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軍 欒穎



摘要:目的: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 患者,應用冠狀動脈內替羅非班治療的療效分析。方法:病例選取2019~2020年重慶市豐都縣人民醫(yī)院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均接受急診PCI,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靜脈內替羅非班治療,觀察組予以冠狀動脈內替羅非班治療。對比指標:術后TIMI血流分級、二磷酸腺苷(ADP) 、花生四烯酸(AA) 、膠原(COL) 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率和左心室功能指標[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 、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 、左心室收縮末期內經(LVESD) ]、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概率。結果:術前TIMI血流分級比較,組間無差異(P > 0.05) ,術后觀察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 < 0.05) ;術后ADP、AA、COL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概率比較,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 < 0.05) ;術后LVEF比較,觀察組大于對照組(P < 0.05) ;術后LCEDD、LVESD比較,觀察組小于對照組(P < 0.05) ;近期不良心血管世界發(fā)生概率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 < 0.05) 。結論: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急診PCI患者,實施冠狀動脈內替羅非班治療的意義在于,有效改善患者術后TIMI血流分級,讓患者心肌再灌注的情況更佳,阻礙血小板聚集,提升左心室功能,有效控制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的治療方式。
關鍵詞:冠脈內局部藥物釋放術;急性心肌梗死;急診經皮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
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 治療,可以讓冠狀動脈血流實現(xiàn)早期再灌注。但是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處于高復合狀態(tài),PCI術后存在較高的遠端血管栓塞及微循環(huán)障礙風險,大幅度升高了冠狀動脈無復流、再發(fā)心肌梗死等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替羅非班是血小板抑制劑,在此影響下,纖維蛋白原與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結合可受到阻斷,最終阻礙血小板聚集[1]。替羅非班常規(guī)靜脈滴注后最終到達冠狀動脈病灶處的藥物數(shù)量有限,且需要較長的時間,而直接冠狀動脈內給藥會增加冠狀動脈病灶處的血藥濃度,從而大幅度降低PCI術中及術后遠端血管發(fā)生栓塞的概率,以保證冠狀動脈血供的恢復。文章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冠狀動脈內替羅非班治療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診PCI中的積極作用,現(xiàn)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例選取2019~2020年重慶市豐都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47~72歲,平均年齡(67.82±1.23) 歲;觀察至男21例,女19例,年齡48~72歲,平均年齡(68.31±1.14) 歲。基線資料比較結果顯示可比(P > 0.05) 。選取臨床確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至治療時間不超過12 h患者;知情同意患者。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急診PCI。接受冠狀動脈造影前口服阿司匹林(每天300 mg) 、氯吡格雷(每天600 mg) 。
冠狀動脈造影前靜脈推注替羅非班施于對照組患者,10 μg/kg,0.15 μg/min,靜脈泵注36 h。
觀察組患者在冠狀動脈造影后接受PCI,完成動脈穿刺后立即注射替羅非班,10 μg/kg,隨后0.15μg,靜脈泵注36 h。
兩組患者全部使用雷帕霉素洗脫支架。術后全部患者口服阿司匹林300 mg,觀察組連續(xù)服用30 d,對照組連續(xù)服用90 d,隨后減小劑量為100 mg。同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 U,每12 h注射1次,連續(xù)治療7 d。
治療過程中,患者一旦嚴重出血或者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應立即停用替羅非班。
1.3 觀察指標
術后4 h,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3 mL,放置于枸櫞酸抗凝管中送檢,檢測患者術后TIMI血流分級、二磷酸腺苷(ADP) 、花生四烯酸(AA) 、膠原(COL) 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率和左心室功能指標[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 、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 、左心室收縮末期內經(LVESD) ]、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概率。
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術后30 d內發(fā)生心絞痛、心功能不全加重、再梗死、心源性死亡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4.0軟件對臨床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 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 表示,行t檢驗。P < 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PCI手術前后TIMI血流分級比較
術前TIMI血流分級比較,組間無差異(P > 0.05) ,術后觀察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 < 0.05) 。見表1和表2。
2.2 PCI術后不同誘導劑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較
術后ADP、AA、COL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概率比較,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 < 0.05) 。見表3。
2.3 PCI術后左心室功能指標比較
術后LVEF比較,觀察組大于對照組(P < 0.05) ;LCEDD、LVESD比較,觀察組小于對照組(P < 0.05) 。見表4。
2.4 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概率比較
近期不良心血管世界發(fā)生概率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 < 0.05) 。見表5。
3 討論
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時間窗內進行PCI,可以讓患者心肌組織細胞血液的灌注功能恢復,以免進一步損傷心功能。結合相關研究可知,冠狀動脈富含血栓,PCI會幫助血栓脫落,存在遠端微循環(huán)栓塞的發(fā)生風險,具體表現(xiàn)為無法恢復冠狀動脈血流或組織再灌注。PCI治療以及其術后高發(fā)的再栓塞已經成為一個非常矛盾的臨床問題。想要確保PCI患者的預后效果,就必須加強抗凝或者確保有效的抗血小板活性,以此控制血栓栓塞的再次發(fā)生[2]。
糖蛋白Ⅱb/Ⅲa受體抗結劑的功效在于阻止纖維蛋白原與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結合,以此阻礙血小板與受損內皮細胞黏附,實現(xiàn)理想的抗血小板作用。結合相關研究可知,糖蛋白Ⅱb/Ⅲa受體抗結劑可以幫助恢復冠狀動脈血流,同時預防血小板聚集所導致的遠端栓塞,預防微循環(huán)障礙。替羅非班是一種非肽類短效高選擇性糖蛋白Ⅱb/Ⅲa受體拮抗劑,用藥5 min之內即可達到96 %以上的血小板抑制概率,停藥后2~4 h血小板功能便可恢復正常,非常適用于急診PCI。結合相關臨床研究可知,將急診PCI與替羅非班聯(lián)合應用,可以促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微循環(huán)灌注的恢復,確保理想的預后效果[3~4]。
對于急診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內替羅非班治療的意義在于有效改善術后TIMI血流分級,改善心肌再灌注,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左心室功能,有效控制近期不良血管事件的發(fā)生,是一種值得臨床應用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任艷琴,趙凱華,高勝利,等.急性心肌梗死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患者N-端腦鈉肽前體對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及預后的意義[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8):3.
[2]王麟,程自平,趙韌,等.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行經皮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治療患者術后發(fā)生造影劑腎病的影響[J].安徽醫(yī)藥,2018,22(9):5.
[3]葉飄,譚寧,劉勇,等.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高水平高敏C反應蛋白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發(fā)生對比劑腎病的影響[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4,29(4):5.
[4]張偉,薛忠文.冠脈內注射替羅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的效果[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8,2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