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寧


摘要:目的:探討運用中醫針灸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效果,為患者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方法:此次研究時間段為2017年10月~2020年3月,隨機從此期間在寧安市中醫院接受診治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中選取42例為本次研究對象,并按照入院順序奇偶數排列順序的不同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1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西藥治療的方式,觀察組患者采取中醫針灸治療方式,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情況,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癥候評分,記錄兩組患者疼痛消失時間。結果:治療有效率方面,觀察組患者的顯著較高(P < 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中醫癥候評分對比無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 > 0.05)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中醫癥候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疼痛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 < 0.05) 。結論:運用中醫針灸的方式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能顯著提升治療有效率,改善患者的中醫癥候評分,縮短疼痛消失時間,可在臨床中推廣實施。
關鍵詞:中醫針灸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治療有效率;中醫癥候評分;疼痛消失時間
三叉神經痛是指發生在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陣發性發作的劇烈神經痛,因為發病位置多位于面部,因此三叉神經痛又被稱為“臉痛”[1]。三叉神經痛在神經科的發病率較高,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類型。其中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在臨床較為常見,多發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目前導致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發病的原因尚不明晰,但經臨床顯微觀察發現,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發病可能與小血管和骨質畸形等因素有關[2]。西藥是臨床中常用的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方式,但是長期服用有較大的副作用。隨著中醫理論和技術的不斷成熟,針灸治療的方式越來越多應用于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治療中。本次研究選取部分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對其采取中醫針灸治療的方式,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時間段為2017年10月~2020年3月,隨機從此期間在寧安市中醫院接受診治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中選取42例為本次研究對象。患者均在入院后經過全面的檢查,診斷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對此次的研究方法、持續時間知情,同意參與此次研究,配合度高。排除:凝血功能障礙、免疫系統疾病或惡性腫瘤、針灸治療的依從性差。按照入院順序奇偶數排列順序的不同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21例,采取常規西藥治療的方式,其中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齡45~69歲,平均年齡(56.34±3.67) 歲,病程1.5個月 ~1.8 年,平均病程(9.34±2.37) 月;觀察組21例,采取中醫針灸治療的方式,其中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齡44~70歲,平均年齡(57.16±3.58) 歲,病程1.3個月~1.9年,平均病程(9.12±2.55) 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方面經統計學分析后未見顯著差異(P > 0.05) 。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卡馬西平治療,初始劑量200~400 mg/d,逐漸增加至痛緩解,老年患者的初始劑量為100毫克/次,2 次 / 天。連續治療1個月。
觀察組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采取中醫針灸治療的方式。卡馬西平的服用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同時采取針灸治療。主要方法為:根據患者的神經疼痛部位選擇針刺部位,主要選擇面頰、手陽明經、足陽明經,一般選擇穴位為太沖穴、合谷穴、風池穴、地倉穴、頰車穴、下關穴、內庭穴等作為助穴,選擇四白穴、攢竹穴、地倉穴、下關穴為面部疏通的穴位。根據患者不同的疼痛情況選擇更多的穴位,一般可選頭臨攢竹穴、泣穴、絲竹空穴、四白穴、上關穴、下關穴、迎香穴、陽白穴、顴髎穴等。使用毫針進行針刺,留針半小時,每天針灸1次,連續針灸1個月[3~4]。
1.3 觀察指標
(1)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根據癥狀情況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疼痛消失,面部神經恢復正常,未復發;有效:疼痛有較為明顯的緩解,面部神經有效恢復,未復發;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
(2) 對比兩組患者的中醫癥候評分,評分與恢復效果呈負相關關系[5]。
(3)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0.0軟件對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 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 表示,行t檢驗。P <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5.24 %、71.43 %,觀察組的顯著較高(P < 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候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中醫癥候評分對比無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 > 0.05)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中醫癥候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詳見表2。
2.3 兩組患者疼痛消失時間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疼痛消失時間為(4.05±0.76) d,短于對照組患者的(6.34±1.03) d,差異顯著(P=0.000 0,t=8.198 3) 。
3 結論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的顯著疼痛特點為無任何先兆的面部一側驟然發作,患者感受到如刀割、電擊一樣的疼痛感,持續時間從數秒到幾分鐘不等,伴有面肌抽搐、血管充血面色發紅、流淚等癥狀。部分患者的疼痛發起常由外來刺激或某個面部器官的觸碰引發,被稱為“扳機點”,觸之即痛。患者也常表現出“痛性抽搐”、皮膚發紅、發熱、發涼、劇癢等其他癥狀[6]。目前藥物治療是常用的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方式,服用藥物后可以暫時緩解患者的疼痛感,常用藥物有卡馬西平、得利多、苯妥英鈉等。但是長期使用藥物易使患者產生抗藥性,長期治療的效果不佳,并會引起血小板減少,記憶力減退,視力、聽力下降,肝功能損害等嚴重的副作用。
藥物是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主要手段,卡馬西平是常用藥物,主要作用機制是限制突觸后神經元與阻斷突觸前鈉通道,抑制突觸前與突觸后神經元動作電位的發放,阻斷興奮性神經遞質的釋放,降低神經細胞興奮性。但是長期使用會使患者的耐藥性增加,還會產生較大的副作用[7]。本次研究觀察組患者采取針灸治療的方式,針刺加強了傳入神經纖維的運動,抑制興奮性氨基酸的釋放和機體的免疫炎癥反應,有效改善微循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快速恢復。臨床研究發現,針灸可以促進局部血液供應,同時可以喚醒處于半休眠狀態的受損細胞,恢復細胞功能[8~9]。另外針刺能夠阻斷神經異常放電和疼痛傳導,從而達到解除痙攣、達到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進人體新陳代謝的效果,促進患者恢復。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更高,疼痛消失時間更短。
綜上所述,運用中醫針灸治療的方式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能顯著提升治療有效率,改善患者的中醫癥候評分,縮短疼痛消失時間,可在臨床中推廣實施。
參考文獻
[1]徐建偉,王慧裕.中醫針灸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療效[J].內蒙古中醫藥,2019,38(12):137-138.
[2]黃瑋,徐燕.中醫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患者的選穴規律分析及對患者疼痛癥狀的緩解作用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9,11(30):78-79.
[3]劉玉梅,劉彩霞.中醫針灸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的臨床療效[J].醫療裝備,2019,32(14):63-64.
[4]馬澤軍.電針聯合通絡止痛方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25):137+139.
[5]顏紅.中醫針灸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療效觀察[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8,5(29):78+82.
[6]王曉峰.觀察原發性三叉神經痛運用中醫針灸治療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14):193.
[7]李詠梅.中醫針灸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2018,37(10):177-179.
[8]劉翠龍.中醫針灸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28):167-168.
[9]張富德.原發性三叉神經痛運用中醫針灸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63):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