經歷近200次失敗……在全世界已挽救數(shù)百萬人生命,每年治療患者數(shù)億人的青蒿素之所以得以成功研發(fā),背后的關鍵不是那一抹靈感,而是永不放棄的堅持和努力。
答案是只要還能報國,就繼續(xù)老驥伏櫪。近年來,她屢獲大獎、榮譽加身,但她不慕繁華、樸素依舊,獎金捐出來,用于支持青年科學家科研;深居簡出、勤奮依舊,繼續(xù)帶領團隊進行著青蒿素作用機制以及擴大適應癥研究。
屠呦呦永遠記得,14歲時,哥哥屠恒學曾贈給她一張肖像照。照片中那個面目清秀、眼神篤定的青年同時給她寫下贈言:“呦妹:學問是無止境的。所以當你局部成功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認為滿足。當你不幸失敗的時候,你亦千萬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學問決不能使誠心求她的人失望。”記下這番話,屠呦呦從寧波老宅出發(fā),用一生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