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會森



摘要:目的:分析蛛網膜下腔—硬膜外腔聯合麻醉用于分娩鎮痛的麻醉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100例醫院產科接收的產婦,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分娩鎮痛采取單純硬膜外麻醉;觀察組分娩鎮痛則采取蛛網膜下腔—硬膜外腔聯合麻醉。采用VAS評分評價兩組產婦麻醉前以及麻醉后1 h、2 h、3 h的疼痛情況,并統計兩組產婦不良分娩結局以及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差異。結果:兩組產婦麻醉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但觀察組產婦麻醉后1 h、2 h、3 h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產婦(P < 0.05) ;兩組產婦在不良分娩結局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兩組產婦在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蛛網膜下腔—硬膜外腔聯合麻醉相比于單純硬膜外麻醉來說具有更好的鎮痛效果,能夠有效減輕產婦的疼痛感,并且不會增加不良分娩結局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值得在分娩鎮痛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蛛網膜下腔-硬膜外腔聯合麻醉;分娩鎮痛;麻醉效果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分娩疼痛被認為是女性分娩中必然承受經歷,因此如何緩解分娩疼痛一直沒有被臨床醫學所關注[1]。分娩過程中產生的劇烈疼痛會導致產婦精神壓力過大,引起神經內分泌異常,例如兒茶酚胺表達水平升高、促進腎上腺素進一步釋放,導致血管收縮,影響胎盤血流灌注量,從而引起胎兒宮內窘迫[2];同時,產婦由于疼痛而大力呼叫,使得通氣量增加,容易引起呼吸性堿中毒,二氧化碳分壓下降,酸性物質生成水平升高,引起代謝性酸中毒,這些都會對分娩造成不利影響[3];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分娩鎮痛措施。分娩鎮痛主要是通過減輕產婦在分娩時的疼痛,來緩解機體應激反應引起的不良影響[4]。目前,臨床中采用的分娩鎮痛方式有很多,其中蛛網膜下腔-硬膜外腔聯合麻醉具有見效速度快、鎮痛效果好且不良反應少的優勢。為了觀察不同麻醉方案的應用價值,文章選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醫院產科接收的100例產婦進行對比觀察,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例醫院產科接收的100產婦,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觀察組產婦的年齡20~35歲,平均年齡(27.5±2.6) 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7.5±1.1) 周。對照組產婦的年齡21~34歲,平均年齡(25.1±2.2) 歲;孕周37~40周,平均孕周(37.4±1.2) 周。入選標準:①足月單胎妊娠,且妊娠期間無妊娠并發癥的產婦;②產婦和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隨訪調查。排除標準:①存在剖宮產指征,如雙胎、頭盆不對稱、產前發現胎兒宮內窘迫、巨大兒、盆骨狹窄等;②合并嚴重妊娠并發癥、心、肺、肝、腎器質性疾病以及早產的產婦。兩組產婦在一般資料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分娩鎮痛采取單純硬膜外麻醉,具體措施為:宮口張開2~3 cm后進行麻醉鎮痛,在L2~L3或L3~L4進行硬膜外穿刺,給予10 mL麻醉藥液(150 mg0.1 %羅哌卡因+50 ug舒芬太尼+150 mL0.9 %氯化鈉注射液) 。若產婦無明顯不良反應連接硬膜外鎮痛泵,持續給藥劑量為10~15 mL/h,根據產婦疼痛程度調節泵注速度,最大劑量不能超過20 mL/h,直到分娩結束后停止給藥。
觀察組分娩鎮痛則采取蛛網膜下腔—硬膜外腔聯合麻醉,具體措施為:宮口張開2~3 cm后進行麻醉鎮痛,在L2~L3或L3~L4進行硬膜外穿刺,之后通過穿刺針置入25 G穿刺針進行蛛網膜下腔穿刺,回抽觀察到腦脊液流出后注入5 ug 0.25 %舒芬太尼,并向硬膜外腔置入3~4 cm導管,連接硬膜外鎮痛泵持續泵注,輸注0.1 %羅哌卡因與0.45 ug/ mL的舒芬太尼混合液,維持劑量為4.0 mL/h,追加劑量為1 mL/次,分娩結束后停止給藥。
1.3 觀察指標
采用VAS評分評價兩組產婦麻醉前以及麻醉后1 h、2 h、3 h的疼痛情況,并統計兩組產婦不良分娩結局以及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差異。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2.0軟件對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 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 表示,行t檢驗,P <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麻醉前與麻醉后不同時間VAS評分的差異
兩組產婦麻醉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但觀察組產婦麻醉后1 h、2 h、3 h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產婦(P < 0.05) ,見表1。
2.2 兩組產婦不良分娩結局的差異
