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蘇麗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舒適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2020年6月~2021年6月,選取180例外科手術患者進行研究,依循單雙數法分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應用手術室常規護理、手術室舒適護理,獲取兩組護理效果并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56 %,小于對照組15.56 %(P < 0.05)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手術室環境、消毒隔離、人員操作、人文關懷、護理安全) 高于對照組(P < 0.05) 。護理前SAS、SDS評分的比值顯示差異不明顯(P > 0.05) ;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更低,差異顯著(P < 0.05) 。結論: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舒適護理后,可減少術后并發癥,提升護理滿意度,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值得推廣。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舒適護理;常規護理;術后并發癥;護理滿意度
隨著醫療衛生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醫院認識到提升手術室護理的必要性[1]。既往臨床多在手術室應用常規護理,護理存在一定缺陷,缺乏針對性與科學性,具有程序化與模板化特點,僅能滿足患者的實際需求,無法進一步提升手術室護理效果。舒適護理是一種重視護理細節工作的新型護理,主張以提升手術安全、手術效果為目的,優化手術室相應護理手段,改進手術室護理質量,讓患者接受最舒適最安心的護理服務。本文主要對比手術室舒適護理、手術室常規護理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20年6月~2021年6月,選取180例外科手術患者進行研究,依循單雙數字法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有患者90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有50例、40例,年齡18~67歲,平均年齡(42.68±15.47) 歲,消化系統疾病、婦科疾病、肝膽疾病、骨科疾病分別有33例、25例、20例、12例。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有49例、41例,年齡18~66歲,平均年齡(42.39±15.42) 歲,消化系統疾病、婦科疾病、肝膽疾病、骨科疾病分別有35例、24例、20例、11例。兩組基線資料統計學對比結果提示其無差異(P > 0.05) 。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手術室常規護理,遵照手術室護理程序,準備手術醫療器械與術中應用物品,控制室內環境,按照手術流程輔助主刀醫師完成手術操作。
觀察組實施手術室舒適護理。(1) 心理護理:術前訪視期間,護士不僅需要按照訪視要求完成護理,還需主動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基于評估結果分析患者的心理護理需求,講述手術室環境、手術室準備情況、手術流程、手術團隊豐富經驗、該手術成功率,還可播放手術室環境視頻,讓患者提前熟悉手術室,放松身心,以平和狀態配合完成手術。在心理護理過程中需要嚴格把控護理時機。實際應用溝通方案時,需明確最適宜溝通交流的時間點,在該時間點進行溝通交流,才能充分發揮溝通效果,調節患者情緒狀態,分散患者注意力,促使患者配合手術與麻醉。護士可通過密切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變化,達到分析適宜溝通時間點的目的。若發現患者情緒狀態不佳,或是患者不愿意進行溝通,此時不建議進行持續溝通,效果不大甚至會誘發反效果,導致患者產生嚴重不良情緒,最終對醫患關系造成不良影響。溝通交流期間,護士需應用最溫柔、耐心、親切的語氣進行溝通。定時詢問患者的感受,調控患者的溫度水平。非語言溝通,護士不僅需要在術中應用巧妙語言安撫患者,還需借助非語言手段進行溝通。因為護士術中全副武裝,護患的非語言性溝通可通過肢體動作與眼神變化獲取。比如溫柔幫助患者變更體位,始終笑意盈盈、耐心溫柔地看著患者,可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轉移患者對手術的過分關注。在不影響手術的同時,還可在手術室中播放輕音樂或是純音樂,創造輕松愉悅環境,促使患者充分放松身心,充分配合主刀醫師治療。護士則需密切關注患者,結合患者的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及時為患者提供針對性服務,輔助主刀醫師順利完成手術室治療。(2) 手術室管理:手術前,護士需主動結合實際情況,調節手術室內空氣質量,減少空氣中的菌落數,提升空氣質量水平。完成清潔工作后,護士需前往手術室驗收。驗收完成后結合本次手術內容,補充相應的儀器設備與醫用物品,檢查手術室內醫療儀器的性能,保證儀器功能正常。(3) 保溫護理:提前半小時在手術臺鋪設加溫毯,將術中需使用的液體放入恒溫箱,將液體溫度加溫到37℃。在患者入室后,除了患者的頭面部、手術區域,其他部位均需覆蓋毛毯或被單,做好身體保暖。(4) 人文關懷:患者入室后需主動和患者打招呼,主動向患者介紹手術室內環境,轉移患者注意力,緩解患者的恐懼情緒。