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摘要:目的:分析采用咪達唑侖聯合亞低溫治療小兒病毒性腦炎的療效。方法:選取2020年1~11月貴州省畢節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病毒性腦炎患兒8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采用咪達唑侖治療,觀察組在咪達唑侖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亞低溫治療,比較兩組臨床效果、繼發性癲癇發生率、住院時間。結果: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觀察組繼發性癲癇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采用咪達唑侖聯合亞低溫方案治療小兒病毒性腦炎,安全有效。
關鍵詞:病毒性腦炎;小兒;咪達唑侖;亞低溫治療
病毒性腦炎為中樞神經系統常見病,病毒感染中樞神經系統及腦實質后會引起發熱、頭痛及腦膜刺激征,嚴重者伴有水腫、神經元損傷等,為避免危及患兒生命安全,需及早采取合理方案治療[1]。臨床多采用對癥治療、促病毒代謝、抗病毒等治療方案,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兒臨床癥狀,但保護神經功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目前,亞低溫聯合藥物療法被廣泛應用在小兒病毒性腦炎治療中,亞低溫治療可有效降低體溫,減輕炎癥反應造成的腦組織損傷,從而改善預后。咪達唑侖可在機體內快速轉化為親脂性物質,促進神經系統功能的恢復。本研究主要分析咪達唑侖聯合亞低溫治療小兒病毒性腦炎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11月貴州省畢節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病毒性腦炎患兒8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1個月~13歲,平均年齡(6.14±2.11) 歲;病程1~7 d,平均病程(3.21±0.42)d。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1個月~13歲,平均年齡(6.24±2.36) 歲;病程1~7 d,平均病程(3.24±0.36)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 經臨床相關檢查確診為病毒性腦炎者[2];(2) 滿足用藥指征者;(3) 存在抽搐、意識障礙、昏迷等癥狀者[3];(4) 腦干受損者;(5) 家屬自愿入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6) 年齡 < 16歲者。排除標準:(1) 合并其他部位感染性疾病者;(2) 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3) 存在研究藥物禁忌證者;(4) 嚴重臟器功能不全者;(5) 化膿性腦膜炎者;(6) 先天性腦病者;(7)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咪達唑侖注射液治療。在一般對癥治療的基礎上靜脈滴注咪達唑侖,初始劑量為0.15 mg/kg,而后以1.0~6.0 μg/(kg·min) 速度維持靜脈泵注治療。隨訪觀察6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亞低溫治療。將患兒放置在冰毯上,利用亞低溫治療儀,將溫度控制在37℃左右,持續治療5 d后,給予自然復溫法進行復溫。注意事項:在亞低溫治療過程中,醫務人員需加強對患兒病情的觀察,且在治療期間,指導患兒多進食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同時多攝入含鉀豐富食物,如海帶、木耳等,并加強營養支持;指導患兒絕對臥床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及休息時間,協助患兒進行日常基本活動;此外,對患兒意識狀態進行評估,若發現異常,則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隨訪觀察6個月。
1.3 觀察指標
(1)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根據腦電圖及臨床癥狀(發熱、抽搐、嘔吐、神經系統癥狀等) 評價臨床療效:顯效,患兒腦電圖顯示無異常且臨床癥狀緩解≥90 %,肌力提高≥2級;有效,患兒腦電圖顯示病情改善且臨床癥狀緩解46 %~90 %,肌力提高≥1級;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4]。總有效率 = (顯效例數+有效例數) /總例數×100 %。
(2) 比較兩組繼發性癲癇發生率。
(3) 比較兩組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21.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見表1。
2.2 兩組繼發性癲癇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繼發性癲癇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見表2。
2.3 兩組住院時間對比
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見表3。
3 討論
病毒性腦炎是以神經細胞壞死、變性、腦實質炎癥改變為病理改變的神經系統疾病,發病初期可見稽留高熱、顱內高壓、持續或頻繁抽搐等臨床癥狀,嚴重時可并發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衰竭等,危及患兒生命。因此入院后,需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旨在控制患兒病情進展,改善患兒神經功能及預后[5~7]。
有研究發現,小兒病毒性腦炎隨著病情的迅速蔓延,可直接破壞大腦神經組織,引起脫髓鞘病變,損傷血管周圍、大腦皮質、腦干及下丘腦等,并出現相應的感覺、肢體及運動障礙,造成生命體征失衡、體溫調節障礙及內環境紊亂等,隨著病情加重,預后效果變差[8]。目前臨床證實,亞低溫為唯一有效的腦組織保護措施,主要通過多種機制保護損傷后的神經功能,抑制腦細胞凋亡,即在降低腦代謝率、減少神經元及膠質細胞變性壞死的同時,減少興奮性毒素及氧自由基的釋放,發揮保護神經元的作用。
臨床上,常應用咪達唑侖聯合亞低溫治療小兒病毒性腦炎。首先,咪達唑侖具有安眠、松弛肌肉、鎮靜、抗焦慮等作用,可達到抗驚厥的目的;其次,二者聯合可維持血腦屏障完整性,發揮協同作用優勢,通過提高細胞能力代謝,降低機體顱內壓,減少腦組織水腫,改善神經功能,縮短癥狀改善時間,改善預后[9~10]。利用亞低溫治療儀的物理方法將患兒的體溫調控到預期水平,可降低繼發性癲癇發生率及死亡率,而咪達唑侖可維持患兒康復所需的高質量睡眠,且具有藥物藥效發揮快、持續時間短、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等特點,經吸收后可廣泛分布全身,無蓄積作用,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繼發性癲癇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證實咪達唑侖聯合亞低溫治療病毒性腦炎患兒更具優勢。綜上所述,咪達唑侖聯合亞低溫治療小兒病毒性腦炎具有積極作用,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俊華.白虎湯加味聯合神經節苷脂對小兒病毒性腦炎外周血細胞因子指標及腦脊液中SP-D和Gal-9表達的影響[J].中醫藥信息,2019,36(2):22-26.
[2]趙婷婷.白虎湯加味聯合神經節苷脂治療小兒病毒性腦炎的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1,14(5):131-133.
[3]孫文.丙種球蛋白聯合更昔洛韋治療小兒病毒性腦炎的臨床療效[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0,13(36):51-52.
[4]范曉麗.咪達唑侖聯合亞低溫治療重癥病毒性腦炎的療效及對患兒神經功能的影響[J].臨床醫學,2019,39(9):51-53.
[5]蔣紹清,譚少宏,葉澤忠.頭部亞低溫聯合微泵輸注咪達唑侖輔助治療兒童重癥病毒性腦炎臨床研究[J].兒科藥學雜志,2019,25(4):20-23.
[6]羨一心,王莉,宋麗芳.咪達唑侖聯合亞低溫治療用于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的療效及對腦脊液IL-6、NSE、MMP-9及AQP4水平的影響[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8,18(12):1656-1658.
[7]徐云娜.亞低溫聯合咪達唑侖治療對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神經功能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8,47(20):2449-2451.
[8]黃祥杏.亞低溫聯合咪達唑侖治療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的效果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12):34-36.
[9]張保霞,張曉,徐瑞.短程甲基強的松龍沖擊聯合高壓氧對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血清S100B蛋白,NGF水平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9,35(21):6.
[10]蔣紹清,潘宣任,龐宗欽,等.小兒危重病例評分聯合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及視頻腦電圖對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預后的評估價值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 2020,23(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