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敏 柯斌



摘要:目的:探討脊柱脊髓損傷患者術后骨科康復治療的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6月~2021年3月國藥漢江醫院收治的脊柱脊髓損傷患者100例,采用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治療,研究組采用骨科康復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脊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質量及臨床療效。結果:研究組脊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 < 0.05)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 0.05) 。結論:脊柱脊髓損傷者采用骨科康復治療方法,可有效改善脊髓功能,促進療效,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預后良好。
關鍵詞:脊柱脊髓損傷;術后;骨科康復治療
脊柱脊髓損傷是由于多種不同因素影響所導致,不同患者的損傷程度有明顯的差異,但是患者自身的發病速度比較快,而且容易出現較高的致殘率[1]。一般來說,脊柱脊髓損傷與重大的事故有關,但是很大一部分患者都是由于自身的傷情比較重,進而導致并發癥的不斷發生。這對于患者來說,有較為明顯的影響,導致很多患者術后出現不同程度的活動受限[2]。為了更好的保障脊柱脊髓損傷患者在手術后能夠及時康復,筆者將骨科康復治療應用在本次試驗研究中,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6月~2021年3月國藥漢江醫院收治的脊柱脊髓損傷患者100例,采用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20~64歲,平均年齡(44.42±2.11) 歲;病因:車禍24例,暴力損傷16例,高空墜落10例。研究組中男25例,女25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44.53±2.16) 歲;病因:車禍23例,暴力損傷15例,高空墜落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 < 0.05) 。
納入標準:符合脊柱脊椎損傷的診斷標準;利用椎管減壓術、內固定術和植骨融合術等多種方式治療;傷后2~24 h開展手術,術后無嚴重并發癥發生;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腰腿疼和頸肩痛者;惡性腫瘤者;存在心臟、肝腎器官功能障礙者;哺乳期和妊娠期女性;精神障礙或者無法正常溝通者。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康復治療。行全面椎管減壓術、內固定術等,及時進行病情評估,提供充足的營養神經藥物和皮質激素。對患者進行全面的康復指導,定時翻身,預防壓瘡。護理人員協助患者開展肢體和脊柱活動,定期隨訪[3]。
1.2.2 研究組
采用骨科康復治療。
(1) 在手術結束后,需要盡早讓患者進行康復鍛煉治療,尤其是對患者的手部、足部和關節處,需要進行前期的按摩,每天至少2次,根據患者的具體耐受程度,實現動作幅度的不斷增加。在患者可以小幅度運動后,需要協助患者開展踝泵運動和關節的鍛煉,幫助患者及時在床上翻身[4]。
(2) 早期訓練時,有針對性地提升患者肌肉功能、膀胱功能、呼吸功能和被動關節功能。中后期訓練時,確保患者生命體征的穩定,保持康復訓練按摩,協助患者開展四肢關節活動訓練,堅持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注重患者的日常能力,確保患者精細化控制訓練。實現心理康復訓練也是治療重點,降低患者恐懼、不安及焦慮等負面情緒的影響,醫護人員共同疏導患者心理問題,確保患者積極配合治療[5]。
(3) 對患者要進行肩胛帶的核心肌肉力量訓練,讓患者處于坐姿狀態,訓練其平衡力。康復治療師可以采用協助患者進行轉移訓練的方式,讓患者處于仰臥位,然后切換到左臥位,再然后轉移到輪椅上進行訓練,通過提升患者的核心力量,能夠保障后續訓練的及時開展[6]。
(4) 對患者采用手法叩拍,康復治療師可以合攏自身手指,然后將關節處于蜷縮狀態,利用掌心的虛空狀態,實現患者肺部的叩擊,整個叩擊的過程,需要保障力度合適,積極的鼓勵患者進行自我咳痰,避免患者的肺部發生感染的情況[7]。
(5) 康復治療師可以協助患者選擇仰臥位,將患者的肢體近端進行固定,然后將肢體的遠端托住,上下肢關節實現被動運動,由單關節向多關節循序漸進,訓練的過程循序漸進,勞逸結合,每天訓練1次,每次半小時。
1.3 觀察指標
(1) 觀察兩組脊髓功能,包括針刺覺、輕觸覺、運動功能等,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各項功能越好。
(2)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分別采用SF-36量表和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評價生活質量和生活自理能力,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活自理能力越高。
(3)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顯效:相關癥狀消失且日常活動能力和精神狀態等均恢復正常;有效:相關癥狀、日常活動能力和精神狀態等均有改善;無效:相關癥狀無明顯變化,患者日常活動能力和精神狀態等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 /總例數×100 %。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0.0軟件對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 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 表示,行t檢驗,P <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脊髓功能比較
研究組輕觸覺評分、針刺覺評分、運動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 0.05) 。見表1。
2.2 兩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 > 0.05) ;治療后,研究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 0.05) 。見表2。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 0.05) 。見表3。
3 討論
脊柱脊髓損傷是由交通事故、高處墜落等外界因素所致出現的脊柱和脊髓結構病變,脊髓受到壓迫后,易損害患者運動功能、反射功能及感覺功能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手術治療可以較為明顯地改善患者疼痛,但術后若不重視康復訓練,易導致不同程度的行走障礙和偏癱等后遺癥,患者無法完全獨立生活。此外長時間的臥床休息,易誘發壓瘡和感染等并發癥。由于髖關節活動范圍有限,脊柱脊髓損傷患者術后需密切觀察活動情況,若沒有完全康復,需有效控制活動范圍。開展康復訓練時需充分了解患者脊柱固定情況,科學合理調整訓練強度,避免過度運動,減少二次傷害[8]。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脊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 < 0.05)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 0.05) 。不同患者及時調整康復訓練的強度,保障肢體和關節運動后及時按摩,行全面的針對性護理管理,可有效減少康復風險的發生率。采用聯合康復訓練和被動康復,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及時調整,可促進患者術后脊柱和脊髓功能的康復。此外,注重患者心理康復治療和運動治療,可及時處理患者的不良情緒,緩解其心理壓力[9]。
綜上所述,脊柱脊髓損傷者采用骨科康復治療方法,可有效改善脊髓功能,提高療效,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預后良好。
參考文獻
[1]王林恒.骨科康復訓練在脊柱脊髓損傷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糖尿病天地,2020(2).152.
[2]梁少娟.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術后運用康復護理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20,15(5).180-181.
[3]李健,吳雛燕.脊柱脊髓損傷患者術后骨科康復治療效果探討[J].現代養生(下半月版),2019(9).145-146.
[4]陳蓓.康復護理在骨科脊柱脊髓損傷患者術后的應用效果評價[J].健康必讀,2019(34).15.
[5]趙寬.骨科康復訓練在脊柱脊髓損傷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8,30(17).77-78.
[6]曹婷.骨科康復訓練在脊柱脊髓損傷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現代養生(下半月版),2019(11):225-226.
[7]李寶元.脊髓損傷患者術后骨科康復治療效果探討[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49):48,64.
[8]周陽.脊柱脊髓損傷術后患者中骨科康復訓練的應用[J].飲食保健,2019,6(32):12.
[9]尹芳.脊柱脊髓損傷術后應用骨科康復訓練的效果觀察[J].健康必讀,2018(11):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