術中密切監測患者的神態變化,積極關注患者,調節患者的情緒狀態,向患者播報手術進程,如預計還有多少分鐘完成手術等。手術完成后,護士需積極和患者家屬與病房責任護士溝通,闡述術后注意事項,并要求家屬提前做好迎接準備,和護士一起迎接患者,并將患者平穩轉移到病房中。在轉運期間,護士需第一時間闡述患者術中的表現,給予一定夸獎,并安排患者家屬拿好患者的東西,避免物品遺漏。若患者依然處于清醒狀態,則需主動安撫患者,解答患者與家屬的各項疑問,預防患者因為認知不夠導致的胡思亂想。若患者的手術切口較大,考慮到患者關心術后留疤問題,需及時進行介紹,闡述醫院對留疤的處理,同時告知患者與家屬,如何進行有效操作,預防留疤現象。同時,闡述患者術后康復的相關注意事項,讓患者安心休養康復。若患者存在嚴重負面情緒,還需為患者提供對應的心理疏導,調節患者的負面情緒,促使患者術后形成平穩心態。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以下指標:(1) 術后并發癥:包括術后低血糖、術后發熱、術后出血、術后感染四項。(2) 護理滿意度:通過術后回訪獲取,主要評估項目有手術室環境、消毒隔離、人員操作、人文關懷、護理安全五項,單項總分3分,分數越高滿意度越高。(3) 心理狀態:評估量表是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兩個量表分別有20個項目,單項總分0~4分,分數越高患者的焦慮與抑郁情緒越嚴重,分別在護理前與護理后評估一次。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軟件對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 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 表示,行t檢驗,P <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術后并發癥評估分析
以術后并發癥為評估標準,觀察組發生率小于對照組,數值顯示(P < 0.05) 。見表1。
2.2 護理滿意度評估分析
以護理滿意度為評估標準,觀察組手術室環境、消毒隔離、人員操作、人文關懷、護理安全評分高于對照組,數值顯示(P < 0.05) 。見表2。
2.3 患者負面情緒評分比較
以患者護理前與護理后的SAS、SDS評分為比較指標,行計量資料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護理前SAS、SDS評分的比值顯示無差異(P > 0.05) ;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更低,比值顯示有差異(P < 0.05) 。詳見表3。
3 討論
越來越多文獻[2]指出,手術室護理效果有限,無法輔助臨床進一步降低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無法有效減輕手術應激反應,進一步提升手術整體效果。在這種情況下,醫護人員需詳細評估現有手術室護理,分析護理的優越性,找出護理中存在的細節問題,制定相應的干預方案,有效處理這些問題,提升護理效果,減少護理對患者康復的不良影響。
臨床認為,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舒適護理方法,可調節患者的護患關系,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舒適護理是一種人性化的護理,護士結合自己掌握的情況與所學專業知識,將手術知識與護理知識傳達給患者,了解患者的個人感受,為患者提供相應的醫療幫助,為患者提供對應的心理支持,從而達到消除患者負面情緒,改善患者心理壓力的目的。再者,通過有效的護理還可有效消除患者的心理壓力,避免患者術中發生心悸、寒戰等多種不良反應,可提升手術安全性。
舒適護理主張在現有護理基礎上,逐步完善護理細節,盡量消除護理隱患或是降低護理隱患造成的風險,提升手術安全性,輔助手術進行,讓患者在手術的過程中接受最佳的護理,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的目的。在實際實施舒適護理時,還需充分突出“一切以病人為中心”這一護理宗旨,全方位調節患者的心理狀態,理解患者的負面情緒,不斷安撫患者情緒,預防患者圍手術期有較大心理波動。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手術室舒適護理后,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與護理滿意度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可見手術室舒適護理效果顯著優于手術室常規護理。
綜上所述,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舒適護理,可有效解決護理中的細節問題,可提升手術安全性,降低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還可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改善患者焦慮以及抑郁等情緒,更具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文瀘.對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實施手術室舒適護理的效果評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9,17(13):271-272.
[2]趙玉.護理干預對手術室非全麻患者舒適度及術后睡眠質量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11):203.