兩組產婦在不良分娩結局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見表2。
2.3 兩組產婦麻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兩組產婦在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見表3。
3 討論
國際疼痛協會指出,疼痛是一種不愉快的主觀感受,同時伴隨現存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目前也被認為是除了溫度、脈搏、呼吸和血壓之外的第五大生命體征[5]。分娩疼痛是醫學疼痛指數上僅次于燒傷疼痛的一種疼痛。分娩疼痛可能導致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例如產程延長或停滯、胎兒宮內窘迫以及難產等[6]。國內有很多初產婦由于害怕分娩疼痛而拒絕陰道試產,強烈要求剖宮產,這也是我國近些年來剖宮率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7]。因此,近些年來臨床醫學一直在尋找幫助產婦緩解分娩疼痛的方法,減少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
理想的分娩鎮痛需要具有以下特點:(1) 分娩鎮痛必須要安全有效,在給藥后見效速度快且持續時間長,能夠滿足產程變化對鎮痛的需求,并且要不影響母嬰健康安全[8];(2) 分娩鎮痛通常僅限于阻滯感覺神經,不影響運動神經,從而避免對子宮收縮與產婦用力的影響;(3) 分娩鎮痛實施要保障產婦意識清醒,不影響產婦分娩活動;(4) 若需要中轉為剖宮產,那分娩鎮痛還需要滿足剖宮產術的麻醉需要[9]。近些年來,椎管內阻滯在分娩鎮痛中得到了推廣應用,包括硬膜外麻醉、蛛網膜下腔麻醉以及蛛網膜下腔—硬膜外腔聯合麻醉方式等,蛛網膜下腔—硬膜外腔聯合麻醉具有兩種麻醉方法的優點,見效速度快且持續作用時間長,能夠減少局麻藥物的使用量,并且對母嬰預后的影響小。且術中麻醉使用的是羅哌卡因、舒芬太尼等藥物,此類藥物具有較好的穩定性,低濃度使用不會影響運動神經[10],因此對分娩過程無較大影響,目前在國內外分娩鎮痛中得到了推廣應用,但是也有學者認為聯合麻醉可能增加麻醉不良反應。為了比較不同麻醉方法的應用價值,本次研究選取了100例產婦進行對照觀察,并在研究中發現兩組產婦麻醉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但觀察組產婦麻醉后1 h、2 h、3 h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產婦(P < 0.05) ,由此可見蛛網膜下腔—硬膜外腔聯合麻醉具有更好的鎮痛效果;兩組產婦在不良分娩結局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兩組產婦在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這說明了蛛網膜下腔—硬膜外腔聯合麻醉不會導致產婦不良分娩結局以及麻醉不良反應的增加,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因此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蛛網膜下腔—硬膜外腔聯合麻醉相比于單純硬膜外麻醉來說具有更好的鎮痛效果,能夠有效減輕產婦的疼痛感,并且不會增加不良分娩結局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值得在分娩鎮痛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靳曉鳳,楊遠平,譚敬峰.蛛網膜下腔-硬膜外聯合阻滯麻醉用于分娩鎮痛中的效果觀察[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9,32(7):971-973.
[2]姚添榮.蛛網膜下腔-硬膜外聯合阻滯麻醉用于分娩鎮痛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13):47-48.
[3]宋長鵬,胡寶良,單小輝.蛛網膜下腔麻醉與連續硬膜外麻醉用于鎮痛分娩的效果分析[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17,4(1):41,43.
[4]韓宇.蛛網膜下腔-硬膜外聯合阻滯麻醉用于分娩鎮痛的83例臨床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7,15(2):113-114.
[5]吳秋瑜,黃珍,鐘瑞瓊,等.蛛網膜下腔舒芬太尼與硬膜外腔羅哌卡因聯合用于分娩鎮痛中的效果評價[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9,39(8):793-796.
[6]李民,王新鳳.蛛網膜下腔阻滯聯合硬膜外阻滯麻醉在無痛分娩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學,2020,40(4):66-67.
[7]劉野,徐銘軍,趙國勝,等.蛛網膜下腔-硬膜外聯合阻滯分娩鎮痛對剖宮產術后陰道試產母嬰結局影響的回顧性臨床研究[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20,41(11):1048-1051.
[8]徐雅琴,梁婭嫚,于漫,等.低頻脈沖電刺激聯合蛛網膜下腔阻滯復合硬膜外阻滯用于分娩的鎮痛效果及對臍動脈血缺血修飾白蛋白水平的影響[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9,19(8):943-946.
[9]梁亞貴,翁迪貴,陳秀蘭,等.小劑量舒芬太尼蛛網膜下隙單次給藥聯合連續硬膜外阻滯在產程早期分娩鎮痛的運用[J].海峽藥學,2018,30(10):135-137.
[10]趙紅杉.蛛網膜下腔阻滯聯合硬膜外阻滯麻醉對無痛分娩產程、分娩方式以及母嬰情況的影響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